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3篇
  免费   1769篇
  国内免费   1941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1232篇
  2020年   792篇
  2019年   1052篇
  2018年   990篇
  2017年   734篇
  2016年   1060篇
  2015年   1383篇
  2014年   1686篇
  2013年   1839篇
  2012年   1961篇
  2011年   1804篇
  2010年   1095篇
  2009年   955篇
  2008年   1102篇
  2007年   890篇
  2006年   723篇
  2005年   624篇
  2004年   534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375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Summary The cellobiose oxidizing enzyme of the newly isolated cellulolytic bacterium Cytophaga sp. LX-7 was produced extracellularly when grown on cellulose or other saccharides, which was previously noted only in fungi. The enzyme could use not only cellobiose, maltose, glucose and other saccharides but also cellulose as substrates, and use dichlorophenol indophenol and oxygen as electron acceptors.  相似文献   
92.
Short-fibre formation during cellulose degradation by cellulolytic fung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mmary All cell-free filtrates of 26 fungal strains containning cellulase activities degraded native cellulose to both reducing sugar and insoluble short fibres. Low-molecular components from the crude filtrates could also degrade native cellulose into short fibres, not accompani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reducing sugar. Short fibre form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ulose degradation to make the substrate more accessible to attack of cellulases.  相似文献   
93.
将小鼠乳腺癌病毒启动子控制的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长5.7kb)氯化铯超速离心,纯化透析后用显微注射法导入C57BL/SJL F_1小鼠受精卵雄核,植入假孕母鼠输卵管,得成活小鼠15只。抽取鼠尾DNA,对其中10只小鼠作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其中4只(40%)整合有目的基因。对首建者B_6()的8只子代小鼠鉴定,3只(37.5%)整合有目的基因。说明导入的目的基因能传代。  相似文献   
94.
水解淀粉的酿酒酵母菌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黑曲霉糖化酶cDNA,酵母磷酸甘油激酶基因启动子区和终止区以及酵母Ty因子的δ序列构建成整合型的糖化酶表达分泌质粒pKG 1。该质粒转化酿酒酵母Y33得到整合型转化子。转化子分泌糖化酶活力在3.0μ/ml以上,在以5%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静止培养7d,淀粉利用率达86%,生成酒精的浓度与以5%葡萄糖为碳源时相等。  相似文献   
95.
以虫荧光素酶法检验了四株丝状真菌在葡萄糖—无机盐液体培养过程中的胞内ATP含量。结果表明,只有当胞内ATP浓度低于10~(-S)mg/ml时,真菌才开始合成胞外纤维素酶(FPA)。以不同浓度的各种碳源培养时,菌体胞内ATP含量只要超过10~(-1)mg/ml,FPA的合成即发生阻遏。菌体胞内ATP含量与FPA合成呈显著负相关。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了菌体培养液中的cAMP含量。在非阻遏条件下,外源cAMP可以提高FPA的合成水平。但外源cAMP不能解除已经发生的酶合成阻遏。菌体ATP和cAMP水平是调节真菌纤维素酶合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6.
部分酶解酵母高效电击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酵母质粒YCp50为外源DNA,电击转化部分酶解酵母宿主菌AB1380,转化效率稳定在10~6转化子/μg质粒DNA左右,比不酶解酵母或酵母原生质球作受体的电击转化效率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也比PEG介导的酵母原生质球转化高3~5倍,而且适合于大片段DNA如水稻YAC分子的转化。达最佳转化时的有关技术参数为:新接菌种通气培养至细胞密度1×10~8~1.5×10~8个/ml;转化时细胞密度控制在1×10~9~1.5×10~9个/ml;每毫升酶解缓冲液加15u溶菌酶(lyticase),30℃下处理酵母5min进行部分酶解;电击时,电场设置在6.25kV/cm、电容25μF,电击后直接铺板。  相似文献   
97.
在0.5%葡萄糖-Mandels盐培养液中添加终浓度为0.5%的L-山梨糖,可使里斯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C 30)和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S38)的内切和外切β-1,4葡聚糖酶合成速率在培养的2天内提高4倍。与此同时β-葡萄糖苷酶的合成没有明显变化。L-山梨糖能明显抑制菌丝生长,但对葡萄糖的吸收没有影响,对菌丝分泌纤维素酶的机制影响不大。其对酶合成的促进可能主要是通过降低了菌丝体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98.
籼稻232蜡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继平  郦永忠 《遗传学报》1995,22(6):431-436
Northernblot杂交分析和蜡质基因cDNA的序列分析表明水稻蜡质基因的转录本可能延伸到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上游12kb处。据此设计了21Nt的寡核苷酸引物,并以籼稻232胚乳RNA为模板,以引物延伸法确定籼稻232蜡质基因的转录起始点,籼稻蜡质基因的转录起始旁邻顺序CTCACCA与高等植物基因的转录起始点一致顺序CTCATCA仅相差1个碱基。通过顺序比较,对东乡野生稻蜡质基因中的转录起始位点的位置,以及对此两稻种中TATA盒的可能顺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
本文报道了一种检测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的简便的非同位素法,利用重复序列两侧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生的等位片段在薄层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分离,再用灵敏的银染法显色。该方法不需要标记PCR产物,简便、快速,分辨率可达1bp,并可用多对引物同时进行多重PCR分析。用此方法对DMD家系成员dystrophin基因的5'-脑型外显子止游区和3'-非翻译区的两个(CA)。位点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  相似文献   
100.
一个恢复力受单基因控制的水稻CMS育性回复突变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60)Co-γ射线对具有印尼水田谷细胞质的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干种子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了一育性回复突变体T24。育性基因未纯合的突变体分离出可育株和完全不育株,比例为3∶1;其与Ⅱ-32A和珍汕97A测交,F1代分离出1∶1的可育株和不育株。育性稳定株系与Ⅱ-32A和珍汕97A杂交,F2分离成3∶1的可育株和不育株。表明其育性回复是由一对基因显性突变所致。这一突变体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机制不同于明恢63、20964等恢复系,后者表现为两对显性恢复基因作用。未观察到T24与亲本Ⅱ-32A除育性以外的其他性状的差异,因而两者构成育性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本文还对不育系育性回复类型和T24的理论意义与育种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