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长江大堤上黑翅土白蚁的地面活动与其巢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61年3—4月在长江大堤上观察黑翅土白蚁的地面活动与地下蚁巢位置的关系,知道蚁巢上方地面,一般具有一块直径3米大的白蚁活动区域,在春季以每半个月调查一次,连续四次调查中,至少有三次发现白蚁在此区域内活动,可称为“常现区”。这种“常现区”,常与地下巢位十分接近;给黑翅土白蚁巢位判断上提供了便利的目标。白蚁的一个单独活动点(泥被、泥线),一般不能作为巢位判断的根据。  相似文献   
73.
家蚕后丝腺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描述了家蚕幼虫后丝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讨论了保幼激素类似物(JH—3)的作用。观察到染色质块移向核内膜及核内物质通过核孔流进细胞质的现象。核仁内布满许多小颗粒体。内腔膨大的颗粒内质网充满着细胞质,它们是丝心蛋白合成和暂时贮留的主要细胞器。丝心蛋白经由高尔基复合体或直接形成丝心蛋白体,它们汇集于细胞顶端,以细胞外排作用,将丝心蛋白放入腺腔。自噬体与溶酶体出现于老熟幼虫后期。 经JH—3处理的幼虫,其后丝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的相近似。  相似文献   
74.
75.
马尾松毛虫普遍发生在我国华东、华中和华南的丘陵地区。根据作者等1955年在湖南省调查研究结果,感觉到它的发生动态和松林的受害程度有密切关系。巴尔达鲁耶夫(B.O.oapyeB)1955年在苏联动物学杂志第34卷第4期发表的“西伯利亚松毛虫(Dendrolimus sibiricus Tschetw.)的生殖力与食料专门化”一文,就更进一步证实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76.
77.
玉米钻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觉民 《昆虫学报》1959,(6):528-539
1.在南京地区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下列3种即: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各占百分率依次为3.22%,61.98%,34.8%,因此高粱条螟在南京地区为玉米钻心虫主要害虫。 2.玉米螟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蛾高峯如下: 第1化蛾高峯:5月31日—6月12日 第2化蛾高峯:7月24日—7月28日 第3化蛾高峯:8月24日—8月31日 而其中以第3化蛾之高峯最盛。 3.三种玉米钻心虫越冬耐寒力以玉米螟最强,高粱条螟次之,桃蛀螟最弱。 4.根据南京地区玉米遭受3种钻心虫为害,以迟播者严重,故宜适当提前播种。 5.五个玉米品种受害轻重为:小粒红<华农2号<早玉米<金皇后<甜玉米。 6.查得卵寄生蜂一种初步鑑定,为褐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在南京地区寄生率不高,而在徐州地区寄生率在第3代玉米螟卵中可高达90%以上。 7.药剂喷射以1:300的6%γ可湿性666液剂喷射全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8.
79.
80.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 transformation was used to introduce plastidic protoporphyrinogen IX oxidase (Protox) genes from Arabidopsis, with and without the transit sequence, into the rice genome. They were plac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constitutive and ubiquitous maize ubiquitin promoter, and their abilities to confer resistance to the diphenyl ether‐type herbicide, oxyfluorfen were compared. The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ansgene in the T1 generation was examined by Southern, northern and western blot analyses. Surprisingly, as judged by an in vivo seed germination assay and an in vitro cellular leakage assay, both lines were similarly resistant to oxyfluorfen. The tolerance to cellular damage (lipid peroxidation and electrolyte leakage) was higher in transgenic plants than in wild‐type plants. In transgenic plants, the degree of herbicide resistance varied directly with the absolute amount of Protox protein expression. Both the intact protein and the protein with the transit sequence deleted were accumulated in plast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