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7篇
  免费   813篇
  国内免费   3513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355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374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348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646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526篇
  2009年   544篇
  2008年   544篇
  2007年   541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91.
魏氏拟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娄慧玲  高巍  倪兵  顾福康 《动物学报》2007,53(4):742-749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腹面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微管包括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附属微管包括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它们由各自的纤毛器基部向皮层细胞质不同方向发射,形成腹皮层表面下微管网。结果表明,魏氏拟尾柱虫的纤毛器骨架、纤毛器附属结构也是一类以微管蛋白为基本成分的微管胞器,其中缘棘毛基部附属微管具有不同于其他纤毛虫(例如棘尾虫)中所观察到的同种微管胞器的建构特征。形态发生中,前仔虫口围带在老结构位置形成,其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老缘棘毛的结构物质对新的左、右缘棘毛的发生可能具有定位作用及物质贡献,但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而并非是在老缘棘毛位置分化的。在有些细胞中,新的左缘棘毛左侧另有一列棘毛,这可能是形态发生中老的左缘棘毛退化不完全产生的。  相似文献   
292.
荒漠植物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蕊  魏岩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3):300-302
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中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果实的形态特征、空间位置、发育特性及散布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角果藜具有地上地下结果性,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在颜色、形状、大小、质量、数量、空间位置、成熟期和散布特性上均有显著差异。角果藜地上地下结果性是植物适应荒漠多变环境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增加了物种在荒漠极端环境中成功生存的机率,保证了物种的顺利繁衍。这是首次在藜科植物中发现的地上地下结果性现象。  相似文献   
293.
张耿  王赞  关宁  王学敏  李源  高洪文 《遗传》2007,29(10):1263-1270
根据小麦液泡膜Na /H 逆转运蛋白基因TaNHX1的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直接扩增的方法从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中克隆到了TaNHX1的同源基因,命名为TiNHX1(Acession Numeber:EF409418).TiNHX1最大开放阅读框为1 641 bp,编码含有54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59.8 kDa的蛋白,预测等电点8.0.TiNHX1含有38个碱性氨基酸,36个酸性氨基酸,256个疏水氨基酸及129个极性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含约44%的a-螺旋、21%的p-折叠、4%的p-转角和29%的不规则卷曲.亲疏水性分析显示,TiNHX1含有12个连续的疏水片断,其中10个可能构成穿膜螺旋.序列分析显示,TiNHX1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e)、水稻(Oryza sativa)、小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植物的液泡膜Na /H 逆向转运蛋白高度同源,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96%、85%、68%、67%.序列比对结果以及进化树分析均表明TiNHX1应为定位于中间偃麦草液胞膜上的Na /H 逆向转运蛋白.  相似文献   
294.
miR-34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miRNA基因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特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目前已测序的动物物种中搜寻参与哺乳动物早期发育调控的mir-34基因的同源序列,在33个不同的动物物种中获得了miR-34基因的54条同源序列,其中18条为新发现的序列。表明miR-34是高度保守的,广泛存在于后生动物中。目前发现的mir-34基因80%位于基因间隔区,少数位于蛋白编码基因的内含子区和3′UTR上。不同动物中,mir-34基因成熟序列的同源性为68%,前体序列为38.89%。在无脊椎动物中只有一个mir-34,而在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中都有mir-34a,mir-34b,mir-34c,形成miR-34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脊椎动物中miR-34基因家族是通过基因的串联和局部重复形成的,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个别碱基的变异。  相似文献   
295.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高产链霉亲和素的放线菌ZG0429,根据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判定该菌株为链霉菌属中的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经发酵,ZG0429的链霉亲和素产量可达201.0mg/L。进一步采用硫铵沉淀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链霉亲和素的回收率为76.87%,纯度可以达到97.03%。该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可得到高产量、高纯度、高活性的目的蛋白,为链霉亲和素发酵产品的大规模纯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6.
利用PCR技术从重组质粒pGEM-T/HC中扩增HCcDNA片段,克隆到pPIC9k毕赤酵母表达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PIC9k-HC,重组质粒线性化后电激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重组子经G418筛选、PCR鉴定得到含外源基因的重组子,然后在含0.5%甲醇的培养基中诱导产生目的蛋白,经SDS-PAGE检测发现表达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约为28kD,表达量约为121mg/L,表达上清经超滤浓缩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初步纯化,所得纯化产物经Western-blot表明具有与兔抗HC血清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明胶电泳检测显示具有水解酶活性,为今后进行大规模的牛皮蝇蛆病的调查提供了一种生产大量廉价抗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7.
朱之勇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7,26(4):305-310
本文从应用目的的角度出发,对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进行了界定。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Ⅰ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人类在对外部环境适应方面的不同需求。Ⅰ型细石核因其相对较高的剥片效率以及构思巧妙的外部形态、加工精细的刃缘具有石核和工具的双重功能,常被古人外出时携带使用。Ⅱ型细石核则是古人类仅用来在固定地点剥制细石叶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298.
集胞藻PCC6803铜离子诱导表达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胞藻PCC6803中,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某些生存必需的基因则无法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突变株。为研究集胞藻PCC6803中此类基因的功能,在其基因组中构建了一个petE基因启动子(PpetE)控制的铜离子诱导表达的平台。将集胞藻PpetE装配在lacZ报告基因的上游,通过同源双交换整合到这种蓝藻的基因组中。通过调节培养基中铜离子的浓度发现,lacZ的表达能够人为控制。特别是当铜离子浓度在6-400nmoL/L范围时,LacZ活力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呈S型增长关系。利用这个铜离子诱导表达平台,可以控制某些必需基因的表达:提供铜离子维持细胞生存;而撤去铜离子时则关闭基因的表达,可以观察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9.
李金亭  胡正海  高鹏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02-2209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荧光显微观察与植物化学技术相结合,研究了木立芦荟不同叶龄叶的解剖结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含量、芦荟素的含量及其合成和贮藏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芦荟素由同化薄壁组织产生,叶绿体的基质为其合成场所。芦荟素细胞可能是芦荟素早期贮存的场所,随着芦荟素细胞的逐渐萎缩老化,维管束鞘细胞成为贮藏芦荟素的代替场所。同一植株的叶随着叶龄的增长,维管束的密度降低,芦荟素细胞占维管束横切面的百分比减小,同化薄壁组织细胞中的叶绿体逐步衰老、解体,芦荟素含量逐渐降低,但不同叶龄叶中叶绿体色素的含量与芦荟素含量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00.
扁桃幼果发育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扁桃品种‘纸皮’为研究对象,观察测定了扁桃幼果生长发育动态,并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扁桃幼果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扁桃幼果鲜重、体积及果径增长均呈单“S”曲线。大体可分为3个生长时期,增长速率为:第Ⅱ期>第I期>第Ⅲ期。扁桃果实由单心皮上位子房发育而成,边缘胎座,横生胚珠。果皮由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构成:外果皮是一种复合结构,由表皮毛和表皮细胞组成;中果皮主要是由薄壁细胞和分布其中的维管束组成;内果皮也有丰富的维管束组织分布,其木质化顺序由外向内。中果皮细胞分裂终止早于内果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