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19篇 |
免费 | 1686篇 |
国内免费 | 3339篇 |
专业分类
110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403篇 |
2021年 | 341篇 |
2020年 | 386篇 |
2019年 | 438篇 |
2018年 | 282篇 |
2017年 | 289篇 |
2016年 | 300篇 |
2015年 | 414篇 |
2014年 | 653篇 |
2013年 | 528篇 |
2012年 | 669篇 |
2011年 | 671篇 |
2010年 | 558篇 |
2009年 | 543篇 |
2008年 | 600篇 |
2007年 | 607篇 |
2006年 | 534篇 |
2005年 | 463篇 |
2004年 | 344篇 |
2003年 | 289篇 |
2002年 | 260篇 |
2001年 | 255篇 |
2000年 | 214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试验以‘京亚’和‘红地球’葡萄品种2年生苗木为材料,在田间遮雨棚内考察了自然干旱胁迫下深畦栽植和平畦栽植葡萄根际土壤湿度、叶幕微气候因子、光合作用参数变化特征,探讨根际土壤湿度与叶幕气候互作对葡萄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干旱逆境下,葡萄根际土壤湿度和叶幕微气候因子交互作用能通过影响水分条件来影响葡萄的光合作用;土壤湿度阀值是葡萄进行光合作用时水分利用最有效的土壤湿度点值,土壤湿度阀值存在“阀值漂移”现象,与叶幕空气湿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维持较高的叶幕空气湿度有利于实现在较低的土壤湿度下达到更高的光合效率。(2)在干旱逆境下,与平畦栽植相比,深畦栽植在改善葡萄根际土壤水分和叶幕微气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该模式下葡萄具有更强的保水能力和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具有更强的光合效率。(3)采用深畦栽植模式时,根际土壤相对含水量30%~50%是显著影响葡萄光合作用的土壤湿度区间;根际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在43.32%~50.00%和40.19%~50.00%是‘京亚’和‘红地球’光合作用适宜的土壤湿度范围,在43.32%和40.19%时分别为2种葡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的最适土壤湿度。研究发现,干旱逆境条件下,葡萄根际土壤湿度和叶幕微气候因子交互作用能改善葡萄的光合作用效率;深畦栽植葡萄光合作用对土壤湿度的需求较低,在相对较低的土壤湿度即可达到相对较高的光合能力;深畦栽植模式可以协调葡萄光合作用和水分消耗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能力,是干旱地区进行葡萄抗旱节水生产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22.
基于WinEPIC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1981—2016年陕西不同区域成龄苹果林的水分生产力影响因子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残塬区和关中平原区成龄苹果林年均产量分别为16.94、22.62和25.70 t·hm-2,年均蒸散量分别为511.2、614.9和889.88 mm,水分生产力分别为3.81、3.82和3.24 kg·m-3.在陕北区和渭北区,林地水分胁迫最严重,年均胁迫天数分别为54.89、28.38 d,关中区的N素胁迫较为剧烈,年均胁迫天数为25.87 d.陕北区和渭北区影响苹果林产量的最大因子是降水量,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4和0.235,但施N量对产量也有较大影响,回归系数分别达0.224和0.232;关中区的最大影响因子为施N量,回归系数为0.335,其次是供水量和施P量,回归系数分别为0.154和0.147.陕北区和渭北区影响苹果林水分生产力的最大因子是降水量,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0.238和0.194;关中区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为施N量和供水量,回归系数分别为0.182和0.178.在模拟期间,陕北区、渭北区和关中区苹果林地的过耗水总量分别为1152.17、1342.95和1372.42 mm,2~15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下降速率分别为63.44、57.08、51.41 mm·a-1,深层土壤干层出现时间分别为8、13和17年后,干层稳定至11 m深的时间分别为18、21和26年,干燥化严重.不同区域苹果林的管理重心应参考水分生产力的主导因子确定. 相似文献
123.
为研究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的导入和表达对水稻植株和子粒重要矿质元素的积累所产生的影响,本试验以原始受体亲本粳稻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外源豌豆铁蛋白转基因纯系Fer34为非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在BC6F3获得含Pea-Fer的Fer34-XS11,它与秀水11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并利用该近等基因系,研究Pea-Fer基因导入对水稻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苗期、分蘖期、成熟期)的根、茎(叶鞘)、叶及子粒不同部分(谷壳、米糠、糙米、精米)的主要矿质元素(Fe、Ca、Mn、Z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 - Fer)的导入,使得水稻植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根、茎(叶鞘)、叶等器官中的Fe含量较对照品种秀水11明显增加,而对于Ca、Mn和Zn的含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水稻子粒中Fe含量积累也有较高提升,而Ca、Mn和Zn的积累却未出现显著变化.这为深入开展转基因富铁水稻新种质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4.
明亮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 L.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果菜传粉昆虫,印度谷斑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bner)是危害明亮熊蜂繁育的主要害虫之一。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危害蜜蜂巢房的大蜡螟Gallerie mellonellaL.和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 Fabricius明显不同。印度谷斑螟以饲喂熊蜂的花粉为载体传播进熊蜂繁育室,在熊蜂繁育室内可以连续繁殖,1年发生6~8代,且世代重叠。印度谷斑螟幼虫主要以蜂群内的剩花粉为食,当花粉不足时,就开始取食巢房和蜂蛹,对熊蜂的规模化繁育危害较大,每年的5~8月、11~2月为危害高峰期。印度谷斑螟的发育受环境和食物的影响很大,在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60%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卵期为4d,幼虫期为19~23d,蛹期为11d,成虫期为4~20d。成虫羽化后3~4h即可进行交配,雌蛾交配后当天就开始产卵,产卵期4~10d不等,平均产卵量107.8粒。在熊蜂繁育室消毒期间,食物短缺,印度谷斑螟幼虫进入休眠状态,各龄幼虫均可发生休眠现象。印度谷斑螟不危害蜜蜂,在蜜蜂巢房中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125.
青藏高原芨芨草型温性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理论碳增汇潜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7~8月对青藏高原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型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区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区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垂向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着浅层(0~20 cm)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P<0.05);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可深达60cm;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原生草地区和退化草地区(P<0.01);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系统(植物+0~40 cm土壤)碳储分别为122.84、108.82、130.68和108.99 t?hm-2;以原生草地区地下系统碳储为参照,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增汇潜力分别为14.05、-6.38和14.88 t?hm-2,但增汇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6.
This study was primarily attempted to optimize the electrofusion parameters using protoplasts isolated from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Page" tangelo (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x C. paradisi Macf) and mesophyll protoplasts of rough lemon ( Citrus jambhiri Lush) as fusion partners. It was shown that the binuclear heterokaryons frequency reached 15% with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alternate current (AC) 125 V/cm, AC time 60 s, direct current (DC) 1 250 V/cm, DC pulse width 50 μs, DC pulse interval O. 5 s, No. of DC pulse 3.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protoplasts have different specific weights, higher frequency of the binuclear heterokaryons was obtained by controlling the centrifugation time after fusion. The fusion products regenerated into plantlets after 3 to 4 months of culture. Chromosome counting of the root tips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regenerants verified that 78% were tetraploids and the rest were diploids with the leaf morphology of mesophyll parent. Peroxidase (POX) isozyme and RAPD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terspecific somatic hybrids were obtained and an autotetraploid plant of mesophyll parent type was also verified. 相似文献
127.
皱叶留兰香迁地栽培后的营养成分及抗性指标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皱叶留兰香 (MenthacrispateSchrad .exWilld .)为唇形科薄荷属 (MenthaL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原分布于地中海沿岸 ,我国云南及贵州等地也有分布。皱叶留兰香及薄荷属某些种类 ,在民间被广泛药用和食用。具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之功效 ,常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等症[1 ] ,现代研究表明薄荷属植物还具有抗病毒、杀菌、抗刺激、利胆[2 ] 及放疗区域皮肤保护[3] 等作用。食用则具有清凉芳香的口味特点 ,在我国西南地区已经成为普通蔬菜 ,广泛用于调料、生食和火锅等。作者对皱…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本文针对乙肝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为提高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80位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针对两组对象的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病情重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高于病情轻、中度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治疗有影响,医护人员应积极的对乙肝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自信、摆脱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9.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研究高分化和低分化肝癌患者的肿瘤血流灌注情况,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肝癌(HCC)患者65例并根据活检肝细胞癌病变和肿瘤分级不同分为A组37例(高分化组)和B组28例(低分化组),对两组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状态。结果:A组与B组病灶的到达时间(AT)、峰值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tAT=7.266,PAT=0.000;tTTP=5.966,PTTP=0.000;tPI=8.219,PPI=0.000)。A组与B组间的病灶增强时间(1)、增强斜率(2)、清除时间(3)、清除斜率(4)具有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66,PI=0.000;t2=317,P2=0.000;t3=8.880,P3=0.000;t4=6.178,P4=0.000)。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癌分级方法,对于早期诊断肝癌和获得肿瘤分级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0.
首次从魔芋中分离出由特殊羟基脂肪酰基构成的脑苷脂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和化学方法鉴定为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Z)-2-(2'R-羟基脂肪酰基)-正十八碳-4,8-二烯鞘胺醇.其中羟基脂肪酰基主要由2-羟基-正十六酰基,2-羟基-正十八酰基,2-羟基-正二十酰基,2-羟基-正二十二酰基,2-羟基-正二十四酰基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