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11.
为探讨糖尿病(DM)大鼠阴茎海绵体凋亡情况,以及与API5表达的相关性,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使用APO阴茎勃起实验筛选DMED大鼠并检测各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压力(ICP).10周后取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通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及API5的表达情况.在该实验中,动物模型血糖浓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变化: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P和ICP/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API5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通过实验,可了解DM大鼠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率增加,这可能是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而API5可能参与了DM大鼠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112.
地上生物量是反映湿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子,内陆盐沼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水盐响应机制,对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湿地群落学调查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相结合的方法,将苏干湖湿地划分为山洪区、泉水区等5个分区,研究了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异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在内陆盐沼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反演方面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苏干湖不同区域湿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呈现出复杂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全盐量的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河洪区的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地下水埋深、土壤全盐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湖水区的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全盐量则相反,山洪区的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泉水区的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逐渐减小,台地区的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全盐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苏干湖湿地不同等级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呈现出多斑块组成的镶嵌体结构形态,体现了湿地植物应对土壤水盐等环境因子变化的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3.
王国华  陈蕴琳  缑倩倩 《生态学报》2021,41(14):5658-5668
通过调查分析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种植年限(5、10、20、30和40a)人工梭梭生理生化变化(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个体形态特征(叶片、枝条和茎干生物量、枯枝落叶比、株高、冠幅等)以揭示不同种植年限雨养梭梭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种植年限增加,人工梭梭林内深层100-120cm和180-200cm土壤水分变化明显,在5-20a保持在3%-4%,而在种植后期(30-40a)土壤水分下降到1%-2%左右。在5-20a,梭梭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维持叶片较低的丙二醛含量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保持新叶光合能力;同时,显著提高0-20cm根系的活力,增强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但在30-40a,梭梭叶片渗透调节物质明显减少,梭梭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叶绿素a,b比例失调,渗透调节作用失效,梭梭叶片老化,老叶比例明显增加,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枝条和茎干退化严重,个体生物量进一步减少,在40a梭梭叶片、枝条和茎干生物量下降到最低值。研究表明在年降水100mm左右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在种植梭梭5-20a土壤水分为3%-4%,梭梭可以通过生理调节适应土壤干燥,但是从30a土壤水分下降到1%-2%时,梭梭主要通过枯枝落叶降低个体蒸腾耗水量,在40a梭梭进入休眠(假死)状态,这暗示土壤水分下降到1%-2%,可能是梭梭的临界吸收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14.
在祁连山东部西营河流域不同海拔采集年轮样品,利用树木年代学方法建立高海拔(3000 m)、中海拔(2750 m)、低海拔(2500 m)青海云杉标准化年表,将年轮宽度指数与不同时段气温和降水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水热是祁连山东部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海拔树木的生长限制因子基本一致。在显著升温之前(1961—1986年),低、中、高海拔3个样点的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均与上一年7—8月和当年8月平均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6月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显著升温之后(1986—2014年),高、中、低海拔树木生长与气温仍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当年2月的相对湿度由升温前的不显著负相关转为显著正相关,与6月降水和相对湿度由升温前的显著正相关转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升温导致祁连山东部各海拔青海云杉树轮生长变慢,其中高海拔所受影响最大。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胁迫可能是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5.
树木生长是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主要方式,树木生长过程受到气候与非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树木径向生长长期定位监测是明确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研究手段。本文对运用微树芯法的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径向生长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综述了气候因素对树木形成层活动的影响: 寒冷湿润区温度决定树木生长开始和停止,干旱半干旱区水分和温度共同决定生长开始,水分决定生长停止;生长速率和持续时间共同决定生长量,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夏至前后;短期施氮并不能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其次,探讨了生物因素对树木径向生长过程的调控: 形成层活动开始时间因树种、树龄、竞争关系而有所差异;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动态与径向生长过程相耦合。最后,阐述了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交互作用下树木次生生长的响应机制。针对以上进展,本文提出了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大气CO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大气CO2浓度长期升高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发生光合适应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盆栽冬小麦‘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控制室内设置2个CO2浓度(400和600 μmol·mol-1)、2个水分条件(田间持水量的80%±5%和55%±5%),测定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光合特征曲线、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叶氮含量和收获后的籽粒产量等指标,探讨干旱条件下库源关系改变对叶片光合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小麦拔节期,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处理的小麦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没有显著增加,但通过提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电子向光化学方向的传递比例,增强了Rubisco的羧化速率,从而提高了最大净光合速率;在抽穗期,功能叶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电子向光化学方向的传递比例虽然较高,但PSⅡ实际光化学转换效率降低,Rubisco羧化速率和丙糖磷酸利用效率下降,以致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小麦单茎生物量、单穗粒数和穗粒重,降低了不孕小穗数,提高了籽粒产量。土壤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收获期小麦单茎籽粒产量的促进作用可能主要来自于生长前期的光合产物积累。生长后期光合适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功能叶PSⅡ实际光化学转换效率和丙糖磷酸利用效率的降低,而不是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方向的电子传递比例和新叶库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7.
病毒性出血热、流感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提示着病毒性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威胁,各国都非常重视该领域的研究.为了解我国人类病毒传染病相关研究领域热点的分布、变化历程及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近对20年内该领域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通过该方法最终检索出30875篇文献,分析发现该研究领域年发文量虽有所波动,但年均发文量在1500篇左右,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处在平稳期阶段.由于病毒传染病研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所以我国的研究机构主要以中国疾病预防中心为主.同时发现近20年我国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肝炎、出血热、流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等方面,其中对肝炎、流感、HIV的研究热度一直持续至今,呈现出研究热点变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合的现象.从研究内容变化的历程上分析,能预测我国未来病毒传染病研究领域将向疫情预防以及疾病攻克方面侧重.  相似文献   
118.
为探讨急性肾损伤后,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损伤肾内的存活能力及分化情况,通过复苏、扩增培养已完成鉴定、经慢病毒EGFP转染的MSCs,观察备用MSCs的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表达情况,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12只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结扎双侧肾蒂40 min后开放血流并经尾静脉注射MSCs),分别于第1、3、7、14 d处死3只小鼠,采集小鼠左侧肾脏制作石蜡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肾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定量分析每个时间点存活于肾内的数目的差异.结果表明复苏、扩增培养出的MSCs增殖活力旺盛,成功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移植的细胞随时间的延长,存活于肾脏内的数量显著减少(第14 d存活于肾内的细胞数量仅为移植后第1d的1/5),第1、3、7、14 d表达EGFP的MSCs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周围、肾脏小血管内壁、肾小管与肾小管之间的间质而肾小管内壁未见到表达EGFP的MSCs分布.这说明移植的MSCs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脏内能够存活,但肾脏内的微环境限制了移植细胞的存活能力.在肾小管内壁未观测到表达EGFP的MSCs,提示MSCs对肾脏修复的途径不是直接向肾小管内皮细胞分化而另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119.
实验动物福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实验动物福利法规体系,而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动物福利立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不断出现的与实验动物福利有关的经贸技术壁垒以及十二五发展的需要使得实验动物福利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0.
78 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与肺癌脑转移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治疗肺癌脑转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9年唐都医院收治的78例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脑转移灶数目、颅外有无转移性病灶、患者的行为状态(PS评分)对患者生存期无显著影响(P>0.05)。但放疗+化疗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及单纯化疗组(P<0.05),症状消失者(CR)或明显缓解者(PR)生存较无明显改善者(SD)或加重者(PD)生存期显著延长。结论:对肺癌脑转移患者应采取放疗联合化疗综合方案治疗,同时,应及时关注其症状缓解情况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