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78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本项研究证明,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恒河猴后出现的红细胞内期是一个长期的寄生过程,不论血传或子孢子感染,于原虫密度高峰后,均有较长期的低原虫密度阶段。恒河猴均可耐受食蟹猴疟原虫高密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942.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Sprague-Dawley大鼠上,运用海马Schaffer-CA1双通路条件化作用(低频配对,600对脉冲,5Hz,配对刺激相应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峰值时间间隔为10ms)在两条Schaffer-CA1条件化通路上同时诱导出突触可塑性,呈现出海马组合突触可塑性。结果显示:不管海马Schaffer-CA1双通路独立与否,双通路条件化作用均可以同时诱导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呈现出LTP/LTD组合突触可塑性。结果表明:海马Schaffer-CA1双通路技术,可实现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双向诱导,可塑性的方向取决于突触的自身状态。由此提示,与传统的高频诱导LTP低频诱导LTD相比,在海马Schaffer-CA1双通路条件化作用诱导出的组合突触可塑性可以更好地编码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体现了海马突触可塑性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3.
宁波大榭开发区北岸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宁波大榭岛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数量分布,探讨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于2006年4月对大榭岛北岸岩礁相和泥沙相两种不同底质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表明:(1)岩礁相断面和泥沙相断面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9种,其中贝类20种,多毛类8种,甲壳类8种;(2)岩礁相断面19种,主要以贝类生物为主,达16种,甲壳类只有2种;泥沙相断面20种,贝类、多毛类和甲壳类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4种、6种和8种;(3)岩礁相断面和泥沙相断面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583.33 ind/m2和32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38.56 g/m2和7.83 g/m2,岩礁相断面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远高于泥沙相断面;(4)岩礁相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垂直变化较泥沙相断面显著.  相似文献   
944.
郝小花  张国增 《广西植物》2009,29(4):537-540
重组水母发光蛋白作为检测植物细胞钙信号的手段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该文介绍了重组水母发光蛋白作为Ca2+检测探针的发展过程、测钙原理、Ca2+浓度检测方法、Ca2+浓度换算方法、优点与不足、及在植物细胞钙离子信号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利用国外实验室提供的方法在国内首次得出冷激条件下植物细胞内细胞质中([Ca2+]cyt)和液泡膜附近([Ca2+]md)钙离子浓度动力学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945.
猪分离卵泡体外培养过程中Fas/FasL对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猪卵巢分离完整有腔卵泡,按质量分为3类:健康卵泡、早期闭锁卵泡和晚期闭锁卵泡。猪分离卵泡经眼观检查后再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形态学研究表明,眼观检查对于健康卵泡的判定准确率为92%。取健康卵泡按直径大小分为3组:直径>5 mm大卵泡组、3~5 mm中卵泡组和≤3 mm小卵泡组。卵泡培养8、16和24 h,以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壁层颗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培养卵泡颗粒细胞的总凋亡率(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在8 h时就已达到70%以上,至24 h则为81.1%~94.6%。收集无血清培养0、8、16、24、48和72 h的卵泡颗粒细胞,用real time PCR SYBRgreen法检测各组卵泡颗粒细胞FasL和Fas mRNA相对表达量。各级卵泡颗粒细胞中FasL mRNA水平随培养时间显著增加,培养至24 h达最大值(P<0.05);小卵泡颗粒细胞FasL mRNA水平均高于大、中卵泡组。各级卵泡颗粒细胞Fas mRNA相对表达量在培养前(0 h)差异不显著,8 h时显著增加,48 h达最大值。该实验表明,所用无血清卵泡培养体系可有效诱导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是卵泡闭锁的主要诱因,但卵泡闭锁程度可因卵泡大小而异,小卵泡似乎更容易发生闭锁。  相似文献   
946.
郝振华  李巍 《生命科学》2010,(11):1138-1146
哺乳动物细胞中,内吞作用通过质膜内陷形成囊泡来摄取外界物质,经早内体到达晚内体/溶酶体降解或经再生循环回到质膜。内体运输网络参与细胞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如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器发生以及胞吐作用等。近年来发现Aps、BLOCs、HOPS和ESCRTs等复合体共同参与货物由胞内体到溶酶体或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的运送。该文主要就这些内体—溶酶体运输系统中重要蛋白复合体的组成和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47.
龙柏枝叶水浸提液及其萃取物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以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生菜(Lactuca sativa L. var. ramosa Hort.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为供试植物,对龙柏(Sabina chinensis 'Kaizuca')枝叶水浸提液的除草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并以番茄为测定对象,对水浸提液的不同溶剂萃取物的除草活性也进行了生物测定;另外,采用薄层层析法对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除草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0.05~0.2 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龙柏枝叶水浸提液对5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及幼苗根长和茎高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质量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中0.2 g·mL-1水浸提液对5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及幼苗根长和茎高的抑制率均在80.00%以上, 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根长和茎高的抑制率最高, 均达到100.00%.在龙柏枝叶水浸提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物中,0.01、0.02和0.04 g·mL-1石油醚或乙酸乙酯萃取物以及0.02和0.04 g·mL-1水萃取物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根长和茎高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质量浓度的降低,抑制率逐渐降低;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水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最低.薄层层析显色结果表明,龙柏枝叶水浸提液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主要除草活性成分为酚类成分.  相似文献   
948.
异常球菌属的分类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球菌属的菌株是一类对引起细胞致死效应的辐射有极强抵抗能力的细菌,这类菌株不形成内生孢子,细胞呈球形或杆状,不具运动性。1956年,Anderson从经过射线灭菌处理后的肉罐头中发现了第一个异常球菌属的菌株(Deinococcus radiodurans)R1,该菌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以期阐明其抗辐射机制。伴随着微生物分类技术的发展,异常球菌属菌株的分类地位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该属已涵盖了20个有效发表种。也由于异常球菌属菌株耐受辐射的能力是大肠杆菌忍耐辐射能力的千倍之上,而使其应用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49.
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苏州绰墩遗址马家浜期的文化层展开孢粉分析研究,结合绰墩遗址前期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与发展,影响甚微。预测未来数百至数千年间冰期的气候事件,也不会对这一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威胁。孢粉分析的结果再次证明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起源地之一,但在马家浜文化期,绰墩遗址可能存稻作活动的间断。  相似文献   
950.
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主要植物叶热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郝朝运  刘鹏 《生态学报》2006,26(6):1709-1717
对不同季节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18种优势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境片断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植物叶的灰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主要是叶的元素含量),其中仅乔木层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和灌木层华箬竹(Sasamorpha sinica)的灰分含量高于10%,其他植物灰分含量较低;不同季节植物的灰分含量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从群落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平均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7.49%±2.59%)、灌木层(7.20%±3.22%)、草本层(6.68%±1.02%)和间层(6.28%±1.31%),但层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种类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范围较大,有6种植物的去灰分热值高于20.00 kJ/g,4种植物低于18.00 kJ/g,同一层次内常绿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一般比落叶植物高;从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20.33±2.29)kJ/g)、乔木层((19.92±1.05)kJ/g)、间层((19.71±3.26)kJ/g)和草本层((18.14±0.74)kJ/g),仅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季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较为复杂,其中多数植物在春秋季热值含量较高,夏季热值含量较低。(3)对不同生境条件下3种乔木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显示,由于受到片断化后光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与林内相比林外生境植株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明显升高(p<0.05),而灰分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分析认为,生长速率慢和某些高热值成分的积累是造成片断化条件下植物叶热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