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30篇 |
免费 | 470篇 |
国内免费 | 2097篇 |
专业分类
54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195篇 |
2021年 | 190篇 |
2020年 | 219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158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60篇 |
2015年 | 245篇 |
2014年 | 249篇 |
2013年 | 225篇 |
2012年 | 319篇 |
2011年 | 358篇 |
2010年 | 280篇 |
2009年 | 301篇 |
2008年 | 296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45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1985年、1996年和2006年福建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J.Houz.〕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为基础数据估算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1996年和2006年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闽西和闽北区域较高、闽东和闽南区域较低的规律;并随时间的推移毛竹林碳贮量逐渐增加。1985年、1996年和2006年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分别为0.36、0.38和0.41,Z值分别为4.98、5.32和5.57,说明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呈现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且随时间推移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闽西和闽北区域毛竹林碳贮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高-高"正相关集聚特点,而闽东和闽南区域则呈现显著的"低-低"正相关集聚特点,其他少数区域则呈现"高-低"或"低-高"负相关集聚特点。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分布格局与各地区毛竹林的发展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62.
普通烟草K^+通道基因NKT4的克隆、序列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对拟南芥、胡萝卜、番茄和马铃薯的K+通道氨基酸序列得到了保守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利用RT-PCR获得3条490bp的普通烟草K+通道基因中间片段.以其中一条中间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ACE方法得到5′末端和3′末端cDNA序列.通过拼接并结合全长克隆及测序验证,获得一个未报道的普通烟草K+通道基因,并将其命名为NKT4(GenBank登录号为FJ233071).NKT4的cDNA全长为2937bp,其中5′非编码区45bp、编码区2679bp、3′非编码区213bp;编码区编码892个AA.构建了一个烟草、拟南芥及相关植物K+通道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基因表达分析表明,NKT4主要在烟草主根和侧根中表达,在烟草叶中也有少量表达. 相似文献
63.
报道采自中国云南草螽属1新种,即云南草螽Conocephalus(Anisoptera)yunnanensis sp.nov.,新种与悦鸣草螽Conocephalus(Anisoptera)melaenus(Haan,1842)近似,但翅明显较短,产卵瓣远长于体长,后足股节中部具1黑色环纹.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64.
棕点湍蛙皮肤分泌液中促胰岛素释放肽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离纯化棕点湍蛙(Amolops loloensis)皮肤分泌液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得到有促胰岛素释放活性的分离峰,并鉴定其结构.采用葡聚糖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RP-HPLC)等手段对棕点湍蛙皮肤分泌液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胰岛素释放实验进行活性检测,Edman降解法测定活性峰的氨基酸序列,反转录法构建cDNA文库并克隆其基因.得到一个具有显著的促胰岛素释放活性的十六肽,测得其氨基酸序列为:FMPIvGKsMSGLSGKL-NH2,命名为amolopin-1.由cDNA(开放阅读框为192bp)推导的氨基酸一级结构显示,其前体由64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包括高度保守的信号肽(22aa),酸性肽以及成熟肽.经过数据库序列比对,从棕点湍蛙皮肤中得到一个新的促胰岛素释放肽,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和药代动力学,极有可能得到一个新的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前列腺组织中BMP-7的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BMP-7的表达显著高于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且BMP-7的表达随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Gleason分级增高而增加.结论:BMP-7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前列腺癌组织中BMP-7的表达增高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7.
基因水平转移可导致细菌不同种属间个体DNA的交换,从而使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是细菌进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因组岛是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载体,可移动的基因组岛能够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切除,进而通过转化、接合或转导等方式转移到新的宿主中。基因组岛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生素抗性、致病性、异源物质降解、重金属抗性等。基因组岛的转移造成可变基因在不同种属细菌间的广泛传播,例如毒力和耐药基因的传播导致了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威胁人类健康。基因组岛由整合酶介导转移,同时在转移的过程受到多种不同转录因子的调控。本文对细菌中基因组岛的结构特点、转移和调控机制以及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最终阐明基因组岛的转移及其调控机制是遏制基因组岛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8.
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啮齿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采用网格法对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啮齿动物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啮齿动物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华北平原物种丰富度最低,其次为晋、翼山地和汾、渭谷地,而南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丰富度较高;物种丰富度纬向变化不明显,而经向变化显著,由东向西,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丰富度在海拔上的变化并不存在相关的地理模式;丰富度与山地面积呈正相关,与平原面积呈负相关,而与丘陵面积相关不显著,丰富度与各地地貌类型面积的总和呈明显的正相关;丰富度与温度相关不明显,而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在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生境结构类型愈复杂的地区,啮齿动物物种丰富度愈高。 相似文献
69.
本实验用幼年大鼠经PMSG/hCG诱发排卵,研究了印巢PGE_2、PGF_(2α) 、6-酮-PGF_(1α) 及TXB_2在排卵过程中的变化。实验表明卵巢PGE_2、PGF_(2α) 及6-酮-PGF_(1α) 在排卵前达到峰值,在排卵后,均趋下降。TXB_2未出现明显变化。受试动物经消炎痛处理后,不仅使排卵受到严重抑制,而对上述三种PGs在排卵前的上升也表现了显著的抑制。提示在卵泡破裂过程中PGs的重要调节作用,PGE_2、PGF_(2α)均可能参与排卵,其中尤以PGE_2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0.
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加强农田土壤保持耕作管理,科学认识和调控农田耕作系统能流碳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对于减缓农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方半湿润偏旱区山西寿阳旱作春玉米土壤保持耕作试验研究为基础,利用田间定位观测数据、辅助能投入参数,土壤呼吸田间原位测定,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碳平衡分析及碳循环过程模拟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不同耕作(CT传统、RT少耕和NT免耕)系统能量/碳平衡及能-碳关联影响。与CT比较,采用RT和NT措施下工业能耗CO2-C损失降低约4%—12%(相当11—35 kg CO2-C?hm-2?a-1)。在RT和NT系统下耗能系数可降低约6%—10%,能量生产效率可提高约7%—12%。2006—2007年由田间原位测定土壤呼吸CO2-C释放通量估算,在玉米休闲期(尤其是秋耕处理后),NT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一般为最低(NT NT(2005380)>CT(1987375)。不同耕作下的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趋势基本吻合,如2006-2007年玉米产量(kg?hm-2?a-1)平均为,RT(5614268)>NT(5533564)>CT(5487278)。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呈密切相关(R2=0.88)。本研究结果得出,RT和NT对农田耕作系统的影响呈碳汇效应,且一般为NT >RT;而CT处理表现为碳源。RT和NT通过增加土壤碳投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