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3篇
  免费   1103篇
  国内免费   406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409篇
  2021年   394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510篇
  2018年   336篇
  2017年   320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760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789篇
  2011年   815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695篇
  2007年   726篇
  2006年   646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414篇
  2003年   356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描记了中国(虫脩)目(虫脩)科介(虫脩)属Interphasma Chen et He 1新种:雷公山介(虫脩)Interphasma leigongshanense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962.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果  周广胜  阳伏林 《生态学报》2010,30(24):6943-6951
基于2008年全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在晴天呈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特征,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将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小,云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比较复杂。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月平均日变化类似于晴天条件下的日变化,大多数月份呈现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趋势,仅在1-2月份及11-12月份呈现V形。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生长季,由于存在植被覆盖使得地表反照率较低;而在冬季,地表反照率较高,特别是1\,2月份,其月均值分别为0.56和0.48,甚至高于沙漠。9月份地表反照率月均值达到最小值0.230, 7、8\,9月份地表反照率接近,分别为0.236、0.232和0.230。而且在生长季,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高于退化草地、农田及麦田,低于沙漠的地表反照率,但是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除7-10月份明显低于沙漠地表反照率外(相差大于0.02),生长季的其它月份与沙漠相差不大。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其与太阳高度角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的增大会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或线性关系。根据地表反照率与这两个因子之间的单因子关系式,建立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与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而且太阳高度角和土壤含水量两者共同解释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的68%左右。该公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该公式是否可以进一步耦合到天气或气候模式中,还需要借助更多代表性的观测资料的验证,但是本研究无疑对陆面模式中地表反照率更准确的参数化及模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3.
热带尖峰岭和亚热带千岛湖六种凋落叶的分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亚热带6个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苏铁(Cycas revoluta)的凋落物,在亚热带的千岛湖和热带的尖峰岭进行凋落物分解实验,研究不同气候带下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两样地的年均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差异,年均温差达3.0℃。结果表明:两个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顺序为:毛竹﹥木荷﹥青冈﹥马尾松﹥水杉﹥苏铁,尖峰岭样地6个树种95%分解所需的时间集中在3.22-8.81a,千岛湖样地95%分解所需的时间为4.61-14.27a。6种凋落物叶的分解速率尖峰岭显著大于千岛湖(P0.05)。用尖峰岭的气候条件来模拟千岛湖气候变暖后的状况,凋落物分解的分解速率将提高43.08%-95.65%,凋落物的95%分解时间将缩短30.15%-48.85%。凋落物分解的表观Q10在3.30-9.35之间。在千岛湖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k值)与初始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尖峰岭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各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氮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在中亚热带地区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和失重的良好指标,在热带地区气候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控制作用较强于凋落物初始基质质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64.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貌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8.3 km2)为对象,在考虑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影响的基础上,采集0—20cm样品448个,0—200cm样品33个。研究了地貌单元(塬面、塬坡和沟道)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对小流域表层和深层SOC的含量分布影响都有显著差异。0—20cm土层的SOC含量,沟道塬面塬坡;塬面表层SOC含量的变化平缓;塬坡和沟道SOC变异大于塬面。0—200cm土层SOC三地貌单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99.9%),塬面SOC含量最高(5.37g kg-1),塬坡(3.06 gkg-1)最低。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和剖面SOC含量分布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塬面区,人工草地SOC含量亦明显高于农田和果园,但仅40cm以上土层SOC达到显著差异。在塬坡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显著差异深度达到140cm。沟道内,林草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SOC含量无显著差异。在估算该地区SOC密度和储量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5.
亚麻籽油的营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麻籽油的营养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对于其功效及作用机制分别以人或动物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油脂风味、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和氧化稳定性四个影响亚麻籽油营养价值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亚麻籽油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认知功能和改善眼睛疾病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66.
乳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检测了不同分子量范围的WPI(乳清分离蛋白)酶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各个组分显示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分子量小于5 kDa的组分最强。采用凝胶过滤色谱对分子量小于5 kDa的WPI酶解物进行分离,抗氧化活性强的组分继续采用RP-HPLC进行纯化。通过MALDI-TOF-MS与氨基酸组成分析鉴定该活性肽为His-Ile-Arg。  相似文献   
967.
冬瓜的果肉中发现了丰富的蛋白水解酶.用硫酸铵将冬瓜果肉汁分级盐析,得到粗酶液.再经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75柱层析等步骤得到一种电泳纯的冬瓜蛋白酶.SDS-PAGE测得其分子量为64 kDa.以酪蛋白做底物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作用pH为6.5,在pH 4.5~10.5,40~70℃范围内较稳定.PMSF强烈抑制该蛋白酶的活性.另外,Hg~(2+)对该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Mn~(2+)离子对其有保护作用,Zn~(2+)、Ca~(2+)和Cu~(2+)等离子对其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68.
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汽蒸馏法(SD)对乌药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提取,并运用GC-MS法分析了2种提取物中的化学成份。结果表明:SFE-CO2法提取物的产率为6.67%,SD法提取物的产率为0.60%;两种方法提得的乌药挥发性有机物中共鉴定出58个成分,其中SFE-CO2法和SD法提取物被鉴定的成分分别为46个和36个,共有成分24个,主要有柠檬烯、龙脑、龙脑乙酸酯、β-榄香烯、α-古云烯、桉叶4(14),11-二烯、δ-愈创木烯、4,4′-二甲基-2,2′-二亚甲基双环己基-3,3′-二烯、tau-杜松醇、β-桉叶油醇、8-甲基-2-苯基-4,7-二烯-2-壬醇、(2-[2-(2,4-二甲基苯基)环丙基]呋喃)等成分,占SFE-CO2法提取物被鉴定成分的54.56%,占SD法提取物被鉴定成分的78.42%。  相似文献   
969.
为了抑制水竹的开花进程,促进开花水竹林的复壮和更新,2006-2007年,以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雅安碧峰峡繁育基地水竹林为对象,采用5种处理[竹林始花时皆伐、次年始花时砍除新发竹林内的开花竹;连续两年始花时砍除开花竹;第一年开花盛期皆伐、次年始花时砍除开花竹;连续两年于发笋及开花前分别对竹林进行施肥;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照)]进行开花水竹林更新试验,并对不同处理水竹地下茎中主要碳氮代谢物质及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竹最佳更新措施为始花时皆伐并于次年砍除开花竹,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其新发竹数和成竹存活率分别为207株和69.33%,为各处理组最高,抑制开花进程和促进竹林恢复的效果最显著;该处理组水竹地下茎中可溶性糖、总糖、总糖/总氮含量最高,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大,分别是10.89%、20.39%、34.56和104.52 mg·g-1·h-1.竹类植物地下茎碳氮代谢状态与开花进程和复壮效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且对其发笋成竹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70.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其中60%沼渣+40%化肥处理的植株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产量高于其他处理;60%沼渣+40%化肥处理果实Vc含量为91.09 mg.kg-1,比对照高21.32 mg.kg-1,总糖含量比对照高2.13%,果实品质有明显改善.在试验组合中,60%沼渣与40%化肥配合施用为设施番茄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