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77篇
  免费   1404篇
  国内免费   1223篇
  2160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540篇
  2021年   927篇
  2020年   574篇
  2019年   808篇
  2018年   807篇
  2017年   565篇
  2016年   835篇
  2015年   1101篇
  2014年   1345篇
  2013年   1441篇
  2012年   1674篇
  2011年   1523篇
  2010年   968篇
  2009年   934篇
  2008年   1043篇
  2007年   974篇
  2006年   795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528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343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89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模式动态分析(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果表明,在东方红农场稻田中总共有11科29属43种蜘蛛,其中早稻田中有8科19属43种,晚稻田中有10科27属36种。在水稻的不同发育阶段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差异。在早稻发育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别是聚集的、随机的和聚集的;在晚稻发育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其空间分布模式依次是均匀的、聚集的和均匀的。同时,对其空间分布模式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2.
The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c(AFLP)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genome DNA polymorphism among 8 breeds of domestic ducks and 2 species of wild ducks.Nine of the 17 selected primers pairs gave reproducible polymorphic DNA amplification bands.The amplified bands ranged from 44 to 83 per primer pair.Of the 513 AFLP markers obtained.498 were polymorphic.The proportion of polymorphic loci was 97.1%.The genetic distance(D)an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GS)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olymorphic data.Between domestic ducks D ranged from 0.331 to 0.589,while between domestic ducks and the wild ducks,it ranged from 0.298 to 0.520(vs.Anas Platyrhynchos)and from 0.316 to 0.522(vs.A.Poecilorhyncha),respectively.The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data,which indicated that both mallard and spot-billed ducks made contributions to domestic duck evolution.A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D value.  相似文献   
143.
为探讨朊病毒病的神经病理特征,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感染羊瘙痒因子263K株或139A株的仓鼠脑组织中总tau蛋白和Ser396和Ser404位点发生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应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了tau mRNAs转录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总tau蛋白含量升高而Ser396和Ser404位点发生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降低,该现象与羊瘙痒因子毒株类型和临床潜伏期无关;感染羊瘙痒因子的仓鼠脑组织中Tau2和Tau4这两个异构体的转录水平升高。这些结果表明tau蛋白在Ser396和Ser404位点的去磷酸化可能与朊病毒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4.
简兴  王松  王玉良  张远兵 《生态学杂志》2016,27(5):1408-1416
以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湿地为研究区,选择由湿地退化形成的林地、公园绿地、耕地、水产养殖地、防护林带5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含量与分配比例,以及土壤碳氮比(C/N)和颗粒组分碳氮比(POC/TOC),研究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和干扰形式下土壤碳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林地、水产养殖地、耕地土壤中TOC呈现出表聚性,公园绿地和防护林带各土层间TOC含量无显著差异;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OC、TN、PON呈现出表聚性;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强的公园绿地和防护林带POC分配比例较高,耕地和水产养殖地受到的人为干扰也较强烈,但其POC分配比例与受人为干扰较弱的林地相当,说明除干扰强度外,干扰的形式也可能是影响POC分配比例的重要因素;林地C/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公园绿地、耕地和防护林带C/N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显著,除林地和耕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深度对POC/TOC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5.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陶振铖  孙军  孙松 《生态学报》2007,27(10):4342-4348
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03~2343(平均633)ind/m3,肠道色素为0.15~2.71(平均1.31)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1(A4)~0.019(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13~58.48(平均28.3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902~62369(平均18679)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5%~6.39%(平均3.04%)。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418~6250(平均1691)ind/m3,肠道色素为0.18~3.44(平均1.19)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2(A4)~0.016(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67~70.04(平均24.34)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540~158561(平均44227)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44%~15.70%(平均6.5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1.02%~20.10%(平均9.63%)。夏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11~1298(平均621)ind/m3,肠道色素分别为0.22~1.58(平均1.03)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7min-1,个体摄食率为5.52~39.92(平均25.95)ng/(ind.d),群落摄食率为4411~26667(平均12878)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3%~6.52%(平均2.52%)。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756~8804(平均2990)ind/m3,肠道色素含量为0.09~2.92(平均0.87)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20min-1,个体摄食率为2.73~87.77(平均26.2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9309~139817(平均47191)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0.86%~37.79%(平均10.9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09%~39.95%(平均13.51%)。数据表明,2月份和8月份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桡足类摄食不是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6.
为了获得长效FSH制剂, 利用重叠PCR技术将山羊FSH的a, b亚单位, 通过hCGb亚单位羧基末端延长肽(CTP)基因序列的连接, 构建成单链长效类似物基因FSHb-CTP-a。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PIC9K, 重组载体线性化处理后电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中, 经判型和G418筛选后获得高拷贝菌株His+Mut+。经甲醇诱导表达后, 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 重组FSHb-CTP-a的转化子可以正确有效地表达目的蛋白, 分子量约为29 kD。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表达上清, 高拷贝转化子的平均表达量为91.849 mIU/mL, 显著高于低拷贝转化子的平均37.419 mIU/mL的表达量, 为FSH的结构研究和长效FSH制剂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7.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宁和江苏两省是我国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明确两省杂草稻识别特征和类型, 我们在两省14个市29个样点采集样品, 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一并在南京种植, 观测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23个植物性状。结果表明, 两省杂草稻在营养生长期的1月株高、1月和2月分蘖数, 在生殖生长期的果皮色、谷粒长/宽比、百粒重、落粒性、秆硬度、剑叶宽、剑叶长、有效穗数、50%黄熟、50%黄熟–50%抽穗和全黄熟等性状与相应的当地栽培稻存在差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组成的二维散点图(累计贡献率达43.24%)也显示出两省杂草稻间以及与栽培稻间的差异性。采用欧氏距离对两省杂草稻进行系统聚类可以将杂草稻分为籼型和粳型。其中辽宁省杂草稻全部聚在粳型类群中, 它们又可细分为两类; 江苏省杂草稻既有粳型, 又有籼型, 其中粳型与辽宁省杂草稻聚在粳型类群中, 籼型又可分为3类。这6个类群分别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1类为强落粒、粒轻、秆矮、早熟、偏粳等; 第2类为无芒、穗多、强休眠、剑叶窄、偏粳等; 第3类为长芒、弱分蘖、穗少、弱落粒、偏粳等; 第4类为硬秆、剑叶宽、迟熟、强休眠、偏籼等; 第5类为红果皮、粒长、软秆、粒重、偏籼等; 第6类为无芒、株高、穗长、剑叶长、偏籼等。上述杂草稻的形态学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将为两省开展杂草稻危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8.
一个新型耐热普鲁兰酶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普鲁兰酶的研究对于普鲁兰酶制剂的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我国云南腾冲地区轮马热泉的淤泥中分离获得了一株耐热普鲁兰酶产生菌LM 18-11,经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该菌为厌氧芽胞杆菌Anoxybacillus属种,并从中克隆获得了耐热普鲁兰酶的编码基因,该酶在55℃-60℃、pH 5.6-6.4的范围内具有最大的反应活性。此外,该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60℃下处理48 h,仍可保持50%以上的活力;动力学分析该酶的Vmax和Km分别为750 U/mg和1.47 mg/mL,是目前文献报道中比活力最高的耐热普鲁兰酶。同时还对该酶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该酶具有?-淀粉酶家族中典型的结构,在N端具有一个特殊的底物结合域,该结构域的缺失导致比活力和底物结合力都有相应降低,Vmax和Km分别为324 U/mg和1.95 mg/mL。同时,将该普鲁兰酶编码基因导入枯草芽胞杆菌中,在P43启动子的控制下,普鲁兰酶基因获得了高效表达,胞外酶活可达42 U/mL,相比初始菌种,表达活力提高40倍以上。研究表明该普鲁兰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9.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 is a major viral agent that causes deadly grasserie disease in silkworms, while BmNPV DNA polymerase (BmNPV-pol), encoded by ORF53 gen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viral DNA replication. Efficacy studies of BmNPV-POL are limited because of poor heterologous protein expression in E. coli. Here, we redesigned the BmNPV-pol to preferentially match codon frequencies of E. coli without altering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Following de novo synthesis, codon-optimized BmNPV-pol (co-BmNPV-pol) gene was cloned into pET32a and pGEX-4T-2 vector. The expression of co-BmNPV-POL in E. coli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BmNPV-POL was fused with GST protein rather than a His-tag. The co-BmNPV-POL fusion proteins were isolated using GST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Mono Q ir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Protein purity and identity were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 and MALDI-TOF analyses.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urified proteins was measured on a poly(dA)/oligo(dT) primer/template. The specific polymerasing activity of the recombinant BmNPV-POL was 6,329 units/mg at optimal conditions. Thus, a large amount of purified protein as a soluble form with high activity would provide many benefits for the function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mNPV-POL.  相似文献   
150.
随着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已成为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寻找可靠的差异表达蛋白对于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准确、灵敏地筛选出差异蛋白已成为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方法众多,但这些方法策略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基于质谱技术筛选差异蛋白的统计学策略可以分为3类:基于经典统计学派的策略、基于贝叶斯学派的统计检验策略和其他策略,这3类方法有各自的应用范围、特点及不足.此外,筛选过程还将产生部分假阳性结果,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的质量进行控制,以提高统计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