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5篇 |
免费 | 200篇 |
国内免费 | 777篇 |
专业分类
2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38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兽疫链球菌中表达vgb基因和HA合成基因提高透明质酸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明质酸(HA)是一种在医药及化妆品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天然粘多糖。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zooepidemicus)是工业上生产透明质酸的菌种之一。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具有增强细胞摄氧的作用。对生产透明质酸的兽疫链球菌进行了基因改造:将兽疫链球菌HA的合成基因hasABC以及合成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vgb基因(Vitreoscillahemoglobingene,vgb)分别或同时插入阳性菌表达质粒pEU308中,通过电转化导入兽疫链球菌中。通过一氧化碳(CO)差光谱检测到了VHb的表达。在摇瓶实验中,同时带有hasABC和vgb基因的重组菌比野生菌的透明质酸产量提高了30%。而在发酵罐中,带有这2个基因的重组菌的透明质酸产量达到了6.9g/L,高于重组菌5.5g/L的产量。实验结果表明,vgb基因的存在促进了细胞的生长,hasABC操纵子的过表达增强了透明质酸的合成。首次将VHb导入兽疫链球菌中,获得了表达,并证明其对菌体生长及透明质酸合成有促进作用。通过研究,VHb将可以在阳性菌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53.
植物表皮蜡质中的饱和链烷作为内源指示剂广泛用于评价放牧家畜的食性和食量, 但用于天然草原蝗虫食性的评价研究较少。为了探讨天然草原蝗虫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 本研究以内蒙古天然草原为研究对象, 于2003年7-8月沿降水梯度选择3种典型植物群落(小针茅Stipa klemenzii、 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 在每个植物群落不同放牧压力下小区随机做20个植被样方, 样方内植物齐地面刈割, 测定其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 取主要植物种测定其链烷模式, 同时采集放牧小区优势蝗虫种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粪便, 测定其链烷模式, 运用链烷技术评价蝗虫的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结果表明: 不同植物群落中优势牧草种类及其比例不同, 其链烷模式存在种间差异, 链烷技术可以评价亚洲小车蝗的食性。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在不同植物群落及不同放牧压力下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羊草和大针茅群落中, 亚洲小车蝗是禾草采食者, 主要采食羊草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且与绵羊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 分别为0.0619和0.0172; 在小针茅群落中亚洲小车蝗是杂类草采食者, 主要采食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小针茅, 且与绵羊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 达到0.1815。因此, 放牧不仅改变了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而且直接影响了亚洲小车蝗的食物组成, 二者对食物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相似文献
54.
以外源基因(RDV MP-)和玉米内源基因Zein作为PCR扩增对象,旨在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的二重PCR检测技术.转外源基因(RDV MP-)材料的常规PCR检测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材料中可稳定遗传;对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材料进行二重PCR检测,扩增结果除进一步证实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结论外,还证明提取的植物总DNA质量符合试验要求,进而从二重PCR检测结果还得出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出错率为1.4%.此方法简单,实用,结果可靠,可适用于转基因植物及产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55.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的空间关联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蛟河21.12hm2(660m×320m)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4年森林生长观测数据,研究树木生长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其生境影响机制。在样地生境型划分结果的基础上,采用Ripley's L(r)函数分析不同生境型中树木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标记相关函数分析不同生境型中树木生长特征的空间关联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生境型3:1—5m)、蒙古栎(生境型3:1—3m)、胡桃楸(生境型2:1—2m;生境型3:1—7m)、黄檗(生境型2:1—3m;生境型4:1—5m)、水曲柳(生境型3:1—2m;生境型4:1—2m)、瘤枝卫矛(生境型2:1—15m)在特定生境和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但空间格局仍以聚集性分布为主;其余10个物种则在全部0—30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2)标记相关函数分析显示春榆、毛榛、色木槭、瘤枝卫矛和千金榆的径向生长至少在一个生境中表现出正相关格局;暴马丁香、胡桃楸、裂叶榆、瘤枝卫矛、水曲柳、紫椴、糠椴、毛榛、色木槭和白牛槭的径向生长至少在一个生境中表现出负相关格局;红松、黄檗、蒙古栎和簇毛槭的径向生长在全部尺度上均未检测到显著的空间关联格局。因此,不同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不同,树种生长特征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明显的生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56.
林分因子对云顶山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典型抽样法,以成都云顶山5种人工林——柏木 枫杨林(BF)、银杏 楠木林(YN)、光皮梾木 香樟林(GZ)、枫杨 桤木林(FQ)、柏木林(CB)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并确定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导林分因子,为当地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168种,隶属于62科130属;5种人工林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科属种数均以GZ最多。(2)5种不同人工林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种数分别为7、4、7、6、4种和5、4、9、9、10种,数量都较少。(3)5种人工林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sw) 均基本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BF、GZ灌木层的D略高;灌木层的H、H′、D值均以GZ最大,但不同人工林的Jsw差异不显著;草本层的H、H′、D、Jsw均基本呈现CB>FQ>GZ>BF>YN趋势,GZ的D值略高于FQ。(4)6个林分因子对灌木层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林分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和林分密度是影响草本层H、D的主要因子,但各林分因子对草本层H′、Jsw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研究认为,林分结构对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大,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林分密度对草本层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7.
以轻质芳烃苯、甲苯、二甲苯以及萘(BTXN)为目的产物,采用双颗粒流化床对松木进行了催化热分解实验。讨论了催化剂CoMo-B加氢催化作用下,静止床高、流化气速、床层压降的相互关系,得到了一个合适的操作条件,为热分解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实验数据。在热分解实验中,调查了操作气速、床层高度以及热解温度对产物收率和分布的影响,得到了中间产物苯、甲苯、二甲苯和萘等轻质芳烃化合物最高收率为6.3%下的最佳操作条件:催化剂为CoMo-B,气速2.0cm/s,床层高度为0.08m,热解温度863K。 相似文献
58.
目的了解趾间型足癣患者趾间和健康志愿者趾间细菌菌种分布特征。方法对37例经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趾间型足癣患者的趾间进行细菌培养,然后给予1%联苯苄唑霜1次/d外用治疗4周,在治疗后的第1、2、4周分别对趾间再进行细菌培养。3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健康志愿者趾间细菌培养葡萄球菌属占92.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32.5%,未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趾间型足癣患者细菌培养葡萄球菌属占74.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7.9%,表皮葡萄球菌仅占2.3%,还分离到化脓性链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经过4周的外用联苯苄唑霜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失,表皮葡萄球菌又成为优势菌(37.5%)。结论趾间型足癣患者趾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明显高,此乃足癣继发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因此积极治疗足癣对预防足癣合并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CLP(coactosin-likeprotein)与5’-脂氧合酶、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功能,开展CLP克隆表达、分离纯化研究,以得到高纯度的CLP,并对其生物化学特性进行分析测定。方法:从人的胎肝cDNA文库中经PCR扩增得到CL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并获得高效表达,经过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和Su-perdex 75分子筛纯化,得到高纯度的CLP;在此基础上进行SDS-PAGE、动态光散射和分析型超速离心等实验,并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结果:CLP在溶液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呈现;CLP的摩擦率为1.909,证实该蛋白质具有线性化趋势存在的可能性,且线性化程度较高。结论:实验结果揭示了CLP作为线性化蛋白质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搭建CLP和丝状肌动蛋白的作用模型奠定了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诱导小鼠系膜细胞内脂质沉积的可能机制。方法:常规培养的小鼠系膜细胞(MMC)分为正常对照组、刺激组、刺激+空质粒组(sh-HMGB1)和刺激+质粒组(sh-SREBP-1);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沉积;RT-PCR检测HMGB1、SREBP-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表达;Wes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油红O检测显示IFN-γ刺激组MMC细胞中出现明显脂滴;IFN-γ刺激能够上调HMGB、SREBP-1和FASmRNA及蛋白表达;沉默HMGB1能够降低IFN-γ诱导的SREBP-1和FAS上调,并减少细胞内脂质沉积;沉默SREBP-1能够减少HMGB诱导的MMC细胞内脂质沉积。结论:IFN-γ可能通过上调HMGB/SREBP-1/FAS的表达促进小鼠系膜细胞内脂滴沉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