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75篇
  免费   3968篇
  国内免费   6738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661篇
  2022年   1429篇
  2021年   2481篇
  2020年   1723篇
  2019年   2147篇
  2018年   1997篇
  2017年   1458篇
  2016年   1930篇
  2015年   2805篇
  2014年   3468篇
  2013年   3595篇
  2012年   4233篇
  2011年   3826篇
  2010年   2535篇
  2009年   2150篇
  2008年   2556篇
  2007年   2317篇
  2006年   2113篇
  2005年   1743篇
  2004年   1394篇
  2003年   1193篇
  2002年   1013篇
  2001年   919篇
  2000年   801篇
  1999年   766篇
  1998年   409篇
  1997年   430篇
  1996年   380篇
  1995年   344篇
  1994年   351篇
  1993年   283篇
  1992年   334篇
  1991年   252篇
  1990年   226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144篇
  1987年   108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100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61.
建立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动态之间的关联是功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鼎湖山1.44 ha塔吊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 通过采集样地内所有4,142株个体的6种植物功能性状, 对比分析了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物种水平功能性状均值对不同垂直层次(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个体生长的影响差异。首先, 分析了不同垂直层次下各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趋势; 其次, 计算了不同垂直层次下各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水平; 最后,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光竞争以及地下竞争对不同垂直层次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垂直层次下的植物功能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分异, 由灌木层至林冠层, 叶面积、比叶面积和能量供求关系指数显著降低, 而叶片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显著升高; (2)不同垂直层次下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变异均大于种内变异, 且林冠层的种内功能性状变异均大于灌木层和亚冠层; (3)基于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结构方程模型较物种水平功能性状均值对生长具有更高的解释程度, 且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引入更有利于提高对灌木层个体生长的预测能力; (4)光竞争和地下竞争主要通过影响功能性状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由灌木层至林冠层, 同种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 异种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综上, 将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纳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相似文献   
862.
为揭示城镇化进程中生境破碎化对鸟类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的4-8月使用样线法对贵州花溪大学城26块破碎化林地(面积介于0.3-290.4 ha)中的鸟类群落进行了10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8种, 隶属于11目37科。其中, 东洋界物种数占56.4%, 古北界物种数占32.1%, 广布种占11.5%; 有中国特有种1种。剔除高空飞行、非森林鸟类及偶然出现物种后, 不同斑块中的鸟类物种数介于12-55之间, 平均每个斑块有23.2 ± 10.5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鸟类物种丰富度与林地斑块的面积有显著相关性, 斑块面积越小, 鸟类物种丰富度越低; 斑块隔离度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基于物种多度分布矩阵的WNODF (weighted nestedness metric based on overlap and decreasing fill)嵌套分析显示, 不同斑块中鸟类群落呈现出反嵌套结构。小斑块中鸟类物种丰富度较低可能与植物丰富度较低、食物资源稀缺和繁育条件不足有关, 但短距离的隔离对鸟类迁入或扩散影响有限。环境过滤效应、种间竞争或优先效应可能导致不同斑块间存在较大的物种组成差异, 从而导致反嵌套格局。因此, 本研究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注重维持栖息地的完整性, 对不同面积大小的破碎化斑块都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63.
冬季增温和积雪变化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生物因子, 发挥着调控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 并对环境扰动, 特别是冬季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开展半干旱区典型草原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对冬季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草地生态过程和功能变化意义重大。该研究以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干旱草原为研究对象, 于冬季布设增温、减雪、增温减雪互作及对照4种处理, 探究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0-5 cm土层土壤养分、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冬季温度和积雪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1)冬季增温、减雪及互作均提高了0-5 cm土壤温度, 降低了土壤相对湿度, 但却显著增加了土壤冻融循环次数; (2)与对照相比, 不同处理整体上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多样性, 降低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碱性磷酸酶(AKP)活性, 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及铵态氮含量, 硝态氮含量有所下降; (3)研究区土壤细菌以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主, 优势菌纲以酸杆菌纲、γ-变形杆菌纲、嗜热油菌纲及σ-变形菌纲为主。冗余分析显示, 速效磷含量对细菌群落构成影响最显著, 对群落变异的解释度为21.3%。总之, 冬季气候变化可通过影响土壤温湿度, 特别是冻融循环进而作用于土壤养分循环、酶活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 这些结果对丰富和拓展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与机制的认识, 准确预测典型草原中长期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4.
土壤盐渍化是阻碍林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杨树(Populus spp.)是中国主要的人工林树种, 探究盐胁迫下植物的碳氮代谢特征与抗盐胁迫能力, 将有助于杨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利用美洲黑杨(P. deltoides)和青杨(P. cathayana)两个物种, 采用去叶与不去叶处理, 在盐胁迫下研究两种杨树的抗逆性差异。研究发现, 盐胁迫下美洲黑杨的总生物量和光合能力均显著高于青杨。盐胁迫与去叶处理导致美洲黑杨叶绿素浓度和光系统II最大光量子效率显著高于青杨, 表明去叶对美洲黑杨影响较小, 但是加重了盐对青杨的毒害作用。美洲黑杨茎叶Na+浓度显著低于青杨, 表明美洲黑杨能够有效地限制Na+向地上部分运输。在盐胁迫条件下, 美洲黑杨茎和根比青杨能够维持更高浓度的淀粉、可溶性糖以及蔗糖, 前者较高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促进了光合产物向淀粉转换, 保证植物有充足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来参与渗透调节和维持其他生命活动, 而去叶使得青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严重不足, 受盐胁迫影响更严重。盐胁迫下, 青杨分布在脂溶性蛋白(膜系统相关蛋白质)的氮浓度显著下降, 而NH4+、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与脯氨酸浓度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证明,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转化和分配是植物抗逆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65.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 -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can take advantage of heterosis and combine the double parental traits most extensively, and is an effective...  相似文献   
866.
867.
868.
Two genera, Dayus Mahmood, 1967 and Znana Dworakowska, 1994 of the leafhopper tribe Empoascini (Hemiptera: Cicadellidae: Typhlocybinae) are reviewed. One new species of each genus, Dayus furcatus sp. nov. and Znana furca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Thailand. A checklist and distribution summary of Dayus Mahmood species is given. Male habitus photos and illustrations of male genitalia of the two new species and notes on allied species are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869.
Nosema ceranae, a newly emergent parasite invading western honey bees (Apis mellifera L.), is indicated to threaten honey bee health at both individual and colony levels. However, the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reatments are quite limited at present. To fi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o control Nosema diseases, the effect of 8 types of herbal extracts against N. ceranae infection were screen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 Of which, 1%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A. paniculata) decoction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N. ceranae spore numbers on 7 days post infection (dpi) and 13 dpi. Then, our results further revealed that A. paniculata decoction at doses ranging from 1% to 7% displayed significant efficient inhibition of Nosema spore proliferation and improved the infected bees' survival rate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 paniculata decoction was found to protect the gut tissues of infected workers from damage cause by N. ceranae, which might be due 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certain genes in Wnt and JNK pathways, including armadillo, basket, frizzled2 and groucho. Additionally,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A. paniculata decoction performed this Nosema spore-reducing potential over its two monomers, andrographolide and dehydrographolide. Taken together, this work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A. paniculata decoction's potential to inhibit N. ceranae infection, thus providing a new guidance for developing applicable drugs to control Nosema diseases.  相似文献   
870.
Gou  Xue  Xu  Dan  Li  Fengyang  Hou  Kai  Fang  Weirong  Li  Yunm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21,77(4):511-529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Stroke is a common disease with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Different forms of cell deaths, including apoptosis and necrosis, occur in ischem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