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62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闽三角城市群碳达峰的多情景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丽朋  唐立娜  王琳  钱瑶 《生态学报》2022,42(23):9511-9524
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在闽三角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建立了碳排放与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均GDP、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间的函数关系。结合情景分析法,模拟上述因素在不同变化速率下的目标值,对2021-2050年的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预测,为闽三角碳达峰提供时间和技术路径参考。此外,还引入人均GDP二次方指标,验证EKC假说的存在性。结论如下:(1)能源强度是闽三角碳排放的负向因素,其他因素均为正向因素。产业结构和人均GDP分别对闽三角碳排放有最大和最小的影响。(2)人均GDP的二次方与碳排放间的系数为正,表明碳排放和人均GDP间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闽三角碳排放和人均GDP间的关系不符合EKC假说的描述。(3)基准情景下,闽三角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持续增加,碳排放不能达峰。厦门的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低碳情景下,厦门最可能在2020年实现达峰目标。低发展、中减排情景下,闽三角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最大值为0.57亿t。(4)所有情景下,闽三角都未实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基于上述结论,为闽三角碳达峰提供如下意见:(1)优化产业结构。漳州和泉州既需要升级生产技术又需要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等;(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漳州核电、厦门水电、泉州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工程。加快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3)尽快制定厦门的碳达峰计划,引领闽三角碳达峰行动。  相似文献   
992.
王东丽  张野  钱晓彤  王东  赵晓亮 《生态学报》2022,42(20):8425-8434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水力冲刷强烈,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水力作用耦合形成的不同微地貌可通过对种子的不同拦截作用而影响植被的恢复及发展。为了探讨排土场不同微地貌对种子的拦截效益及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选取不同恢复模式下形成的细沟、丛岛和草带三种微地貌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裸坡为对照,研究不同微地貌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拦截力。结果表明:(1)在不同微地貌中土壤种子库均以一年生藜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丛岛微生境的土壤种子库中有较丰富的物种和较高的多样性指数。(2)各微地貌的土壤种子库均具有表层聚集现象;草带微地貌中的土壤种子库总储量最大,且草带的0-2 cm土层处的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各微地貌的各个土层(P<0.05)。(3)细沟和丛岛在上坡位对种子的拦截效果更好,草带在下坡位对种子的拦截效果更好。综上所述,沙蒿恢复模式形成的丛岛有利于增加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草带有利于增加土壤种子库的储量,故在黄土区排土场进行植被恢复时可以利用不同微地貌对土壤种子库分布特征的优势构建适宜的复合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993.
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地下碳分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福建三明36年生的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林木地下C分配(TBCA)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分室累加法直接测定的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TBCA分别为8.426和4.040 t C.hm-2.-a 1。在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TBCA组成中,根系净生产量和根系呼吸各约占50%;在根系年净生产量中,细根年净生产量和粗根年净生产量各约占75%和25%。而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细根年C归还量则均约占各自TBCA的1/3(分别为33%和36%)。在假设地下C库处于稳定状态时,由C平衡法计算的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TBCA(分别为6.039t C.hm-2.-a 1和2.987 t C.hm-2.-a 1)低于分室累加法,这与两种人工林地下C库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有关。利用R a ich and N ade lhoffer全球模式方程推算的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TBCA(分别为9.771t C.hm-2.a-1和5.344 t C.hm-2.-a 1)则高于分室累加法,这与全球模式方程只是一种全球尺度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苏北麦田恶性杂草麦家公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希 《生态学报》1995,15(4):453-456
苏北麦田恶性杂草麦家公的生态习性研究钱希(江苏省国营黄海农场,响水县,224624)ASTUDYONECOLOGICALHABITSOFBADWEEDSLITHOSPERMUMARVENSEINWHEATFIELDSOFTHENORTHJIANGSU...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养殖和田间调查亚麻象发生规律和生活史,采用频次分布法,应用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Taylor、Iwao的回归方程式,分析和测定亚麻象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亚麻象在固原地区每年发生1代,5月下旬越冬成虫从冬麦田迁入胡麻田开始交配产卵,整个产卵期持续时间较长,约35 d,卵期8-10 d,幼虫期30-35d,蛹期15-21 d,7月上旬胡麻开花期是亚麻象羽化的高峰期,10月中旬越夏成虫转移至冬麦地和地埂疏松的表土中开始越冬。亚麻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应用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亚麻象幼虫呈聚集分布。本研究阐明了亚麻象在固原地区胡麻田的周年发生的种群动态规律和生活史以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亚麻象的预测测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酶分子体外定向进化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卫晓  钱世钧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2):100-104
酶分子体外定向进化不仅可大幅度提高酶分子的进化效率,短期内在实验室完成自然状态下需要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还可使酶分子按照人们期望的特定目标进化,因此对酶工程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本对酶分子体外定向进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97.
2007~2008年间, 我们调查了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和养殖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 并分析了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中主要毒力相关基因tdh、trh、ureC和T3SS2(vscC2、vcrD2)的分布特征及溶血表型与尿素酶表型。结果显示, 566份样品中共分离到395株副溶血弧菌, 检出率高达70%, 毒力相关基因分析结果发现, tdh基因阳性率为10.1%, trh与ure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 20.0%与 11.1%, 40株tdh+菌中组成T3SS2的vscC2基因阳性率为32.5%, 其中38株tdh+菌的神奈川试验亦呈阳性; 但在44株trh+-ureC+菌株中, 尿素酶表型阳性只有6株。试验表明, 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及其养殖环境中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比较严重, 且有相当比例的菌株携带毒力或疑似毒力基因。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基因结构与功能(或表型)及其分子演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8.
结缕草对重金属镉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对结缕草叶片枯黄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mg/L、10mg/L和30mg/L Cd2+处理对结缕草叶片的枯黄比例无显著影响;以10mg/L 的Cd2+处理结缕草植株,研究了结缕草对镉的生理响应。与对照相比,Cd2+处理30d时结缕草叶片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C)显著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58.69%、38.52%和68.69%,表明Cd2+对结缕草叶片产生了氧化胁迫。与对照相比,Cd2+处理30d时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Fv'/Fm')分别显著下降3.90%和11.36%;处理20d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分别显著下降22.22%、22.66%,处理30d时分别显著上升12.5%、18.12%;处理20d时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下降14.29%,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显著上升38.54%,表明结缕草叶片的光反应机构受到了伤害,而光保护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对照相比,Cd2+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处理30d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63.35%;处理前20d时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高于对照,处理30d时却低于对照。随着Cd2+处理时间的增加,结缕草地下部Cd含量逐渐升高;地上部Cd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差异显著;处理20d时地上部镉含量最高,转运系数最高,达到45.84%;处理10d时镉在结缕草地上部的分布比例小于地下部,而处理20d、30d时地上部镉的分布比例占优势,表明结缕草具备修复植物的潜质。镉在结缕草地下部水溶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氯化钠和醋酸提取态;与地下部不同,结缕草地上部醋酸提取态镉的含量要高于氯化钠提取态。综上,结缕草对Cd2+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99.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年间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2007年2—5月、2008年3—5月、2010年1—3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比较其不同年间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渔获物雌雄比为1.14—1.50:1;3a雌性个体的胴长(体重)分别为188—346mm(110—856g)、200—364mm(145—950g)、124—276mm(72—425g),雄性个体的胴长(体重)为178—298mm(102—703g)、193—314mm(145—680g)、104—335mm(70—374g)。2010年渔获个体明显比2007和2008年小。各年间及雌、雄个体间的体重与胴长关系均存在差异(P<0.001),渔获物中年间性成熟组成差异明显,此外各年3月份渔获个体也存在显著差异。雌、雄个体的胴长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53—1.07 mm/d、0.47—0.68 mm/d,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24—0.41%d-1、0.23—0.33%d-1;雌、雄个体的体重平均生长率在1.70—5.25 g/d、1.64—4.59 g/d,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92—1.37%d-1、0.86—1.40%d-1。渔汛期间,胴长、体重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指数生长曲线,但生长指数年间差异明显。综合分析认为:2007年渔获物基本上为南巴塔哥尼亚种群;2008年以南巴塔哥尼亚种群为主,但也有少量较小个体的夏季产卵种群;2010年则以夏季产卵种群为主,并有少量的南巴塔哥尼亚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