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781篇
  223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目的:研究不同口服剂量钙对大肠肿瘤和血清中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碳酸钙灌胃6个月。对照组(钙摄入量0.5 g/kg/d)、模型对照组(钙摄入量0.5 g/kg/d)、低剂量钙组(钙摄入量1.0 g/kg/d)、中剂量钙组(钙摄入量1.5 g/kg/d)和高剂量钙组(钙摄入量2.0 g/kg/d)。模型对照组及低中高钙剂量组在实验的第2周开始,颈部皮下连续注射二甲基肼20周进行大肠肿瘤造模。大鼠解剖后观察肿瘤数量和直径,亚甲蓝染色观察大肠内异常隐窝(ACF)数量,HE染色观察腺癌发生情况。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大鼠血液中相关氨基酸含量。结果:从第20周开始,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钙组的体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数、肿瘤发生率、肿瘤平均直径和肠重这些指标中,中剂量钙组和高剂量钙组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未见任何组织增生,模型对照组以腺瘤为主,出现小部分腺癌。而其余各组均以腺瘤为主,未出现腺癌。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剂量钙组的谷氨酸、谷氨酰胺、鸟氨酸均显著升高。结论:钙灌胃对大鼠大肠肿瘤发生具有抑制作用,血清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和鸟氨酸的代谢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4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然而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探讨了"问题"结合"案例"的教学方法(PBL+CBL)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提供了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943.
为明确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互作对红小豆根系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于2016和2017年以‘晋红5号’红小豆为材料,设置磷肥施用量[50(P_1)、100(P_2)、200(P_3)mg·kg~(-1)]和菌液浓度[10~6(A_1)、10~7(A_2)、10~8(A_3)、10~9(A_4)cfu·mL~(-1)]两因素复合处理,以菌磷皆不施为对照(CK),采用盆栽试验分析芽孢杆菌ZJM-P5与磷互作下红小豆幼苗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复合处理(磷菌互作)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主根长、根面积、根体积(P0.05),幼苗主根长和根冠比均在P_1A_3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显著提高83.1%和50.9%,根面积和根体积均在P_2A_2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显著提高69.7%和54.2%。(2)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根系SOD活性、POD活性、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均在P_2A_2处理时达到峰值,并显著降低红小豆幼苗根系MDA和可溶性糖含量,且均在P_2A_2处理下达到最低值。(3)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植株P含量,并显著降低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施磷量增加,植株P含量逐渐增加,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植株P含量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升后降且均在A_2浓度下最高。(4)随着施磷水平或者菌液浓度的增加,红小豆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百粒重和籽粒产量,且均在P_2A_2处理组合下增产效果最佳,比对照分别显著增长了141.60%和210.40%。研究发现,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互作处理可通过改变红小豆幼苗根系构型、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根系生理机能来提高红小豆的籽粒产量,且在100 mg·kg~(-1)施磷量、10~7cfu·mL~(-1)菌液浓度互作下可达到最佳促生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44.
在研究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个叶片为黄心(yellow heart,yh)的突变株,与野生型拟南芥(Col 0)相比,其新生叶片发黄,突变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及其精细定位技术,将yh突变基因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INS1_55_342与INS1_56_34区间,物理距离约为676 kb。通过测序得知yhAt1g64790第44个内含子剪接处有4个碱基的缺失,导致内含子剪切位点的变化。RT PCR分析显示,该基因表达降低,是At1g64790基因的一个新等位突变。研究表明,yh突变体与叶绿体的发育相关,可为进一步探究植物叶绿体和叶片发育机制提供新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945.
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地区长期免耕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0、33%、67%和100%)连续归还8年后表层(0~5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评价了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免耕土壤碳化学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免耕无秸秆覆盖还田相比,33%与100%秸秆还田均有利于表层和中层多糖组分的积累,但前者降低了表层土壤碳组成多样性,而后者有利于各层次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的维持;67%秸秆还田提高了深层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综上,当秸秆资源充足时,免耕结合100%全量秸秆还田可在提高0~40 cm土层微生物可利用碳底物的基础上,维持土壤碳的化学稳定性。秸秆还田量与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间无线性关联,表明亟需挖掘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土壤碳周转的微生物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46.
目的探讨培菲康联合常规治疗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新生儿CMV性肝炎患儿10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MV免疫球蛋白M(IgM)及CMVDNA转阴率、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样真菌、肠杆菌)、免疫功能指标[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94.23%)高于对照组(7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和12周,研究组患儿TBA、TBIL、AST、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CMVIgM及CMVDNA转阴率(78.85%、75.00%)均高于对照组(50.00%、4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周和12周,研究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儿血清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7.31%)与对照组(13.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菲康联合常规治疗能改善新生儿CMV性肝炎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纠正其免疫紊乱状态,改善患儿肝功能,提高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47.
目的评估不同培养基对产生物膜白假丝酵母菌芽管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产生物膜的白假丝酵母菌20株,购买3株可以产生物膜的质控菌株。比较23株白假丝酵母菌在5种不同培养基(人血清、胰蛋白胨大豆肉汤、脑心浸液肉汤、RPMI 1640、NaHCO3溶液)的出芽菌株数量和出芽率。结果在23株产生物膜的白假丝酵母菌中,人血清和脑心浸液肉汤培养基中23株(100.0%)全部产生芽管,NaHCO3培养基18株(78.3%)、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16株(69.6%)和RPMI 1640培养基15株(65.2%)。芽管生成试验阳性的白假丝酵母菌中,在5% CO2培养条件下的酵母细胞出芽率更高(孵育2 h,出芽率78.0%),芽管长度更长。结论 脑心浸液肉汤可以代替人血清作为芽管试验的诱导剂,人血清(5% CO2)可以促进芽管的生成以及延伸芽管的长度。  相似文献   
948.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使用抗生素之前,在感染部位提取样本进行细菌检测,确定DFI感染病原菌特点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 2016年收治的35例DFI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71.43%。2017年收治的38例DFI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71.05%。2018年收治的43例DFI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72.09%。3年内DFI患者革兰阴性菌总阳性率呈下降趋势,革兰阳性菌总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及氨曲南耐药性最高,对丁胺卡霉素及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耐药性为0.00%。奇异变形菌对氨曲南耐药性最高,为46.15%,而对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替卡西林、丁胺卡霉素及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均为0.00%。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及青霉素G呈高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及莫西沙星耐药性最低,均为0.00%。肠球菌对红霉素、丁胺卡霉素、头孢曲松耐药性均达100.00%,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为0.00%。结论 DFI患者病原菌分布会随时间变迁而改变,及时、反复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是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前提,其在控制患者糖尿病足感染程度,改善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9.
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花瓣为试材,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探讨其花发育时期[大风铃期(S1)、圆桃期(S2)和破绽期(S3)]、料液比 (1:1、1:2和1:3)和蒸馏时间(1 h、2 h和3 h)对蒸馏提取牡丹花露的工艺及其挥发性成分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蒸馏工艺获得的牡丹花露中挥发性成分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差别,9种处理获得的花露中共检测到14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萜烯类、醛类、酯类、烷烃及其他物质,其中S1期最多为96种,占比最大的是其他物质;S2和S3期占比最大的是烷烃类。从蒸馏工艺来看,同一发育时期花瓣采用不同料液比和蒸馏时间提取,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有差异,S1、S2和S3期花瓣选择料液比分别为1:1、1:3和1:2,蒸馏1 h为最佳蒸馏工艺。  相似文献   
950.
采用已报道的十字花科植物乙烯受体基因(Ethylene Receptor 1,ETR1)通用引物,以蚓果芥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分析BhETR1的多态性,进而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蚓果芥的进化特征.结果表明:(1)已克隆得到的14条ETR1基因序列,长度为1 644~1 661 bp;经Bioedit软件比对,14条核苷酸序列之间相似性为93%~98%,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78%;采用DnaSP v5程序分别统计BhETR1序列多态性,发现14条BhETR1序列形成了14种单倍型.(2)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蚓果芥近缘物种ETR1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蚓果芥14条ETR1序列形成3大分支;根据分支进化关系,每支中分别选取克隆2(c2)、克隆29(c29)、克隆35(c35)与拟南芥ETR1(AtETR1)和琴叶鼠耳芥ETR1(AlETR1)的序列进行比对,其一致性均为78%,说明BhETR1是一个乙烯受体类似(ETR1-like)基因,而蚓果芥自身14条序列的高度异质性表明蚓果芥的遗传背景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