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从江西省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发病毛竹中分离到1株具有明显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生防细菌Xj11。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尖孢镰刀菌、甘蔗节菱孢菌、链格孢菌和炭角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命名为Burkholderia gladioli strain Xj11。  相似文献   
92.
从酵母染色体DNA中获得1个约3.0kb的BamHI的克隆片段和1个约5.0kb的PstI片段,前者包含1745bp的PHO81基因编码序列及1244bp的上游序列,后者包含2236bp的编码序列及约2.8kb的下游序列,经拼接得到完整的PHO81基因。以URA3基因取代部分PHO81的编码序列,通过体内同源重组,获得PHO81基因缺陷的酵母细胞株。构建PHO81-LacZ融合基因,以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表示PHO81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了它的表达作用。PHO81基因为阻遏型表达,受无机磷浓度的控制,高磷使基因表达阻遏,低磷去阻遏。PHO81对其自身的表达有正调控作用,它与PHO5和PHO11基因的调控模式相似,但PHO81上游调控序列和PHO5及PHO11的同源性很低。  相似文献   
93.
松口蘑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松口蘑深层发酵工艺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初步确定松口蘑适宜的培养基组成 :玉米粉 30g,葡萄糖 1 0g ,豆饼粉 1 0g ,玉米浆 1 0g ,KH2 PO41g ,定容至 1L。适宜发酵条件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摇瓶转速为 1 60r/min ,最适pH为 5 0 ,最适接种量为 1 0 % ,装液量 1 2 0mL/ 5 0 0mL摇瓶培养 1 0d ,菌体生物量达 1 2 94g/L。  相似文献   
94.
中国野生的香根草种及其保护与分类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这一优良的水土保持和多用途植物目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推广应用。中国的香根草栽培种主要是在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但在广东和海南也有这一植物的野生种存在,尤其在广东的吴川有一块面积达6670 hm2左右的野生香根草群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过度开发利用,40年间,这片热带草原已遭到严重破坏,面积和蕴藏量都大幅度减少。为了不使这片珍贵的湿地消失殆尽,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另外,香根草属的系统分类还很不完善,上述在中国分布的野生居群究竟是香根草还是野香根草(V. nigritana),迄今还没有定论,经对标本的研究鉴定,初步确定为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相似文献   
95.
响应面法优化灰霉病生防菌CNY-04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优化生防菌CNY-04的培养条件,提高其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对灰霉病生防菌CNY-04培养条件进行整体优化,并测其生长曲线。【结果】生防菌CNY-04最优培养条件为牛肉膏0.5%、蛋白胨2.0%、酵母膏0.1%、葡萄糖0.5%、时间48 h、接种量4%、温度32°C、pH 8.0、装液量75 mL/250 mL和转速150 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生防菌CNY-04的OD600为2.907,与模型预测值相符,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圈直径为44.5 mm,较优化前提高了30.9%。【结论】从整体上确定了生防菌CNY-04的最优培养条件,为该菌扩大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6.
用原位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方法制备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支架;在支架上接种MC 3T3-E1细胞,瑞氏染色检测细胞形态,MTT法检测其增殖情况;在诱导培养基中培养30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比较其分化水平;定量检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MC 3T3-E1细胞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支架上粘附铺展良好,其增殖率显著高于培养于纯壳聚糖支架上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表明复合支架上的细胞有较高水平的碱性磷酸酶表达。进一步定量检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说明在复合支架上细胞比纯壳聚糖支架上培养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约8倍。此外,骨分化相关特征基因骨桥蛋白OPN在复合支架上培养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纯壳聚糖上培养的细胞。分化成熟标志基因骨钙素OC在复合支架上培养的细胞中有表达,但是纯壳聚糖支架上培养的细胞中却未检测到。支架中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前成骨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的增殖,而且还促进了它的分化。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支架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是极具前景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7.
伪狂犬病病毒囊膜糖蛋白E是一种在伪狂犬病根除计划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糖蛋白.将伪狂犬病病毒闽A株gE基因去信号肽片段克隆到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pPICZαA中,获得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FL电击转化野生型酵母菌SMD1168后,得到多株酵母工程菌SMD1168/pPICZαA-FL.经高浓度ZeocinTM筛选、表型鉴定、工程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鉴定,最后得到高效表达gE基因去信号肽片段的酵母工程菌SMD1168/pPICZαA-FL-7.工程菌72 h培养上清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gE基因去信号肽片段表达产物大小约为80 ku,比预期的63.8 ku大.凝胶薄层扫描结合Bradford蛋白质总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占工程菌培养上清总蛋白的13.49%,表达量可达11.7 mg/L.间接ELISA结果表明重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有效地区分伪狂犬病病毒gE标准阳性与阴性血清.  相似文献   
98.
从四棱豆中克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wblys,通过PCR扩增wblys片段,转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pGEX-4T-1/wblys大肠埃希菌工程菌,表达重组蛋白,IPTG诱导后,发现细菌全蛋白在44 ku(含GST标签)处多出1条明显条带。HPLC检测赖氨酸含量。诱导后菌体总赖氨酸含量比正常菌体提高15.84 mg/g。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植物源高赖氨酸蛋白基因,为该基因在益生菌中表达提供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99.
呼伦湖作为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的典型代表,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及维系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乃至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识别呼伦湖流域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完善其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学研判呼伦湖生态环境状况、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精准实施底线管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遥感影像、地面调查、实验模拟等多尺度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收集、专家咨询、部门访谈等方式分析识别了呼伦湖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及成因:(1)气候暖干化及超载放牧等因素使得草地退化显著,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2)草原退化增加了干草入湖、大气干湿沉降及水土流失等水环境污染负荷;(3)气候暖干化造成湿地萎缩,加之长期的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使得渔业资源枯竭、鱼类小型化特征显著,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蓝藻水华频发。在全面诊断分析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方法论为理论指导,以改善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依据评价指标的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及系统性原则,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以气象条件、人口、水资源、水环境压力及人类活动等5个一级指标构成的压力子系统,以水环境状况、水生态状况、陆域生态状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敏感性、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等6个指标构成的状态子系统,以生态治理措施及生态治理投入等2个指标构成的响应子系统,共同组成了一套包含13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的天空地一体、陆湖统筹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呼伦湖及北方寒冷干旱区类似湖泊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

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庞大且种类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 同时又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 参与调控宿主生理及病理过程。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 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热点, 其与各个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生命早期(包括胎儿期和婴幼儿期)是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肠道菌群定植及演替的主要阶段, 具备动态变化的特征, 且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剖宫产、母乳喂养减少和抗生素使用。这些因素可能会扰乱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分布, 进而影响人类宿主近期或远期健康状况。本文就早产儿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影响因素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