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2篇 |
免费 | 243篇 |
国内免费 | 1067篇 |
专业分类
3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62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200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46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0.25%牛磺胆酸钠-0.25%胰蛋白酶溶液注入大鼠胰导管制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剂量为 3μg/kg的牛胰多肽(BPP)对胰腺炎大鼠胰组织磷脂酶 A(PA)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抑制力(STIC)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伴注BPP的胰腺炎组,PA 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及STIC 分别降为胰腺炎组的51%(P<0.001),75%(P<0.001)、20%(P<0.001)以及24%(P<0.001);2.在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的水平升高。但在伴注碳酰胆碱及BPP 两者的胰腺炎组却分别降至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的39%(P<0.005)、51%(P<0.001)、40%(P<0.001)以及 59%(P<0.001);3.在伴注Ca~(2 )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剧升,注射 BPP对其无影响。结果提示,BPP 能降低大鼠胰组织内磷脂酶A 和胰蛋白酶活性及胰内钙沉积量。机制可能与 BPP打断胰酶活化链有关,是否还影响腺泡细胞膜上M受体的功能,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2.
YAP与干细胞及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P蛋白作为Hippo信号通路中关键成分,在控制生物器官发育和调控细胞生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YAP蛋白的促细胞生长功能以及过表达YAP或YAP上游调控基因失活将引发肿瘤,YAP因此被认为是原癌蛋白。最新的研究表明YAP在维持干细胞特性、抑制干细胞分化及促进成体细胞重编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YAP在干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更好地了解和研究YAP蛋白及其信号通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干细胞治疗的安全应用以及特异性靶向肿瘤治疗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63.
目前尾巨桉(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在南部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在广西,其水分利用效率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了解其水分利用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该文通过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DP)对广西黄冕国有林场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液流密度(SFD)的年变化规律、不同个体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年平均日液流密度为830.1 L.m-2.d-1;从尾巨桉日液流密度的年变化来看,最大值不超过2000 L.m-2.d-1,与相似研究比较,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偏低。不同直径尾巨桉SFD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胸径相近其液流密度也大致相同,但胸径相差很大时,其液流密度相差也大,相差最大可达1300 L.m-2.d-1,这主要与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根系从土壤吸收水分能力不同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是树木冠层蒸腾的主要动力,该研究也发现树干液流密度与水汽压亏缺( VPD)、光合有效辐射( PAR)在年变化上有很好的同步性,主要表现出夏秋季节较高、春冬季节较低的现象。 SFD与PAR的关系比较显著,与VPD、空气温度( AT)、土壤温度( ST)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空气相对湿度( RH)和土壤湿度( SM)没有呈现规律。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物学特征是树干液流密度主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尾巨桉如何响应这些因子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4.
65.
陕西宽寄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胭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胭螨科一新种,长安宽寄螨Euryparasitus changanensis sp.nov.,标本采自陕西长安县大仓鼠的窠内。本新种与黄鼠宽寄螨Euryparasitus citelli Bai et al,1988最相近似,但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6.
DNA barcoding is a biological technique that uses short and standardized genes or DNA regions to facilit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DNA barcoding has been used successfully in several animal and plant groups. Ligustrum (Oleaceae) species occur widely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are used as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in this genus is necessary. Four potential DNA barcodes, namely the nuclear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and three chloroplast (cp) DNA regions (rbcL, matK, and trnH–psbA), were used to differentiate species within Ligustrum. BLAST, character-based method, tree-based methods and TAXONDNA analysi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chosen markers for discriminating 92 samples representing 20 species of this gen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TS sequences have the most variable information, followed by trnH–psbA, matK, and rbcL. All sequences of the four regions correctly identified the species at the genus level using BLAST alignment. At the species level, the discriminating power of rbcL, matK, trnH–psbA, and ITS based on neighbor-joining (NJ) trees was 36.8%, 38.9%, 77.8%, and 80%, respectively. Using character-based and maximum parsimony (MP) tree methods together, the discriminating ability of trnH–psbA increased to 88.9%. All species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using ITS when combining the NJ tree method with character-based or MP tree methods. Over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NA barcoding is an effectiv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Ligustrum species. We propose the nuclear ribosomal ITS as a plant barcode for plant identification and trnH–psbA as a candidate barcode sequence. 相似文献
67.
68.
茉莉酸甲酯对花生幼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过茉莉酸甲酯处理的花生幼苗,在形态、解剖和生理上都发生变化,其中以125mg/L处理最显著。处理后的植株幼苗矮化,叶小而厚,叶片贮水细胞大、蒸腾减弱、内源脱落酸和脯氨酸含量增多、过氧化物酶活性加大。由于水分的丧失减少,叶片水分的贮存增加,从而提高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69.
贺转转;谷丽丽;李秀明;兰海燕 《植物研究》2013,33(6):731-737
植物通过多种信号途径感知外界环境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其中磷脂信号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藜盐胁迫差减文库中获得了一个EST05序列,利用RT-PCR检测了其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趋势,显示EST05序列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有升高。随后利用RACE技术获得其全长编码序列,测序结果显示其与蓖麻(Ricinus communis) 的磷酸肌醇5-磷酸酶基因(P5P)的同源性达56%,遂将其命名为CaP5P。最后过量表达CaP5P在拟南芥中初步验证了功能,转基因植株表现对盐胁迫耐受性降低的趋势,呈现负调控的特征。本研究对磷酸肌醇5-磷酸酶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为磷脂信号途径中负调控组分的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0.
利用240份源于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水稻(Oryza sativa L.)群体,连续2年调查纹枯病病级与水稻生育期、株高和叶片长宽等18个株形性状的关系.对株形性状与纹枯病病级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实验结果,只有植株松紧度与病级表型偏相关两年中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2叶基角、穗层整齐度等8个性状与病级之间的偏相关只有一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合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各性状进行QTL定位.在抗纹枯病QTL相近区间仅检测到控制分蘖角、植株松紧度和倒2叶基角的QTLS,未发现其余株形性状QTLs与抗纹枯病QTLs分布在同一染色体上.结果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主要是由本身抗性基因控制,株形对纹枯病抗性表达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即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而影响发病程度.抗纹枯病育种在累加主效抗纹枯病QTLs的同时,也要注重选择不利于纹枯病发展的株形性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