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895篇 |
免费 | 4476篇 |
国内免费 | 19395篇 |
专业分类
547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3篇 |
2023年 | 1188篇 |
2022年 | 1853篇 |
2021年 | 2011篇 |
2020年 | 1870篇 |
2019年 | 2071篇 |
2018年 | 1400篇 |
2017年 | 1360篇 |
2016年 | 1398篇 |
2015年 | 1978篇 |
2014年 | 2820篇 |
2013年 | 2412篇 |
2012年 | 3423篇 |
2011年 | 3333篇 |
2010年 | 2791篇 |
2009年 | 2905篇 |
2008年 | 3152篇 |
2007年 | 3018篇 |
2006年 | 2837篇 |
2005年 | 2315篇 |
2004年 | 1774篇 |
2003年 | 1477篇 |
2002年 | 1356篇 |
2001年 | 1314篇 |
2000年 | 1256篇 |
1999年 | 750篇 |
1998年 | 407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51篇 |
1994年 | 148篇 |
1993年 | 107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67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3篇 |
1958年 | 21篇 |
1957年 | 19篇 |
1955年 | 16篇 |
1954年 | 19篇 |
1951年 | 12篇 |
1950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从普通栽培型番茄品种‘桃太郎’、野生醋栗番茄和潘那利番茄的幼苗中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转化酶抑制子基因cDNA序列的部分片段。经测序表明:不同基因型番茄的转化酶抑制子基因同源性高达97.97%以上。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桃太郎’苗期根、茎、叶和花后功能叶、花期子房以及果实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NH在根中表达较弱,茎中有强烈表达,从幼叶到衰老叶表达逐渐减弱;同一时期INH在果肉中表达相对较强,维管束次之,胶质胎座相对较弱;花期子房中INH的表达逐渐增强,花后3d左右达到最大,花后5~8d表达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83.
通过在Magainin1-12(GIGKFLHSAKKF)的N端添加碱性氨基酸片段Hexapeptide(RRWQWR)以增强其对细胞膜的吸附能力来提高Magainin1-12的抗菌活性。利用Hexapeptide和Magainin1-12的基因序列,结合酵母偏爱密码子设计出新的融合基因Hex-Mag,通过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gene SOEing)利用PCR扩增出基因片段,再将融合基因进行酶切并纯化后导入穿梭质粒pPIC9中,构建受乙醇氧化酶1基因(AOX1)的启动子与转录终止区控制的酵母表达质粒,转化GS115毕赤酵母宿主菌,经表型筛选,阳性克隆用甲醇诱导表达。表达出的融合肽Hex-Mag分子量约2.3kDa,其耐热性强,在100℃条件下,其活性可维持3h以上。琼脂糖孔穴扩散法检测显示Hex-Mag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具有抑制活性,与Magainin1-12相比,其活性有明显增强,N端正电荷增加的预期效应得到初步体现。 相似文献
84.
转双价抗虫基因毛白杨无性系85号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化的毛白杨无性系85号最适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Ⅰ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导入毛白杨无性系85号基因组.在高浓度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和根,初步选择到200株转化植株,PCR检测显示,66株呈阳性反应.Southern杂交和ELISA检测进一步证明,Bt(CryⅠ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已整合到毛白杨无性系85号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对转化植株用舞毒蛾幼虫进行饲虫试验,结果显示昆虫幼虫的死亡率高达60.0%~77.8%,且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明显抑制.研究结果为杨树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5.
杜氏盐藻rbcS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转基因盐藻的表达效率,利用基因组步行方法和巢式PCR,从盐藻中克隆了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小亚基基因rbcS 的5'上游调控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转基因功能分析。采用Dra I、EcoR V、Pvu II和Stu I四种平端限制内切酶分别酶切盐藻基因组DNA,并与接头连接,构建基因组步行文库GWL 1、GWL 2、GWL 3和GWL 4;设计特异引物从这四种文库中扩增rbcS基因的5'上游调控序列。在GWL 1、GWL 4中分别扩增出约1.2 kb的片段。对该序列的分析表明,它的3'端与已知盐藻rbcS cDNA 的5'端序列完全一致,说明是该基因的5'端上游区,并且包含多个与转录调控有关的保守序列(如TATA-box、CAAT-box),富含GT的重复序列。此序列EcoR I下游的片段与除草剂抗性基因bar相融合,构建表达载体,电击法转化盐藻。通过对转化藻株的抗性筛选以及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该区域能驱动外源基因bar在转基因盐藻中的表达,推断是盐藻rbcS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区。 相似文献
86.
87.
本工作研究了大鼠延髓中缝核在心血管活动调整中的作用。通过埋植套管向大鼠延髓中缝核区注射神经元兴奋剂谷氨酸钠5-μg可明显降低血压,抑制交感神经传出活动,心率无显著改变。降血压效应可被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50μg,或腹腔注射赛庚啶15mg/kg所部分对抗;并可被皮下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mc/kg所削弱。结果提示:延髓中缝核-脊髓5-HT下行通路对脊髓的血管调节功能起抑制性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可能参与该机制。 相似文献
88.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spindle behavior and MPF activity changes during oocyte maturation between gynogenetic and amphimictic crucian carp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spindle behavior and MPF activity changes in the progression of oocyte matu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cyt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kinase assay between gynogenetic silver crucian carp and amphimictic colored crucian carp.MPF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using histone H1 as phosphorylation substrate.There were two similar oscillatory MPF kinase activity changes during oocyte maturation in two kinds of fishes with different reproductive modes,but there existed some sub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he subtle difference was that the first peak of MPF kinase activity was kept to a longerlasting time in the gynogenetic silver crucian carp than in the amphimictic colored crucian carp.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spindle behavior changes,such as tripolar spindle formation and spindle rearrangement in the gynogenetic crucian carp. 相似文献
89.
We report on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0 microsatellites in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from genomic DNA‐enriched libraries. Twenty‐one microsatellites were screened from the libraries, and 10 of the screened microsatellites were polymorphic. The 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s for each locus in 24 individuals ranged from three to 12, and the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was 0.60–0.90 and 0.50–1.00, respectively. These markers should prove a useful tool for the study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red pand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