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78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主要植物叶热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郝朝运  刘鹏 《生态学报》2006,26(6):1709-1717
对不同季节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18种优势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境片断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植物叶的灰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主要是叶的元素含量),其中仅乔木层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和灌木层华箬竹(Sasamorpha sinica)的灰分含量高于10%,其他植物灰分含量较低;不同季节植物的灰分含量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从群落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平均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7.49%±2.59%)、灌木层(7.20%±3.22%)、草本层(6.68%±1.02%)和间层(6.28%±1.31%),但层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种类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范围较大,有6种植物的去灰分热值高于20.00 kJ/g,4种植物低于18.00 kJ/g,同一层次内常绿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一般比落叶植物高;从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20.33±2.29)kJ/g)、乔木层((19.92±1.05)kJ/g)、间层((19.71±3.26)kJ/g)和草本层((18.14±0.74)kJ/g),仅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季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较为复杂,其中多数植物在春秋季热值含量较高,夏季热值含量较低。(3)对不同生境条件下3种乔木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显示,由于受到片断化后光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与林内相比林外生境植株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明显升高(p<0.05),而灰分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分析认为,生长速率慢和某些高热值成分的积累是造成片断化条件下植物叶热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2.
黄永梅  段雷  靳腾  杨永  郝吉明 《生态学报》2006,26(3):786-792
为了确定酸化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在重庆铁山坪的马尾松林内设立了6个10m×10m的样地,其中2个作为对照样地,另外4个分别在土壤表面施撒石灰石和菱镁矿粉末,各有2个重复。在处理前和处理1a后的生长季末各进行了一次植被观测,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投加修复剂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马尾松的胸径增量和针叶平均长度都有显著的增加,而针叶中Ca、Mg元素含量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另外,立木更新的变化、细根生物量的增加和物种多度的变化也较明显,总体来说生态系统有恢复的趋势。土壤上层细根的增加较快,这与在土壤表面施撒修复剂,上层土壤的化学变化较显著是一致的。而两种修复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施撒菱镁矿的效果可能会更好。由于土壤修复的效果是长期的,其影响观测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943.
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创制小麦- 中间偃麦草纯合易位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细胞工程途径,诱导小麦与中间偃麦草发生染色体易位,通过细胞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 ISH)和SSR鉴定出纯合易位系.研究结果表明,经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创制出1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纯合易位系99-803;其花粉母细胞(PM C s)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18.42个环状二价体 2.57个棒状二价体 0.01个单价体;中间偃麦草的7A i-1染色体与小麦7A或7B染色体发生了非罗伯逊易位,且中间偃麦草易位片段较小;通过该途径获得纯合易位系的频率约为2%.以上结果表明,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是一条向小麦转移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基因)的快速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944.
不同光照条件下3种冬青属植物的光合特征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以冬青、绿冬青、全缘枸骨为材料,运用光生理生态研究方法,对不同遮荫条件下,3种冬青属植物的光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冬青在全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高于透光率45%下的,透光率45%的高于透光率20%的,且全光照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反映3种冬青均为中性树种。但从午休程度和午休后光合恢复情况来看,全缘枸骨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好于绿冬青,绿冬青好于冬青。叶片光合色素和比叶重变化进一步证明,全缘枸骨适应能力最好,绿冬青次之,冬青相对较差。该研究对揭示各树种光适应特性和合理的园林配置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5.
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12年田间定位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及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改善腐殖质组分和改良有机质品质。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土壤有机碳的年增速率最大可达到0.37 g.kg-1;12年间易氧化有机碳最大增量达到3.8 g.kg-1,胡敏酸和富里酸最大增量分别达到3.06和1.63 g.kg-1。预测结果显示,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50年内可提高8.3~18.9 g.kg-1,增长率达到62.0%~140.7%。  相似文献   
946.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且以指数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41~0.988;而用D2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直线和指数模型,以直线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82~0.996;川滇高山栎灌丛总生物量为3.3891×104kg.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率分别为77.92%、17.64%、2.14%、1.23%和1.07%;川滇高山栎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104kg.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根>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29.85%、18.54%、18.54%和6.91%。  相似文献   
947.
1998~1999年和2002~2004年对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进行调查,经鉴定有鱼类18种,隶属3目5科17属,鲤形目占83.33%。其中人工养殖的有4种,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lmichthysmolitrix)、草鱼(Ctenop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ra amblycephola)。沙坡头地区的野生鱼类种类较少,但组成复杂,由江河平原、古代第三纪、北方平原、中亚山地和印度平原5个鱼类区系复合体组成,其中以江河平原复合体和古代第三纪复合体为主。沙坡头鱼类组成的复杂原因主要是:(1)养渔业的干扰;(2)保护区的地理位置;(3)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948.
制备抗登革病毒NS1蛋白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NS1的ELISA方法。表达1~4型登革病毒NS1蛋白,将1型NS1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经ELISA、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筛选和鉴定单克隆抗体,进行纯化和HRP标记。通过鉴定每两株单抗之间是否存在竞争作用,选择非竞争单抗组合并建立NS1捕获法ELISA。结果获得7株高滴度抗NS1单抗,捕获法ELISA可以检出10ng/mL NS1。原核表达登革病毒NS1蛋白制备的单抗可以和天然病毒抗原反应,NS1捕获法ELISA可以用于登革病毒感染检测。  相似文献   
949.
探索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基因及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的关系。PCR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基因,RT-PCR法检测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变性高效液相分析和序列测定LTR片段核苷酸序列,对不同株基因序列作同源性的比较分析。PCR结果显示:20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细胞中均获得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扩增产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组中长末端重复序列基因有高的表达,而正常人表达为阴性。与HERV-K家族LTR基因相应区域核苷酸序列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长末端重复序列U3、R、U5区同源性分析有核苷酸的改变,与淋巴瘤对照比较没有大片段的缺失。人类基因组中普遍存在逆转录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正常人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中长末端重复序列有不同程度核苷酸碱基的变异,但是,二者比较,这种改变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中有高的基因表达而正常人中没有可检出的病毒基因的表达,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可能与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水平有关,其诱导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制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0.
以初代培养获得的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hybrida)品种‘Parfait’无菌块茎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定芽诱导增殖的培养条件。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以无菌块茎芽在含20 g.L-1蔗糖、pH 5.8的B5培养基中以每天12 h光照条件进行培养,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最好。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诱导率均可达100%,其中以添加3 mg.L-16-BA对不定芽的增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