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3篇
  免费   1773篇
  国内免费   2932篇
  22308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709篇
  2021年   1106篇
  2020年   815篇
  2019年   988篇
  2018年   866篇
  2017年   636篇
  2016年   854篇
  2015年   1187篇
  2014年   1487篇
  2013年   1461篇
  2012年   1766篇
  2011年   1583篇
  2010年   1036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1041篇
  2007年   939篇
  2006年   758篇
  2005年   678篇
  2004年   642篇
  2003年   545篇
  2002年   471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心昱  陈利顶  傅伯杰  李琪  齐鑫  马岩 《生态学报》2006,26(10):3198-320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延怀盆地为典型研究地区,选择6种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共计42块样地,在1m深土体内分层采集197个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5 cm土层中,剖面中SOC含量自上向下明显降低.(2) 通过对6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果园和高投入的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4.16~10.00 g kg^-1和4.73~9.31 g kg^-1; 菜地土壤在0~4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42~9.67 g kg^-1;大豆地、中、低投入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3.27~7.73 g kg^-1、3.14~8.33 g kg^-1和1.83~7.67 g kg^-1. (3)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密度影响的趋势与对SOC含量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在0~100 cm土壤中,SOC密度的顺序为果园>菜地>高投入玉米地>中投入玉米地>大豆地>低投入玉米地,变化范围为4.15~8.22 kg m^-2.  相似文献   
42.
采用富集培养和BTB(溴百里酚蓝)平板法从城市河道污水中筛选、分离获得了一株高效的好氧反硝化菌株ADZ1, 48 h内对硝酸盐的降解率为93.1%, 总氮的去除率为34.7%。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Pseudamonas sp., 经VITEK? 2系统鉴定为Pseudomonas putida。对该菌株的反硝化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菌株以乙醇为最佳碳源, 在碳氮比达到12:1时, 对硝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 总氮去除率达到41.3%。该菌株对溶解氧、pH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菌体活力强, 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
王刚  李成  吴军  韩金锋  江建平  谢锋 《生态学报》2016,36(17):5556-5563
近几十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种群衰减显著,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若尔盖湿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rorana pleskei)和中华蟾蜍岷山亚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a)。已有研究发现该3种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人工掩蔽物法,在2011—2014年对该地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做了连续追踪。结果表明:该区域中华蟾蜍种群数量逐年波动较大,年龄结构数据显示该种群处于增长期;中华蟾蜍为聚集分布,且发现率与水体距离呈显著的线形关系(P0.01),在样地范围内离水体越远,发现的个体越多;线形样方比方形样方捕获动物的效率更高(P=0.018);中华蟾蜍亚成体的肥满度季节间无明显差异;中华蟾蜍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可能沿着固定的线路周而复始的迁徙。对于家域范围大,迁徙距离远的中华蟾蜍这类物种,应加强最适栖息地的保护并防止栖息地破碎化。  相似文献   
44.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nterograde surface transport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after their synthesis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are not well defined. In C. elegans, odorant response abnormal 4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livery of olfactory GPCRs to the cilia of chemosensory neurons. However, 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its human homolog, C1orf27, in GPCR transport or in general membrane trafficking remain unknown.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siRNA-mediated knockdown of C1orf27 markedly impedes the ER-to-Golgi export kinetics of newly synthesized α2A-adrenergic receptor (α2A-AR), a prototypic GPCR, with the half-time being prolonged by more than 65%, in mammalian cells in retention using the selective hooks assays. Using modified 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ssays and ELISAs, we also show that C1orf27 knockdown significantly inhibits the surface transport of α2A-AR. Similarly, C1orf27 knockout by CRISPR-Cas9 markedly suppresses the ER–Golgi-surface transport of α2A-AR. In addition, we demonstrate that C1orf27 depletion attenuates the export of β2-AR and dopamine D2 receptor but not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We further show that C1orf27 physically associates with α2A-AR, specifically via its third intracellular loop and C terminus.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demonstrate an important role of C1orf27 in the trafficking of nascent GPCRs from the ER to the cell surface through the Golgi and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biosynthesis and anterograde transport of the GPCR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45.
李艳忠  董鑫  刘雪华 《生态学报》2016,36(7):1803-1814
好的生境质量是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必备条件,生境质量的变化将对动物的生存产生深远影响,定量客观的评估生境变迁过程显得尤为必要。川金丝猴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评定其生境质量变化过程有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3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为研究川金丝猴生境格局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以岷山白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陆地资源卫星的MSS/TM/OLI遥感影像,并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取了5个时期的覆被类型空间分布图;根据NDVI与郁闭度的相关性获取了研究区郁闭度的时空变化信息。然后,通过对野外观测数据的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获取了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特征,并结合AHP方法构建了川金丝猴生境质量的评价体系,对5个时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定量分析了40年来川金丝猴的生境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0年来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生境经历了由良好到不断恶化,再到逐渐恢复的过程,其中最适宜和适宜生境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不适宜和勉强适宜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1975—1982年时段内,各生境等级变化剧烈,尤以最适宜和不适宜等级变化显著,生境质量整体呈恶化趋势;1982—1994年,各生境等级变化剧烈程度较前一时期有所缓和,生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呈良性发展趋势;1994—2003年时段内,研究区内生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恶化状况得到了缓解;2003—2014年时间段内整体质量改善的速度明显减缓,生境质量达到平衡状态。除1975—2014时段外,前4个时段的各综合变化指标呈现递减趋势,前期生境等级变化剧烈,后期趋缓。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为导致生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20世纪80年代生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为干扰因素明显增加。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背景下,川金丝猴生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为野生濒危动物生境保护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猪在中国的畜牧业及人类疾病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猪提供了人类日常所需的肉类食物,另一方面在人类的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甚为广泛.因此,对于猪的各方面的研究都较为广泛,但在肌肉mRNA转录组方面涉及不深.转录组包括编码RNA和非编码RNA,根据测序结果,通过对不同品种的同位基因进行比较,用来分析相互之间的差异,进...  相似文献   
47.
界面发酵红曲霉的图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了红曲霉界面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变化与菌体生长的关系。在界面培养中通过检测前期菌落面积,后期隆起部分的表征体积——基于颜色变化的生长点分布,可以有效表示菌体生长状况。基于此建立了含有相应形态参数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与常规动力学模型具有相似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48.
互作对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JXOⅤ超氧阴离子释放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欣  李红玉  庞新跃  冯汉青  王金生 《生态学报》2006,26(12):4192-4197
水稻白叶枯病菌能够引起水稻的白叶枯病等一系列水稻病害。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JXOⅤ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释放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并进一步显示在两者亚细胞组分的超氧阴离子释放水平上。这种差异暗示致病性不同的病原菌中,O2^-可能具有信号传导及毒性因子的不同作用。亲和性不同的植物一病原菌互作过程对病原菌JXOⅢ和JXOⅤ的超氧阴离子释放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对自身O2^-水平很低的JXOⅢ来说,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过程都可诱导JXOⅢ中O2^-的释放;然而在自身听水平较高的JXOⅤ中,则随亲和性不同而表现出诱导或抑制的不同调控作用。无论是在JXOⅢ还是在JXOⅤ中,互作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仍然能够显示出互作对其O2^-释放的显著影响,这种调控作用很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虽然机制还不清楚,但是推测这种调控可能和互作的走向相关。  相似文献   
49.
大苇莺种群繁殖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  郭东龙 《生态学报》1990,10(2):150-154
  相似文献   
50.
Breast milk is a complex liquid rich in immunological component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ant's immune system. Exosomes are membranous vesicles of endocytic origin that are found in various body fluids and that can mediate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MicroRNAs (miRNAs), a well-defined group of non-coding small RNAs, are packaged inside exosomes in human breast milk. Here, we identified 602 unique miRNAs originating from 452 miRNA precursors (pre-miRNAs) in human breast milk exosomes using deep sequencing technology. We found that, out of 87 well-characterized immune-related pre-miRNAs, 59 (67.82%) are presented and enriched in breast milk exosomes (P < 10(-16), χ(2) test).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exogenous synthetic miRNAs, these endogenous immune-related miRNAs are more resistant to relatively harsh conditions. It is, therefore, tempting to speculate that these exosomal miRNAs are transferred from the mother's milk to the infant via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that the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ant immun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