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5篇
  免费   967篇
  国内免费   3772篇
  10734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592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626篇
  2010年   550篇
  2009年   559篇
  2008年   592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507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3年   5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通过检测IVF-ET患者取卵后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模式,探讨其在预测妊娠中的意义。方法:纳入因榆卵管因素或男性因素行IVF-ET的患者62例(75个周期)。对行IVF-ET的患者,在取卵后隔日监测血清雌二醇(E_2)水平,并比较其在妊娠组与未孕组的差异。结果:取卵后,血E_2水平在妊娠组与未孕组均迅速降低,在取卵后2,4,6,8 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妊娠周期,血E_2平均水平在取卵后10d降至最低,之后逐渐上升。妊娠组与未孕组之间E_2水平的差异从取卵后10d开始可以检测出(分别为816.4±537.6pg/ml和189.5±69.3pg/ml)(P<0.05)。在未孕周期,10d的E_2水平(189.5±69.3pg/ml)显著低于8d(989.2±581.5pg/ml)(P<0.05)。结论:在取卵后8d和10d连续测2次血E_2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妊娠:妊娠患者的E_2水平在10d出现上升预示妊娠,而10d出现剧陡降时,往往预示妊娠失败。  相似文献   
82.
对榆梨绵蚜Eriosoma lanuginosum dilanuginosum Zhang,1980的干母,无翅干雌,有翅干雌,无翅侨蚜,有翅性母,雌,雄性蚜放卵进行了描述,除有翅干雌外,其余各型与卵均为首镒记述。所有研究用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内。  相似文献   
83.
热带次生林林窗干热季光照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西双版纳干热季 ( 3~ 4月 )次生林林窗光照观测资料 ,探讨了林窗光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天气现象 (雾 )、太阳高度和林窗树木的共同影响 ,使得林窗区域光照强度在时空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上午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不明显 ,光强高值区在林窗西南侧边缘 ;中午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各测点光强均迅速上升 ,尤以林窗偏东侧林缘最为突出 ,实际林窗边缘的光强远远大于扩展林窗边缘 ;平均光强最大区域由林窗西南侧向东北侧林缘移动 ,而林窗偏西侧受树木遮蔽影响 ,光强虽有增加 ,但由于实际林窗边缘的高光强维持时间较短 ,平均光强较小 ,特别是偏西侧的扩展林窗边缘 ,遮蔽影响较大 ,各时刻的光强均不大 ,形成平均光强的低值区 ;使得中午林窗区域光照强度不对称性更加显著 ,光强水平梯度增大 ;下午由于太阳西进 ,林窗区域均受到树木遮蔽影响 ,光强降低 ,水平梯度变化趋于和缓。在西双版纳干热季作为林窗主要热力作用面之一的林窗地表面 ,在不同时段其最大光强的数值和出现区域以及高光强维持时期均存在较大差异 ;使得林窗区域的光强分布存在时间差异和空间不对称性 ,如此的光强分布势必造成林窗不同区域热力作用的不同 ,进而导致林窗区域热量传输和热量储存的不同 ,产生不同的热力效应。本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4.
本文报导四川省西部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粘体虫属六新种,即异型粘体虫,新种Myxosoma disparis sp.nov.,四川粘体虫,新种Myxosoma sichuanensis sp.nov.,光唇粘体虫,新种Myxosoma acrossochilusi sp.nov.鳅粘体虫,新种Myxosoma nemachilusi sp.nov.斜囊粘体虫,新种Myxosoma obliqua sp.nov.,雅安粘体虫,新种Myxosoma ya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5.
主要阐述与水杉有关的三个问题: 首先是水杉研究的教训, 特别是从编辑、作者和学者的角度; 其次讨论水杉研究的不明之处, 包括王战的标本是如何到达吴仲伦之手而转送给郑万钧的, 薛纪如和华敬灿谁先打听到小河的原产地, 三木茂的论文是如何到达中国而胡先骕又是如何得到的; 并讨论了水杉的栽培及栽培品种的注册以及水杉原产地的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及宣传; 最后建议成立水杉博物馆, 编写中国植物采集史, 编写东亚植物分类学文献目录新续编。  相似文献   
86.
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异黄酮合成途径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以微生物为宿主研究异黄酮代谢,则需要将整个相关代谢途径的多酶体系组装到工程菌种,从而进行表达及代谢研究,这就需要用到多基因的转化和共表达技术。综合应用了多基因单载体和多基因多载体方法,将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中的五个关键酶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对异黄酮代谢途径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和表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含有五个外源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重组菌经IPTG诱导,以L-酪氨酸为底物进行发酵,发酵产物经过HPLC测定,结果表明和空白对照相比有新的代谢产物生成,初步断定为异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7.
为获得一定规模的小麦单倍体植株以构建小麦DH(Double Haploid)群体,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42)与玉米(Zeamays,2n=20)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胚,经胚拯救产生单倍体植株,研究了1/2MS培养基中幼胚取材时期、幼胚大小、4℃处理时间、暗处理时间对单倍体胚培养再生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12天~16天取材的幼胚经胚拯救后成苗率无明显差异;0.5mm~1.0mm大小的幼胚成苗率显著高于0mm~0.5mm和1.0mm~1.5mm大小的幼胚成苗率;1天~3天短期4℃处理对胚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处理3天后,出愈率和成苗率降低;胚培养过程中12天左右的24h暗处理能有效提高成苗率。  相似文献   
88.
旱地农日水肥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肥是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制约该类型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否充分发挥水肥的增产效应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灌溉试验、旱棚试验与长期定位试验等几种水肥效应常用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及不足;并在总结旱农地区水肥协同效应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旱地农业水肥相互作用机理和交互作用模型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适宜的水、肥条件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但因研究方法与试验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特点对未来旱地农业水、肥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
不同光质对毛脉酸模中蒽醌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红色、黄色、绿色、蓝色滤光膜对毛脉酸模进行遮膜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毛脉酸模根样品中的蒽醌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光质对毛脉酸模根次生代谢产物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进行了方差分析。二年生黄膜处理中蒽醌类成分含量显著性高于处理组及空白组。一年生空白组及对照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显著性高于处理组。结果表明黄膜处理显著提高二年生毛脉酸模中中蒽醌类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9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acute effects of general, specific and combined warm-up (WU) on explosive performance. Healthy male (n = 10)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six WU protocols in a crossover randomized study design. Protocols were: passive rest (PR; 15 min of passive rest), running (Run; 5 min of running at 70% of maximum heart rate), stretching (STR; 5 min of static stretching exercise), jumping [Jump; 5 min of jumping exercises – 3x8 countermovement jumps (CMJ) and 3x8 drop jumps from 60 cm (DJ60)], and combined (COM; protocols Run+STR+Jump combined).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each WU, subjects were assessed for explosive concentric-only (i.e. squat jump – SJ), slow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i.e. CMJ), fast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i.e. DJ60) and contact time (CT) muscle performance. PR significantly reduced SJ performance (p =0.007). Run increased SJ (p =0.0001) and CMJ (p =0.002). STR increased CMJ (p =0.048). Specific WU (i.e. Jump) increased SJ (p =0.001), CMJ (p =0.028) and DJ60 (p =0.006) performance. COM increased CMJ performance (p =0.006). Jump was superior in SJ performance vs. PR (p =0.001). Jump reduced (p =0.03) CT in DJ60. In conclusion, general, specific and combined WU increase slow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SSC) muscle performance, but only specific WU increases fast SSC muscle performance. Therefore, to increase fast SSC performance, specific fast SSC muscle actions must be included during the W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