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00篇 |
免费 | 969篇 |
国内免费 | 3944篇 |
专业分类
108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386篇 |
2021年 | 334篇 |
2020年 | 379篇 |
2019年 | 438篇 |
2018年 | 281篇 |
2017年 | 286篇 |
2016年 | 291篇 |
2015年 | 415篇 |
2014年 | 652篇 |
2013年 | 526篇 |
2012年 | 665篇 |
2011年 | 667篇 |
2010年 | 553篇 |
2009年 | 538篇 |
2008年 | 593篇 |
2007年 | 605篇 |
2006年 | 530篇 |
2005年 | 460篇 |
2004年 | 343篇 |
2003年 | 285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55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氮素平衡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产量前提下减少氮肥施用量可减少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以晚播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0 kg/hm2(N0)、168.75 kg/hm2(N1)、225 kg/hm2(N2)、281.25 kg/hm2(N3),每个施氮量水平下设置2个追氮时期处理:拔节期(S1)、拔节期+开花期(S2),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S1)条件下,在225 kg/hm2(N2)基础上增施25%氮肥(N3)对开花期氮素积累总量和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无显著影响;拔节期+开花期追施氮肥(S2)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开花期氮素积累总量和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升高;S2较S1显著提高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花后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同一施氮量条件下,S2较S1提高了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强度和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同一追氮时期条件下,籽粒产量N2与N3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S2较S1提高了晚播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拔节期+开花期追施氮肥,总施氮量225kg/hm2为有利于实现晚播冬小麦高产和高效的最优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902.
人工控制有限供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试验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在底墒充足的条件下采用3种供水处理:拔节期一次性供水75mm(I1);返青供水37.5mm和拔节期供水37.5mm(I2);返青后生长期内无水分供给(Ick)。全生育期内用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30cm)水多根多,根系反应敏感。上层干旱促使根系向深层发育,利用下层水量较多。I1处理减少表土层(0~30cm)的根量和根长密度,促进根系下扎,较多地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并减少无效分蘖。虽然总穗数减少,但同I2、Ick相比籽粒数和籽粒重有较大幅度增加,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根系吸水效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I1在30cm以下其根系吸水效率超过了I2处理,并在100~200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Ick除0~30cm土层外,其余土层有效底墒供水率均较低;I1和I2两处理30~100cm有效底墒供水率均在84%以上,1~2m土层内I。大于I2。Ick由于土壤水分不足并未造成千粒重的明显下降,相反,3个处理中最高;土壤水分不足导致穗数、穗粒重、籽粒重和籽粒数的显著降低,从而造成了最终产量的降低。产量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I1比其余处理提高了将近14%,其次为Ick,最低的是I2。在灌溉效率上,I1比I2提高了将近19%;在相同灌溉量的前提下,蒸腾效率I1比I2提高约7%。I1水分利用效率高于I2和Ick处理。可以认为:配合充足底墒,前期控水,有限的一定量的水分拔节期(关键期)一次供给比在返青和拔节分别供给,更为有效科学。 相似文献
903.
用单细胞记录方法,研究了不同眼注视位置对清醒猴初级视皮层(V1)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影响。实验前训练两只猴注视一个小光点,并使注视点在屏幕上顺序移动25个位置。我们观察到:(1)52%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发放频率受眼位置调制,存在着一个能引起细胞最大发放的“注射野”;当注视点位于该细胞的注射野内时,发放频率明显增强。(2)大多数神经元的注视野位于感受野的外侧,多数在对侧视野范围内。(3)受眼位置影响的神 相似文献
904.
于2015年5—9月对唐山市滦南县苗圃场内的转双抗虫基因(Bt Cry1Ac和API基因)107杨(简称:转抗虫基因107杨)及未转基因107杨(简称:对照杨)进行了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利用群落特征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群落相对稳定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转抗虫基因107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相似性、相对稳定性及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6818头,隶属于2纲,8目,43科,58种。研究结果表明:转抗虫基因107杨和对照杨节肢动物群落中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昆虫为主要类群,其中鳞翅目昆虫个体数量最多;鳞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个体数量与对照杨差异显著;在功能类群上,转抗虫基因107杨食叶昆虫个体数量较对照杨显著减少,刺吸昆虫个体数量显著增加;转抗虫基因107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分布较均匀;相似性结果显示,物种组成与对照杨相似度较高;转抗虫基因107杨节肢动物群落物种间在数量上的制约作用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食叶昆虫物种数量与个体数量、刺吸昆虫物种数量和其他植食性昆虫个体数量是影响转抗虫基因107杨与对照杨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的共同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05.
抗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多肽疫苗EpiA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基于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多肽疫苗EpiA,并利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将Epi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ELISA和Western blot法验证其免疫原性后,将重组蛋白配以弗氏佐剂免疫鸡,并以灭活苗、GST和PBS为试验对照组。细胞免疫效应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对免疫鸡外周血中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计数,IBV特异性抗体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并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成功设计了多肽疫苗EpiA:ELISA和Western blot 证明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标准IBV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而且该融合蛋白能有效激发鸡体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攻毒试验表明,多肽疫苗保护率可达73%,大肠杆菌生物合成重组抗IBV多肽疫苗将为IBV疫苗研究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06.
907.
908.
茄子雄性不育系花蕾内源激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技术研究2对茄子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不同发育阶段花蕾中IAA、GA3、ABA及ZR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AA、GA3、ABA含量变化表现为不育系高于保持系,ZR含量变化则为保持系高于不育系,在2个不育系间及2个保持系间各激素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09.
通过逆转录病毒等媒介表达核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时至今日,已经报道了小鼠、人、大鼠、猪、羊、马、牛的iPS细胞,但大动物iPS的多能性特别是嵌合体形成和生殖细胞传代还没有得到确认。与逆转录病毒等不同的是,piggyBac转座子转染效率高且无病毒源性、操作简单,可以在转座酶的存在下被安全切除。首次尝试了采用piggyBac转座子携带鼠源Oct4、Sox2、Klf4、c-Myc、Rarg和Lrh16个核转录因子诱导胎牛成纤维细胞,成功获得牛类iPS细胞,其形态与小鼠胚胎干细胞相似,克隆边界清晰、呈丘状、克隆内细胞致密、核大。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均显示牛类iPS细胞表达多能性基因。该类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可形成类胚体EB,且表达3个胚层的基因;体内诱导分化可形成畸胎瘤,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瘤体有三胚层的分化。上述结果显示利用piggyBac转座子制备牛多潜能干细胞诱导技术可行,产生的牛类iPS细胞具有潜在多能性。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