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7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2452篇
  645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以‘云薯505’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Yunshu 505’)为材料,测定马铃薯块茎发育初期四个阶段茉莉酸含量,并以叶面喷施方式,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马铃薯生长和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膨大过程中,茉莉酸的积累水平不断升高。在微型薯生产中,使用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在结薯期以不同频率喷施叶面,测量并统计植株、块茎性状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1次·d-1处理茎粗增加36.1%,2次·d-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降低20.1%。此外,植株的叶色、茎色、花色、株型等生长性状及块茎大小整齐度、薯形、皮色、肉色、薯皮类型、芽眼深浅、裂薯率、大薯空心率等块茎性状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2次·d-1、1次·d-1、1次·2d-1、CK四种处理的植株存活率分别为45.57%、100.00%、100.00%、87.29%;前三种喷施频率处理折合产量较CK分别增加-15.61%、8.77%、12.11%。综合分析,马铃薯在块茎形成初期茉莉酸积累水平不断升高,以1次·2d-1频率叶面喷施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马铃薯微型薯的产量增加最大且不影响生长。  相似文献   
152.
调水工程引起的多环境因子关联变化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探讨。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河湖群中菹草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杭运河(YH)、高邮湖(GY)、洪泽湖(HZ)、骆马湖(LM)、南四湖上级湖(NS1)、南四湖下级湖(NS2)和东平湖(DP)7个调蓄河湖中菹草个体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浊度(Tur)和底泥有机质含量(S_o)外,总氮(TN)、硝氮(NO_3-N)、氨氮(NH_4-N)、总磷(TP)、正磷酸盐(PO_4-P)、硅酸盐(SiO_4-Si)、叶绿素a(Chla)、总溶解性固体(TDS)、透明度(SD)、消光系数(K)、水温(T)、电导率(Cond)、酸碱度(pH)、溶解氧(DO)和底泥含水率(S_w)在河湖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菹草株高、茎分支数、茎节数、茎节长、茎直径、相对茎长、叶片数、叶厚、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株重、茎重、叶重、茎叶比、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在河湖间差异极显著;(3)河湖群内菹草种群18个功能性状中,按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叶宽、茎直径、叶长、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叶面积、株高、茎节长、相对茎长、茎叶比、叶厚、茎节数、茎重、叶片数、株重、比叶面积、叶重、茎分支数;7个调蓄河湖间,按照所有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南四湖下级湖、洪泽湖和京杭运河、高邮湖、东平湖、南四湖上级湖、骆马湖;(4)环境因子共解释了功能性状方差变异的49.43%;叶性状主要受营养因子(TN、NO_3-N、SiO_4-Si)影响;茎性状与光照因子(Chla和SD)密切相关;底泥因子(S_o)对茎叶生物量分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3.
以湛江地区6个主要菠萝品种巴厘、卡因、台农17号、台农16号、粤脆、香水为对象,研究菠萝的组分在品种间的差异及其与菠萝蛋白酶的产率和酶活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的菠萝品种间,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蛋白酶的得率及酶活有显著差异。菠萝果皮和果肉的不同生长部位的蛋白含量、酶活力及酶得率有显著差异。酶得率与蛋白及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酶活力与糖酸比、得汁率、纤维素含量及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含量、纤维素含量、糖酸比、得汁率是衡量菠萝产酶品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本文着重研究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虾产品中铝,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选择,达到快速、准确,以弥补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没有虾产品中铝检测方法的不足。方法:利用混合酸硝酸-高氯酸对样品进行消化处理,无基体改进剂,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在优化干燥、灰化、原子化、除残四个步骤的时间和温度的实验条件后,铝含量在0.0-5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r=0.9990,最低检出限为0.54 ng/mL,铝的特征质量为5.0 pg。相对标准偏差为3.83%-6.42%,虾产品中铝含量测定回收率为90.7%-105.6%。结论:本法方便准确,灵敏度高,并有较高的回收率,可作为日常检测使用。  相似文献   
155.
Escherichia coliL-asparaginase, an antileukaemic agent in man1, inhibits in vitro mitogen or antigen-induced blastogenesis in man2,3 and in animals (M. Bennett, E. G. Mayhew and T. Han, unpublished data) and suppresses bone-marrow derived antibody precursor cells in the mouse4. We now report that another L-asparaginase preparation—from Erwinia carotovora—also possesses antileukaemic activity5,6 and has a more pronounced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on in vitro blastogenesis than the E. coli enzyme.  相似文献   
156.
香溪河官庄坪库湾叶绿素a 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2月—4月对三峡库区香溪河进行了定点初级生产力及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分析了官庄坪库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在各水层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周期性,均存在5个峰值,平均每个周期为7—10d左右,但两者不同步。官庄坪测站的真光层深度为10m左右,介于湖泊与海洋之间,光补偿点为4—5m。初级生产力最大值出现在水下0.5m处,并沿物理深度逐渐降低;叶绿素a含量最大值则出现在水下2m处。水温的垂直变化在后期差异明显,各水层日平均水温增量(ΔT/d)与平均毛初级生产、净初级生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7.
目的:建立以质粒DNA作为抗原的检测血清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芯片方法,并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比较,初步探讨用芯片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Ⅱ用质粒DNA快速抽提试剂盒提取纯化DNA后按1∶2稀释,用点样仪点在经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ES)修饰的玻片上,温孵后用含有1%小牛血清白蛋白和2.5%蔗糖的PBST封闭,以Cy3标记的人IgG为二抗,建立检测dsDNA抗体的芯片方法,并与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抗双链DNA检测ELISA试剂盒做比较,对包括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5例干燥综合征(SS)、10例皮肌炎(DM)和7例类风湿关节炎(RA)在内的病人和60例健康人对照进行了抗dsDNA的对比检测。结果:对阳性标本的检测,与现用常规检测方法ELISA相比,芯片检测抗dsDNA的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90.7%,阳性预测值为89.3%,阴性预测值为92.5%;对健康对照的检测,2种方法均为阴性,符合率为100%。结论:与ELISA相比,用质粒DNA作为抗原建立的芯片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为今后建立同时检测多个自身抗体的芯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8.
岷江上游典型时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岷江上游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大尺度、复合型生态过渡带,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脆弱区,研究其景观格局的变化,对于构筑我国的生态格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岷江上游地区1986、1995、2000年3个时期的TM影像,分析了3个时期的景观特征以及变化.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整体景观水平以草地景观为基质、森林景观以及其他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森林景观面积经历了从1986~1995年的上升,而后到2000年的下降过程;草地景观高盖度草面积不断减少;同时,森林景观和草地景观斑块总数一直增加,破碎化趋势明显.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而导致的人为干扰,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的改变、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草地资源的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9.
160.
金线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金线蛙的早期胚胎发育。自受精卵期至鳃盖完成期共分为 2 6个时期 ,其发育历程及各时期胚胎外形特征与黑斑蛙基本相似 ,但孵化期比黑斑蛙推迟三个胚期而早于泽蛙 ,在水温 ( 2 0± 0 5)℃及常温 ( 2 1 5~ 2 4℃ )条件下 ,其胚胎发育的全时程分别为 2 1 2 94小时和 1 70 95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