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91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背景】L-异亮氨酸(L-isoleucine,L-Ile)和L-别异亮氨酸(L-allo-isoleucine,L-allo-Ile)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对同分异构体。抗感染抗生素Desotamides结构中含L-别异亮氨酸结构单元,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氨基转移酶DsaD和异构酶DsaE可以协作催化L-异亮氨酸和L-别异亮氨酸相互转化。【目的】通过理性设计,使氨基转移酶DsaD和异构酶DsaE融合表达,研究融合蛋白DsaDE催化异亮氨酸和别异亮氨酸相互转化的功能。【方法】利用PCR分别扩增dsaE基因编码区DNA片段、以及含dsaD基因编码区和114个碱基接头序列的DNA片段dsaD-linker,利用酶切位点KpnI将dsaE和dsaD-linker相连,形成das DE重组序列,并克隆至pET28a(+)中,将重组质粒pET28a-dsaDE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DsaDE;分别以L-异亮氨酸和L-别异亮氨酸为底物进行融合蛋白的体外酶活性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酶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结果】PCR验证、酶切验证以及测序结果证明pET28a-dsaDE重组载体具有正确序列;N-末端和C-末端融合6个组氨酸标签的融合蛋白DsaDE在E. coli BL21(DE3)中获得可溶性表达,经Ni-NTA亲和层析法一步纯化获得纯度约95%的融合蛋白,纯化的融合蛋白DsaDE具有较好的活性,能够催化L-isoleucine和L-allo-isoleucine间的相互转化。【结论】氨基转移酶DsaD和异构酶DsaE成功融合表达,经一步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即可获得纯度较高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同时具有氨基转移酶和异构酶的活性,为进一步研究L-别异亮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泥河湾盆地因发育良好的晚新生代湖相地层、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和哺乳动物化石而广受关注.盆地内已发现旧石器遗址100余处,被学术界称为"东方奥杜韦(Olduvai)峡谷".由于缺乏合适的年代测定方法,许多重要的遗址,尤其是中更新世时间段的遗址缺乏年龄数据,如三棵树遗址,使得旧石器遗址研究少了时间轴合理的年代学框架.电子自旋共...  相似文献   
33.
深层培养裂褶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深层培养裂褶菌 (Schizophyllumcommune)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多糖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等电点法与Sevag法相结合可高效的去除多糖中的蛋白 ,其方法简单有效。纯多糖经凝胶柱层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为均一组分 ,分子量 4×1 0 4D。通过完全水解 ,纸层析 ,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分 ,红外光谱 ,酶解反应 ,高碘酸氧化分析结构 ,证明了裂褶菌多糖是以葡萄糖为单一组分 ,β (1 3)和β (1 6)糖苷键组成的β D葡聚糖。  相似文献   
34.
为考察生长调节剂对甾体微生物转化过程中菌体生长状况的影响,利用沉降密度宏观定量表征菌体的形态和扫描电镜微观观测菌体形态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生长过程中菌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加调节剂的空白体系对照,加调节剂体系菌体在各个生长时期均呈现出较小的沉降密度。通过SEM图像可以明显看出加调节剂体系菌体表面光滑,长势丰满、挺拔,生长状况优良。两种方法均表明调节剂的加入明显促进了菌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35.
不同温光条件下籼粳稻叶片的光抑制和光氧化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温光条件(4d)下,以粳稻(Dryza sativaL.sp.japonica)“9516”和籼稻(O.sativaL.sp.indica)“汕优63”为材料,测定了与PSⅡ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膜脂过氧化作用有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适温、中等光强下两品种Fv/Fm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MDA)无变化,未见光抑制和光氧化表现;适温、强化下籼稻“汕优63”的Fv/Fm明显下降,MDA未见变化,有光抑制无光氧化表现;低温、强光下两品种有光抑制和光氧化表现。低温、强光下结合抑制剂实验证明,与粳稻相比,籼稻的D1蛋白量和SOD活性下降较多,叶黄素循环和非光化学猝灭(qN)受抑制程度较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较高,因而光抑制和光氧化现象较明显。实验提出:光能转化效率和膜脂过氧化表现是预测光氧化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36.
【目的】塑料废物处理是世界环境难题,近期有研究报道黄粉虫可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肠道细菌可能在黄粉虫生物降解塑料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以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黄粉虫幼虫(Tenebrio molitor)为材料,探究其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组成。【方法】分别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组)和纸片(对照组)为唯一食物来源喂养黄粉虫幼虫,在90 d后采集粪便样品,对16S r RNA基因V3-V4区进行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并以PICRUSt进行肠道菌群的功能预测。【结果】饲喂期间,两组黄粉虫均正常存活,部分幼虫完成变态发育。泡沫塑料有明显的减重。样本测序共得到144 258条有效序列,179个OTU,共涉及10个门111个属。其中,聚苯乙烯组黄粉虫的肠道细菌在属水平高丰度的是Alcaligenes(35.9%)、Brevundimonas(12.3%)、Myroides(10.3%)。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功能预测表明,在聚苯乙烯组中,芳香类化合物的降解基因被明显富集。【结论】高通量测序揭示了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黄粉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这对从黄粉虫肠道中分离高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细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胡杨器官和体胚发生方式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以胡杨为亲本的体细胞杂交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胡杨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和体胚两种不同发生方式建立了离体再生体系。结果:附加0.75mg/L BA、0.5mg/L NAA基本培养基及3w暗培养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附加0.25mg/L BA和0.1mg/L NAA的基本培养基上不定芽的诱导率最高;1/2大量元素的MS培养基附加0.1mg/l NAA、0.05mg/L和1.5%蔗糖对不定芽生根效果最好;诱导并筛选出的胚性愈伤组织在附加了0.5mg/L BA、0.5mg/L NAA的基本培养基上诱导获得大量胚状体,干化处理后大部分能经子叶胚期萌发成苗。结论:外植体的采集周期和培养条件影响胡杨离体叶片的形态发生途径。  相似文献   
38.
啤酒酵母生产的重组水蛭素的纯化及脱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啤酒酵母生产的重组水蛭素变异体1(rHV1)进行多步骤的纯化。首先将分泌到培养上清液中的水蛭素进行硫酸铵沉淀和SephadexG-50凝胶过滤,再用Q-SepharoseHP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最后用HPLCSP-5PW阳离子交换柱脱色及HPLCC8柱反相层析。真空干燥后得到的水蛭素蛋白经SPS-PAGE、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抗凝血酶活力分析鉴定,证明已获得高纯度的重组水蛭素HV1制剂,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重组水蛭素的规模化生产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9.
对真空软包装肉制品腐败变质原因分析表明:生物性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污染微生物是乳酸球菌和芽胞杆菌;变质产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及因此造成的酸化,不足以单方面造成产品变质,与产品含水量有关,是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联合作用导致产品液化胀袋而变质;乳酸球菌由污染的冻结肉携带,而污染的芽胞杆菌是生产器具消毒不彻底造成的。  相似文献   
40.
基于GIS和GS的东亚飞蝗卵块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沿渤海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越冬卵块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450 m和50 m规则栅格取样,包括卵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土壤pH和有机质等,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分析研究区域内影响蝗虫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蝗虫卵块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在有卵和无卵的环境中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飞蝗产卵时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和盐度范围分别为0~30%、10.1%~20.0%和0.09%~1.99%,且当小环境植被覆盖度>50%、土壤含水量>30%或含盐量>3%时,飞蝗不再选择产卵。蝗虫卵块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平均为390 m且呈斑块、聚集分布,蝗虫卵块变异函数曲线为球状模型。利用块段克立格法进行空间局部插值,得到研究区域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图,可较准确地描述飞蝗卵块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形状、地理位置及相对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地面卵块抽样调查、实时跟踪蝗卵胚胎发育进程、确定蝗灾早期发生点、片防治区域及蝗灾早期遥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