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塔拉豆中塔拉胶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塔拉豆的研究现状,并对塔拉豆中塔拉胶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塔拉胶的分离条件为:烘炒温度为150℃,时间7 min,每小组为4颗成熟饱满的塔拉豆。烘炒后破碎,塔拉胶和其余两部分的分离效果好,塔拉胶的经济性状也完整。每个分析样品所需塔拉豆的数量:5小组(即20颗塔拉豆)为一组实验结果,三组平行实验结果经过方差分析达到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22.
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对土壤有机碳组分、来源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苏盐城新洋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选择光滩(MF),互花米草入侵la(SAF-1),3a(SAF-3),5a(SAF-5)和12a(SAF-12)样地,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有机碳(SOC)、顽固性有机碳(RC)和活性有机碳(LC)含量,碳氮比(C/N),土壤有机碳和顽固性有机碳的δ13C值,分析互花米草海向入侵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及来源变化.结果表明:(1)SOC、RC、LC含量分别介于0.82-7.60 mg/g,0.58-4.02 mg/g和0.23-3.58 mg/g,由海向陆呈递增趋势:SAF-5>SAF-12>SAF-3>MF>SAF-1.入侵12 a的SAF-12样地表土SOC储量最大,年均碳汇积累速率为1.8 t/hm2.(2)互花米草来源SOC、RC和LC含量分别为0.06-3.01 mg/g、0.04-1.06 mg/g和0.03-2.00 mg/g,各占5.75%-47.40%、6.77%-31.77%和3.20%-64.40%.互花米草来源SOC、RC、LC由海向陆均呈递增趋势:SAF-12>SAF-5>SAF-3> SAF-1> MF.(3)互花米草植物来源SOC、RC、LC含量、比例与入侵时间显著正相关(P<0.01).互花米草入侵对LC的影响较大,对RC的影响较小.(4)随着入侵时间的增长,互花米草来源有机碳的输入显著改变了土壤SOC组分.以上结果表明,短期内互花米草海向入侵能够提高土壤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23.
对野生和栽培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的性别特征及变异状况进行了观察,并对栽培盾叶薯蓣母根状茎和子根状茎萌发植株的性别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在湖北武当山6个样地717株野生盾叶薯蓣中共有155株开花植株,其中雌株、雄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60、94和1株,雌雄株比例1 ∶ 1~1 ∶ 3,平均雌雄株比例1 ∶ 1.57,每个根状茎一般具有1支缠绕茎.2004年至2006年的观察结果显示,2004年153株栽培盾叶薯蓣基株中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78、62和13株;2005年存活的基株中雌株和雄株数量明显减少,雌雄同株数量大幅增加,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35、19和88株;2006年成活的137株基株中有80株开花,其中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38、9和33株,雌株和雌雄同株数量大幅下降.随栽培年限的增加,每个基株的缠绕茎数由1~2支增加至5~6支.栽培过程中盾叶薯蓣的性别有较大幅度变异,雄株和雌株多数转变为雌雄同株,反向转变却较少,雄株和雌株间相互转变也较少.2005年存活并开花的基株中共有100株发生变异,在2006年有13株返变回原性别,有26株保持了2005年变异的性别,有11株变异为另一种性别;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3年的总变异率分别达到80.77%、100.00%和46.14%.子根状茎萌发植株的性别与母根状茎有较大差异,总变异率达到约50%,其中母根状茎为雄性的其子根状茎萌发植株的性别总变异率最高(59.09%).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盾叶薯蓣可能以有性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性系统简单清晰;栽培盾叶薯蓣复杂的性系统及大幅度的性别变异可能是由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4.
甲醇营养型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是在醇氧化酶(alcohol oxidase,AOX)启动子(PAOXI)严格调控下进行的,然而这种启动子在转录水平受到葡萄糖的阻遏。本文研究了毕赤酵母在葡萄糖替代甘油为生长相碳源时表达重组植酸酶蛋白的发酵特征。结果表明:初始葡萄糖浓度为20dL的细胞得率高,为0.39g[DCW]/g。通过基于实时参数(溶氧和呼吸商)调控的葡萄糖补料策略,生长相40h后细胞密度达到100g[DCW]/L,甲醇诱导100h后植酸酶产量达到2200FTUphytase/mL,甲醇得率系数为0.25FTU phytase/gmethnol。因此,在毕赤酵母高表达重组蛋白培养中葡萄糖能够用作生长相基质,并能实现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25.
何首乌块根中砷、镉、汞和铅含量的检测及其富集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首乌是著名传统常用中药,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块根.生首乌具有解毒、消痈和润肠通便的作用,制首乌则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和强筋骨之功效[1].何首乌最早出现于唐代李翱所著的<何首乌传>,<本草图经>及<本草纲目>描述何首乌"叶叶相对",展学峰等认为二者所指为现今的萝摩科(Asclepiadaceae)植物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 Decne.)[2].何首乌野生资源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及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日本也有分布[3]  相似文献   
126.
体外ACE抑制活性实验表明,实验室保存的40株乳酸菌菌株中有27株具抑制ACE的活性,其中尤以L·salivariusLa5、L·salivariusLma1、L·plantarumLP529、L·plantarumLS12、L·plantarumLS31、L·helveticusZL51最为明显。按照益生菌标准对上述6株菌的耐酸、耐胆盐、抗药性、抑菌等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plantarumLP529、L·plantarumLS12、L·plantarumLS31、L·helveticusZL51可作为益生菌用于降血压产品。  相似文献   
127.
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寄生后血淋巴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二化螟Chila suppressalis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产卵寄生后,血细胞含量增加,在被产卵寄生后的第6—10天,血细胞数最比对照幼虫增加了1.53—2.79倍,但血细胞形成被囊的能力很弱,对于蜂卵和蜂幼虫形成被囊的百分率分别为0.34%和0.62%。绒茧蜂寄生后,对二化螟幼虫生理生化有一定的影响,在寄生前期和后期,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浓度显著下降,在寄生后第2天,血淋巴游离氨基酸总浓度明显上升,以后随蜂幼虫发育而逐渐下降。在16种氨基酸中,对苏、丝、赖、精氨酸的影响最大。此外,本文对二化螟绒茧蜂的营养生理和寄生后调节寄主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8.
人体肠道益生菌体外降胆固醇活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健康儿童和青年人肠道分离并鉴定了21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连同6株实验室保藏菌株进行了体外降胆固醇、耐酸及耐胆汁盐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实验菌株都能从培养基中去除胆固醇,5株去除率可达40%以上,同时去除效力也较高。胆汁盐耐受性和耐酸性具有菌株特异性。菌株Bm26同时具有较高降胆固醇能力和耐胆汁盐及耐酸性能。  相似文献   
129.
对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40个种类地下茎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主要有单粒和复粒2种形态。单粒淀粉粒以类圆形为主,脐点多为点状。复粒淀粉粒可分为2类:A型由2~3个淀粉小粒构成,以卵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脐点点状且大多不明显,少数种类层纹清晰;B型由10个以上的淀粉小粒构成,以圆形为主,脐点不明显,无层纹。根状茎组(Sect.Stenophora Uline)、基生翅组(Sect.Opsophyton Uline)和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 Uline)均为单粒淀粉粒;顶生翅组(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ill)为复粒淀粉粒A型;丁字型毛组(Sect.Combilium Pra Jnet Burkill)和白薯莨组(Sect.Lasiophyton Uline)为复粒淀粉粒B型;复叶组[Sect.Botryosicyos(Hochst.)Uline]兼有单粒和复粒淀粉粒。淀粉粒形态特征支持白薯蓣(D.hispida Dennst.)由复叶组分出单列成组及毛芋头薯蓣(D.kamoonensis Kunth)和高山薯蓣(D.delavayi Franch.)互为独立种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130.
抗菌肽D基因导入番茄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柞蚕抗菌肽D基因导入番茄,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应用PCR技术、DNA斑点杂交以及Southern印迹分析表明,抗菌肽D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而且,位于目的基因下游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有表达。青枯假单孢菌活体接种结合高发病大田种植试验结果显示,部分转基因植株的子一代具有较强的抗青枯病能力。 Abstract:By using pollen-tube pathway,antibacterial peptide D(AP-D) gene developed from Chinese oak silkwarm was transferred into tomato.PCR,dot and Southern blot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stable integration of AP-D gene into the tomato genome had occurred.The expression of NOP gene which was localized at downstream of AP-D gene was confirmed with nopaline detection.In comparision with non-transgenicplants,some transgenic plant expressed a stronger resistance value to bacterialwilt disease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