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8篇 |
免费 | 372篇 |
国内免费 | 1566篇 |
专业分类
43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46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73篇 |
2019年 | 195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44篇 |
2011年 | 256篇 |
2010年 | 211篇 |
2009年 | 215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234篇 |
2006年 | 201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18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117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3年 | 2篇 |
1952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下唇须感器的形态结构及感器神经元的投射。【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唇须结构和感器类型,利用神经回填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唇须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结果】小菜蛾成虫下唇须共3节,其上存在Böhm氏鬃毛、钟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微毛形感器5种不同类型的感器和一个陷窝器结构。Böhm氏鬃毛短小尖细,钟形感器形如顶部凹陷的圆帽,两种感器均分布于下唇须第1节,且大小上均无雌雄二型差异;鳞形感器形同柳叶,锥形感器粗而直,均散生于下唇须的第2和3节,两种感器在大小上均存在雌雄二型差异,其中雌性的鳞形感器显著大于雄性的,根据其雌雄二型差异现象推测雌蛾的鳞形感器可能与感受寄主植物挥发物有关;下唇须第3节中上部具有一个圆形陷窝器结构,雄虫的陷窝器内径为5.68±0.33μm,雌虫的为6.03±0.23μm,雌雄间无显著性差异;凹坑内长有表面光滑的微毛形感器。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神经元主要投射于脑部咽下神经节、每个触角叶的下唇须陷窝器神经纤维球和腹神经索3条通路。【结论】阐明了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形态,为深入了解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的生理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以来黄土高原主要的四类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生物措施模式主要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组成,工程措施模式包括修建梯田和淤地坝,以及近期涌现的治沟造地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坡面、沟道系统整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点,区域综合整理模式则强调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整和优化建议,以期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和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人工繁育是当前我国保护野生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林麝种群复壮的过程中,消化道寄生虫病始终威胁着林麝的健康。为探究林麝消化道寄生虫群落对不同扰动策略的响应,本研究分别使用复合药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和单一成分药阿维菌素粉去除林麝体内线虫和绦虫,监测林麝其他寄生虫和群落动态变化。选取60只雄性林麝,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20只)、阿维菌素用药组(20只)和未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20只),并连续采集8周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的新鲜粪便。基于改良的Wisconsin粪便虫卵漂浮计数法检测粪便中的虫卵和卵囊,对实验结果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检验、Mann Whitney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的寄生虫感染均为混合感染,球虫为优势物种,其负载量显著高于线虫和绦虫(P < 0.05),阿维菌素用药组林麝仅感染球虫。药物扰动后,两组用药组的林麝球虫的流行率、平均感染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但线虫流行率均低于对照组(27.15%,42.15%)。此外,用药后,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先于阿维菌素用药组再次感染线虫和绦虫。通过比较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寄生虫的群落动态变化,表明林麝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现象较为普遍,多重感染中球虫和蠕虫存在竞争关系,复合药物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对林麝寄生虫群落的扰动程度更大,林麝寄生虫群落恢复能力与扰动程度成正比。建议林麝人工繁育基地加强科学性和计划性驱虫,并持续性开展林麝寄生虫感染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4.
不同原因桡神经损伤手术前后护理研究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桡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手术前后护理与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39例患者,均在伤后1小时-6个月后分别行神经吻合术和神经松解术,术前、术后予以特殊护理与康复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6年,在39例中,优24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结论:桡神经损伤后应尽早行显微外科手术及术前、术后予以特殊护理与康复治疗,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5.
根据公布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119.1设计特异引物, 分别对两套姊妹T1RS·1BL易位系川农12(CN12)、川农17(CN17)、川农18(CN18)和96Ⅰ176-1、96Ⅰ176-3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CN12、CN17、CN18的基因组中都能扩增出目的片段, 在96Ⅰ176-1的基因组中, 除目的片段外, 还扩增出了一条非目的片段, 但在96Ⅰ176-3的基因组中没有扩增出产物。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 pSc119.1序列并未从96Ⅰ176-3的基因组中消失。将CN12、CN17、CN18的目的片段回收克隆后, 对每个片段各随机挑取10个克隆进行测序, pSc119.1序列在3个品种中都发生了变异, 且在CN18中的变异程度最大。所测的序列多数与原序列达94%和95%的相似性, 在这些序列中, 碱基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即多数为转换, 少数为颠换, 且变异碱基和变异位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远缘杂交后代的进化可能是一个持续过程, 姊妹系内的株系之间某些性状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很可能与重复序列的变异有关, 这为后生遗传效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96.
以乡土树种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和速生品种欧美杨107杨(Populus × euramericana cv."74/76")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NO供体硝普纳(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对2种杨树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SNP处理后,2种杨树叶片水势对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下降,气孔导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叶片含水量升高,保水能力增强.同时,SNP处理能提高杨树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杨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使杨树在干旱条件下的抗脱水能力提高,减轻了干旱胁迫对细胞膜的伤害.从品种间作用效果看,SNP对107杨的抗旱性提高的幅度高于小青杨,表明SNP更有利于提高速生杨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7.
HPLC法测定银州柴胡中五种皂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银州柴胡中柴胡皂苷a、c、d、e和f五种皂苷含量的方法。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柱子为HibarRT RP-18(4.6 mm×250 mm,5μm),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柴胡皂苷a、c、d、e和f的线性范围及相关系数分别为:21.78~43.56μg(r=0.9993),3.94~9.85μg(r=0.9994),20.68~51.70μg(r=0.9998),1.67~5.57μg(r=0.9997),1.91~6.70μg(r=0.9992);柴胡皂苷a、d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5%和98.5%。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为柴胡药材多指标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银州柴胡药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