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22篇
  221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离子注入技术是将某种元素的原子进行电离,并使其在电场中加速,在获得较高的速度后射入固体材料表面。在离子注入过程中,被电离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离子靠着本身获得的动能进入基体表面,在表层中运动的离子与基体原子作用损失能量后在一定的位置停留下来。该技术自60年代问世以来,主要用于材料改性等方面。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将其用于农作物育种方面的研究,大大拓宽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领域。所用实验材料的基因及表现型见Tab3,我们将氢离子(E=35MeV)注入处于胚胎发育后期的家蚕卵内(Tab1),观察其对家蚕形态及遗传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家蚕胚胎发育的已4期注入氢离子,其半致死剂量LD50为1x1010~1x1011cm2这一区间之内;当剂量达到1x1012cm2时,已全部致死(Fig.1&Tab.2);(2)注入氢离子能够使家蚕在第1腹节上产生褐斑(Fig.2)的频率增高。并首次观察到因注入氢离子而导致家蚕出现非成对的褐斑(Fig.3&Tab.4)。(3)在氢离子注入剂量为1x1010cm2时,能够诱变产生大量的嵌合体家蚕,并且诱变频率高达38.5%(Fig.4&Tab.5),这样高的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以兔为实验材料,对细胞核移植过程中显微操作、电融合、电活化以及移核胚的培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兔进行PMSGhCG超数排卵,收集成熟卵母细胞和16细胞胚;后者经胰蛋白酶消化,去除胶膜和透明带,在不含Ca2+、Mg2+的分离液中分成单个卵裂球;然后,分别对两者做CB预处理;首次尝试采用Wiladsen法,去除卵母细胞核、并将单个卵裂球注入透明带,同时、与McGrathSolter法进行比较;通过电融合使供体核进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内;将所得移核胚在体外或在中间受体内培养并观察。结果表明:一、Wiladsen法与McGrathSolter法比较,核移植操作的成功率及以后的电融合率均无明显差异(Tab.1)。相对于后者,Wiladsen法更简便、易于掌握并提高去核率。二、hCG超排注射后13~15h,观察卵母细胞发现:其中,678%保留有第一极体。此时的卵子若去除1/3胞质量,去核率可以达到583%。若推迟去核时间,笫一极体退化,失去去核标志。三、比较不同电脉冲条件,发现强度为063kv/cm,持续160μs的一次电脉冲可获较高移核胚的融合率(70.8%)(Tab.2);并可使611%的成熟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特定生态环境中晚稻稻种的非致病细菌多样性以更有效地治理水稻主要病害,于1996-2001年间对采自浙江平原、丘陵及山区的606份稻种样本进行了非致病细菌种类、频率及对水稻纹枯病和恶苗病的抑菌作用研究。从中分离出9605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及部分细菌学特征(革兰氏染色、KMB培养基上的荧光色素和扩散性非荧光色素、YDC培养基上黄色菌落的产生、好气性、鞭毛及芽孢的染色镜检等)测定后,选出代表菌株622个,连同80个对照菌株用Biolog及脂肪酸分析法(FAME)进行测试。鉴定出Pseudomonas属11个种或型及其他14属的23种非致病细菌,并发现Pseudomonas属中55%的种及其他属中49%的种存在对水稻纹枯病或恶苗病的拮抗菌株,但不同种间的抑菌率存在较大差异。3类稻区均以Bacillus spp.、Acinetobacter spp.和P.putida等3个种群为主导并同时存在许多其他相似种,其中7个常见种的分离频率在不同稻区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4.
中国西南地区木霉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西南四省区(云、贵、川、藏)的土壤和其它样品中分离木霉301株,鉴定出9个木霉集合种(species aggregates)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 Rifai),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 Rifai),深绿木霉(T.atrovirideBissett),桔绿木霉(T.citrinoviride Bissett),绿色木霉(T.viride Pers.ex S.F.Gray),钩状木霉(T.hamatum(Bon)Bain),康氏木霉(T.koningii Oud.)以及黄绿木霉(T.aureoviride Rifai)。从各个样点收集的42种不同作物和其它植被土样中都分离到木霉;土样pH值为4—8.5,海拔300—5400m。以哈茨木霉和拟康氏木霉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8.5%和21.1%,似为西南地区木霉优势种群,而绿色木霉、钩状木霉和深绿木霉很少分离到。这样的种群结构可能与西南地区气候和采样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25.
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粒酶是由RNA模板和蛋白质催化亚基组成的核糖蛋白颗粒,它解决染色体的未端复制问题,归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又和逆转录酶有一定的差别。端粒酶的缺失能在细胞和机体水平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且端粒的过度表达和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其中端粒蛋白在此过程中可能起调控作用,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土壤中含EB病毒诱导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罗城县和北京市收集的土壤标本中发现有EB病毒诱导物。梧州市和苍梧县沿公路和江河两旁桐油树下的土壤标本,对EB病毒早期抗原诱导的阳性率为40~58%。在其他大戟科植物下的土壤标本中,也发现有EB病毒诱导物。对桐油树下土壤中EB病毒诱导物与鼻咽癌发生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7.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定向行为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法和干燥器测定法研究了烟粉虱对一品红、地瓜、菜心、番茄和包菜 5种植物的定向行为 ,结果表明 :(1) 5种植物对烟粉虱均有引诱作用 ;(2 )不同种植物对烟粉虱有不同的引诱作用 ,其引诱力的顺序为 :一品红 >菜心 >地瓜 >包菜 >蕃茄 ,方差分析表明 :烟粉虱对 5种植物的定向行为差异极显著 ,LSD法测定进一步表明 :一品红与其余 4种植物差异极显著 ;菜心与包菜和番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而与地瓜无显著差异 ;地瓜与包菜、番茄之间以及包菜与番茄之间均无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LISS-DF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近端螺钉不同固定方式对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寻找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固定方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ANSYS9.0软件中建立LISS-DF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AO/OTA33-A3型)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在近端螺钉不同单、双皮质固定方式下,通过模拟生理应力做轴向加载实验并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分析。结果1、3孔单2、4孔双皮质固定时,近端螺钉最大应力值在不同固定方式中最小为24.21975Mpa,位移值为0.131424um与其它固定方式相当且均较小,说明该固定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力学效果。结论近端螺钉靠近骨折端处双皮质固定,其余螺钉间隔单双皮质固定时,可以减少应力集中现象,得到更好的把持力,使固定更牢固,从而降低固定失败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29.
蜂胶中的主要成分咖啡酸苯乙酯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剂和癌预防试剂分子,引起了人们相当的兴趣。为了研究其构效关系,作者通过酰基化反应合成了6个咖啡酸苯乙酯衍生物,即: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芥子酸苯乙酯(sinapic acid phenethyl ester,SAPE)、阿魏酸苯乙酯(ferulic acid phenethyl ester,FAPE)、4-羟基肉桂酸苯乙酯(4-hydroxycinnamicacid phenethyl ester,4-HCAPE)、3,5-二羟基肉桂酸苯乙酯(3,5-dihydroxycinnamic acidphenethyl ester,3,5-DHCAPE)和3-羟基肉桂酸苯乙酯(3-hydroxycinnamic acid phenethyl este,3-HCAPE)。以水溶性偶氮引发剂2,2'-偶氮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诱导的红细胞溶血为模型,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根据实验测得的有效抑制溶血时间,其活性顺序为:CAPE≈4-HCAPE>SAPE>FAPE>3,5-DHCAPE>3-HCAPE。其活性显著...  相似文献   
30.
1,4-β-D-glucan cellobiohydrolase I (CBH I),p-nitrophenyl β-D-cellobioside,p-nitrophenol andcellobiose show distinct ultraviolet spectra,allowing the design of an assay to track the dynamic process ofp-nitrophenyl β-D-cellobioside hydrolysis by CBH I.Based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nitrophenolformation in the hydrolysate and its first derivative absorption Curve of AUC340_400_(nm)(area under the curve),a new sensitive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BH I activity was developed.The dynamic parameters ofcatalysis reaction,such as Vm and k_(cat),can all be derived from this result.The influence of β-glucosidase andendoglucanase in crude enzyme sample on the assay was discussed in detail.This approach is useful for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CB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