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1篇
  免费   1457篇
  国内免费   4320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535篇
  2021年   654篇
  2020年   579篇
  2019年   670篇
  2018年   538篇
  2017年   459篇
  2016年   505篇
  2015年   780篇
  2014年   998篇
  2013年   988篇
  2012年   1184篇
  2011年   1135篇
  2010年   804篇
  2009年   788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853篇
  2006年   722篇
  2005年   641篇
  2004年   479篇
  2003年   423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79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敏感细胞范围一直局限于灵长类动物细胞。用该病毒感染处理非灵长类的赤麂肺二倍体细胞(KIZ-7901),可诱导9.0—14.7%的细胞出现染色体畸变,除见有染色体或单体断裂外,还见有断片、双着丝粒、环、互换、易位和缺失等。也可引致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的显著提高。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赤麂细胞后,不产生特异的CPE,不明显影响细胞群体的增殖。应用病毒滴定、包涵体检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检查,都可查见细胞内有病毒或其抗原物质存在。这提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非灵长类的赤麂细胞内呈现非杀细胞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2.
本文介绍一种能准确而迅速改变光刺激器光学参数(波长、强度等)的远距控制装置。将具有不同光学参数的滤光片(或孔径)置于转盘的不同位置,并对其编码。通过对编码值与预置值的比较,驱动步进马达带动转盘到所需的位置。仪器操作简便,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3.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4.
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不同诱芯对诱蛾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等的果树大害虫。自从Roelofs等(1969)鉴定其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为顺-8-十二碳烯-1-基醋酸酯以来,用合成的性外激素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迅速开展。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性外激素诱捕器用作虫情测报;大量诱杀和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Roelofs,1975;孟宪佐,1979)。 诱芯,也叫散发器,是释放合成性外激素的载体,其性能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天然橡胶、硅橡胶和聚乙烯塑料等载体以及性外激素的剂量、载体的配比、诱芯的形状等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活性和持效期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是酵母最重要蛋白质质量控制机制之一,研究UPR响应规律有助于优化异源蛋白分泌途径合成和应对酸醇等胁迫因子的细胞自我保护。方法: 选择实验室菌株W303-1A和工业菌株An-a,以UPRE启动子控制下的Lac Z为报告基因,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得到指示菌株W303-1A (leu 2::UPRE-lac Z)和An-a (leu 2::UPRE- lac Z),分别简称WZ和AZ。结果: 生长曲线测定显示WZ和AZ与亲本菌株的生长接近;添加下述试剂孵育4h后测定β-半乳糖苷酶酶活:1μg/ml衣霉素、8%(v/v)乙醇、0.3%(v/v)乙酸、5%(v/v)乙醇+0.1%(v/v)乙酸;菌株AZ的比酶活分别是对照值的8.2、26.4、1.1和7.9倍,而菌株WZ则分别为12.6、2.4、1.0和1.0倍;进一步以YEplac195为载体表达β-葡萄糖苷酶,AZ和WZ转化子在2%纤维二糖中生长24h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值分别为0.35和6.12U/ml,相应的LacZ则分别为对照值的3.1和5.4倍。结论: 两个菌株显示了在抑制物和异源蛋白表达UPR响应和调控能力上的显著差异,为其改造利用提供了方向;研究也为分析抑制物耐受性和异源蛋白表达关键制约因素、优化酵母ER和UPR信号通路的调控奠定了初步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旨在探索Ⅰ型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传代致弱后基因组突变NS2A-C60A对乙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对传代致弱及原始乙脑毒株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构预测分析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WB)确定了目标研究位点NS2A-C60A;然后使用反向遗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拯救了包含NS2A-C60A单点突变的病毒株;最后利用噬斑形态观察、生长曲线、双萤光素酶分析,WB以及炎性因子检测和动物实验研究了该单点突变对于乙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首次研究发现Ⅰ型乙脑病毒传代致弱会导致NS1'蛋白表达的显著下降以及可能的相关位点NS2A-C60A,并成功拯救获得了NS2A-C60A单点突变毒株rJEV-C60A,研究发现NS2A-C60A突变对乙脑病毒的生长特性及噬斑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显著降低乙脑病毒NS1'蛋白的表达,并且该位点突变能够轻微阻碍乙脑病毒对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抑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NS2A-C60A点突变病毒与原毒株具有相似的神经毒力,说明该位点突变不是影响乙脑病毒毒力致弱的关键位点。结论:新发现的NS2A-C60A位点突变能够显著减少乙脑病毒NS1'蛋白的表达,但是对其增殖、诱导炎症及神经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7.
118.
本试验以206小麦为母本,二棱大麦旱燕3号和六棱大麦原早1号为父本进进杂交。结果表明,两个组合早期的胚胎发育基本上是正常的,前者成胚率为8.75%,后者为16.8%。胚乳核最早于授粉后3天开始形成细胞。当胚乳细胞充满囊后,很快就转入迅速解体,胚随即停止生长,没有能够进一步分化出器官来。胚乳于授粉15天后,几乎全部败育,胚亦相继夭亡。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极核受精过程遭受破坏;合子和初生胚乳核发育停滞;原胚虽能正常发育而胚乳没有形成;胚乳细胞过早形成和迅速解体等。讨论了杂交不孕和胚乳败育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幼胚离体培养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119.
以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优良品种桂糖42号(GT42)为研究材料, 分别于未伸长期(9-10叶龄以前) (Ls1)、伸长初期(12-13叶龄) (Ls2)和伸长盛期(15-16叶龄) (Ls3)取甘蔗第2片真叶(自顶部起)对应的节间组织, 测定其赤霉素(GA)、生长素(IAA)、油菜素甾醇(BR)、细胞分裂素(CTK)、乙烯(ETH)和脱落酸(ABA)的含量, 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idase1)、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和DELLA蛋白编码基因(GAI)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 在甘蔗伸长期间, GA和IA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CTK和ABA含量呈下降趋势, ETH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BR含量则变化不明显; GA20-Oxidase1GID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 而GAI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 这与相关植物激素的变化基本一致。综上, 甘蔗节间伸长过程主要与GA和IAA相关, 其次为CTK和ABA, 而ETH受到IAA的调控影响节间伸长; 植物激素间通过相互作用调控GA20-Oxidase1GID1GAI的表达, 影响GA含量和GA的信号转导过程, 进而影响甘蔗节间的伸长。该研究揭示了甘蔗节间伸长过程中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和信号转导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及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0.
唐凤鸾  赵健  赵志国  夏科  仇硕 《植物学报》1983,54(3):378-384
以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幼嫩茎段为外植体, 通过腋芽增殖的方式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 培养基MS+1.0 mg·L -1 6-BA+0.2 mg·L -1NAA和MS+0.5 mg·L -1 ZT均可用于腋芽的诱导和前期继代培养, 诱导率分别为89.3%和85.7%; 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16-BA+0.1 mg·L -1ZT+0.1 mg·L -1NAA, 增殖系数为4.3倍; 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1.5 mg·L -1 IAA+1.0 mg·L -1 NAA, 生根率达92.3%, 且根系发达, 植株健壮; 生根苗在混合基质园土:泥炭:珍珠岩=3:1:1 (v/v/v )中移栽成活率为82%。该研究建立了走马胎种苗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且可应用于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