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8篇
  免费   1747篇
  国内免费   3315篇
  1101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14篇
  2023年   256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340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281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651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668篇
  2011年   670篇
  2010年   559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595篇
  2007年   604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龙眼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传统中药,含有很多重要成分,比如多糖、脂类、多元酚、黄酮类等,传统中医认为龙眼有补益心脾、止痛消肿之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还有抗癌、抗衰老、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本文从龙眼肉、龙眼核两个角度,针对鉴别、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并提出对龙眼远大开发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82.
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的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桃儿七种子诱导的无菌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源激素对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桃儿七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芽诱导阶段,采用3.0 mg·L-1 6-BA+0.5 mg·L-1 GA3激素组合,出芽率最高可达85-71%,缩短出芽时间30~40 d,在添加3.0 mg·L-1 6-BA+0.2 mg·L-1 IAA的MS培养基上利于增殖,增殖速度快,增殖系数1.63。以WPM+1.5 mg·L-1 IAA+0.5 mg·L-1 NAA的培养基培养30 d 后,生根率可达60.1%。  相似文献   
83.
目的了解2011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方法对河南省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河南省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0 572例,发病率为21.88/10万,发病率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5.33%,发病构成占2011年丙类传染病的16.57%,在河南省11种丙类传染病中居第3位。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发病数明显少于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豫北豫西发病率高于豫南豫东,发病年龄以4~8岁儿童为主,发病性别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儿童为主。结论当前流行性腮腺炎仍然是严重危害河南省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建议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84.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study the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of Juniperus sabina, a shrub species commonly occurring in the northern, northwestern and western China. We sequenced three chloroplast DNA fragments (trnL-trnF, trnS-trnG, and trriD-trriT) for 137 individuals from 16 populations of this species. Five chloroplast DNA chlorotypes (A, B, C, D, and E) were identified and they showed no 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The population subdivision is very high (GST = 0.926, NST= 0.980), suggesting a distinct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NST > GST, P < 0.05).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five chlorotypes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clades,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spective distributions in three separate regions: northern Xinjiang, western Xinjiang, and northern-northwestern China. However, within each region, the inter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s extremely low. These results as well as statistical tests suggested distinct allopatric differentiations between regional populations and independent glacial refugia for postglacial recolonization. The deserts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might have acted as effective barriers to promot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se regions. However, the low diversity dominated by the single chlorotype within each fragmented region suggested that all current populations were derived from a common regional range expansion.  相似文献   
85.
三清山濒危植物天女花种群生殖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女花是国家Ⅲ级保护植物,为了解其生存状况、生殖潜能、生态对策以及为该植物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种群年龄结构、生殖力表和生殖值表,研究了三清山濒危植物天女花(Magnolia sieboldii)在三清宫和玉京峰4个样地中的种群动态及生殖策略.结果显示:(1)三清山天女花种群幼苗较少(8.8~12.3株/100 m2),中龄个体数量多(12.0~15.0株/100 m2);(2)4个样地种群生育力均较低,但生境较好的样地最低(177.0粒/株),而生境较差的样地最高(218.3粒/株),生殖适度与之相反;(3)生殖值Vx极大值出现的时间与群落的稳定性相反,较差的生境条件往往导致天女花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生殖阶段;(4)天女花种群生殖投资较少,生态对策总体属于k对策者,但在较差的生境中表现出增大生殖投资,即存在r对策种群特征;(5)海拔、郁闭度、坡向和岩石裸露率对天女花生殖产生显著影响,与天女花生殖指标表现为多元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6.
通过腊叶标本研究、野外观察和文献考证,结合栽培试验,研究了香蒲科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花部结构特征,补充描述了该种丝状毛在子房柄上的着生方式、小穗不孕雌花数目等性状特征,观察了在成熟期不同阶段其孕性雌花柱头与小苞片的长度变异。结果显示,水烛孕性雌花小苞片呈宽披针形、匙形或条形,先端褐色,短于柱头,或与柱头近等长或稍长于柱头;子房柄上的丝状毛除少数散生外,多数基部合生呈鞘状或束状,在子房柄下部呈1~4轮排列;小穗不孕雌花常3(~4)枚。研究材料在7月中旬前后雌花小苞片明显短于柱头,随果穗成熟小苞片与柱头近等长。长苞香蒲(T.domingensis Pers.)子房柄上的丝状毛形态和着生方式与水烛中的情况基本一致,但小苞片白色透明,小穗不孕雌花常1(~2)枚。这表明水烛孕性雌花小苞片和柱头的长度比例与不同成熟阶段有关系,不宜作为与长苞香蒲的区别特征,而小穗不孕雌花数目和小苞片颜色等特征对两物种的划分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棉蚜体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olbachia是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呈母系遗传的细胞内共生细菌 ,这类细菌可以通过卵的细胞质传播并参与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通过对Wolbachia外膜蛋白质的wsp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 ,证实了寄生于不同植物的棉蚜 (AphisgossypiiGlover)体内均有感染 ,说明Wolbachia可能广泛存在于棉蚜体内 ,扩增出的Wolbachia目的片段为 5 90bp左右。通过对棉蚜体内感染的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进行分子检测 ,为进一步研究棉蚜的孤雌生殖与Wolbachia的相关关系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8.
本工作对低频(2Hz)和高频(100Hz)电针引起大鼠中枢Fos/Jun表达和三类阿片肽基因表达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并用针对c-fos/c-jun的反义寡核苷酸(ODNs)对电针引起的Fos/Jun表达进行选择性阻断,然后观察阿片肽基因表达是否受到影响,以确定Fos/Jun复合物在电针引起阿片肽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2Hz和100Hz电针引起脑内不同部位的Fos/Jun表达;(2)2Hz电针使前脑啡肽原(PPE)mRNA表达大幅度增高,100Hz电针也能增加PPEmRNA的转录,但不如2Hz电针的作用显著;但100Hz电针能使某些脑区的前强啡肽原(PPD)基因转录加速,而2Hz电针没有这一作用;(3)用c-fos/c-jun反义ODNs特异地阻断Fos/Jun表达后,电针引起的PPD转录加速被明显阻断,而PPE表达不受影响。提示Fos/Jun是电针引起PPD(而非PPE)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89.
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预测预报技术、可持续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越南、老挝等境外虫源地及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田间褐飞虱种群仍以2型为主,3型次之。田间小气候是褐飞虱逃避高温的关键因素,褐飞虱在上午气温升高时大量向温度较低的水稻基部20cm范围内转移以逃避高温,将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发生量有明显影响,手栽稻田褐飞虱发生最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水稻品种、N肥施用水平对褐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超级杂交稻褐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杂交稻,高N肥施用量促进褐飞虱的发生,且水稻品种与N肥施用量对褐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氟虫腈为敏感性降低到高水平抗性(2.7~67.7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筛选出噻虫嗪、吡蚜酮、唏啶虫胺和仲丁威4种高效低毒的防治单剂。研制出3种农药复配新制剂,其中1种新制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正式登记,且规模化生产,2种新制剂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精细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9、Bph15、BG1222,并找到了它们的近距离共分离分子标记。培育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含有抗稻飞虱基因Bph14的水稻新品种广两优476。储备了一批聚合多抗稻飞虱基因的水稻亲本材料。研发出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天敌诱集植物,增加褐飞虱卵期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的轻简化生态调控技术;研发出对褐飞虱成、若虫取食及雌成虫产卵均有驱避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混配剂3种;研发出显著提高稻虱缨小蜂对田间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引诱剂1种。建立了褐飞虱环境友好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并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6省区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0.
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为温室草莓的授粉行为比较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蜜蜂和熊蜂都是理想的授粉昆虫,但熊蜂比蜜蜂更适合为温室果菜授粉,主要由于熊蜂和蜜蜂授粉时的活动方式不同。作者对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为日光温室草莓授粉时的行为和活动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的授粉行为相似,但活动方式不同。明亮熊蜂开始访花的时间(8:00~8:05)比意大利蜜蜂(9:25~9:40)早,停止访花的时间(15:55~16:05)却比意大利蜜蜂(15:20~15:30)晚;开始访花的温度(12~13℃)也比意大利蜜蜂(>15℃)低,意大利蜜蜂在早晨和阴天不访花。明亮熊蜂个体的日活动时间271.43±4.48 s,明显比意大利蜜蜂个体的日活动时间180.00±2.64 s长,差异显著;而采集时间为105.71±1.16 s,显著长于意大利蜜蜂的76.43±3.83 s。明亮熊蜂每分钟平均访花数为8.44±0.44,极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每分钟的平均访花数2.38±0.15;明亮熊蜂访花间隔为3.81±0.42 s,极显著短于意大利蜜蜂的6.0±0.48 s。明亮熊蜂访花具有选择性,每天访早期花平均为55%,意大利蜜蜂则无选择性,每天访早期花平均为34%,二者差异显著;在9:00~12:00明亮熊蜂访早期花平均为75%,意大利蜜蜂访早期花则仅为31%。熊蜂在花间和花簇间活动频繁,平均移动距离为5.2 m;而意大利蜜蜂很少在花簇间移动,平均移动距离只有1.1 m。据此得出明亮熊蜂为日光温室草莓授粉的活动特性优越于意大利蜜蜂,从而产生更高的授粉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