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3篇
  免费   1516篇
  国内免费   3655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540篇
  2021年   869篇
  2020年   726篇
  2019年   783篇
  2018年   709篇
  2017年   546篇
  2016年   689篇
  2015年   1090篇
  2014年   1140篇
  2013年   1198篇
  2012年   1486篇
  2011年   1393篇
  2010年   856篇
  2009年   884篇
  2008年   898篇
  2007年   829篇
  2006年   764篇
  2005年   623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384篇
  2002年   375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4年   6篇
  1971年   6篇
  1970年   7篇
  196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To study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microtubule turnover in interphase cells, we have used the 266-nm wavelength of a short-pulsed Nd/YAG laser to transect microtubules in situ in PtK2 cells at predefined regions. The regrowth and shrinkage of the transected microtubules have been examined by staining the treated cells with antitubulin mAb at various time points after laser irradi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icrotubules grow back into the transected zones individually; neither simultaneous growth nor shrinkage of all microtubules has been observed. The half-time of replacement of laser-dissociated microtubules is observed to be approximately 10 min. On the other hand, exposure of the core of the microtubule, which is expected to consist almost completely of GDP-tubulin, by transecting the internal regions of the microtubule does not render the remaining polymer catastrophically disassembled, and most transected microtubules with free minus ends do not quickly disappear.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st microtubules in cultured interphase cells exhibit some properties of dynamic instability (individual regrowth or shrinkage); however,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hydrolysis of GTP-tubulin need to be involved in modulating the dynamic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se cytoplasmic microtubules.  相似文献   
33.
马铃薯未传粉子房离体培养诱导双单倍体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水平的生长素,培养未传粉马铃薯子房,经三年试验,从两个品种中获得了双单倍体的绿色小植株,(2n=2x=24);从分化绿苗力很强的球状愈伤组织中,又不断地分化出许多绿色小植株。绝大多数品种,都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一般诱导率为70%左右。品种的基因型和培养基中的生长素种类与水平在愈伤组织分化绿苗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扦插和试管微型薯培养,可以大量繁殖试管苗,这为马铃薯单倍体育种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4.
数种昆虫5S rRNA结构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已知结构的昆虫5S rRNA的核苷酸顺序,发现同科、同目的昆虫比不同科、不同目的昆虫有较少的核苷酸差别.根据Kimura和Ohta(1972)提出的经验公式,绘制了数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图.结果表明,从分子进化得到的结论和经典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根据DeWachter等(1982)提出的二级结构模型,归纳分析这些昆虫5S rRNA,发现保守位点与半保守位点(同一位点仅出现二种核苷酸残基)之和几乎占整个5S rRNA分子的100%.  相似文献   
35.
蚱蝉的发声器结构:中纵隔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雄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的体内,作者发现了白色略透明,并富有弹性的蝉体内最大的薄膜.厚约3.5μm,面积50.7mm2左右.该膜被称为中纵隔膜.中纵隔膜位于大气管气囊的矢状面,把大气囊分为相等的左右二气室,每个气室的容积约为700mm3.以中纵隔膜为界,雄蚱蝉有左右两个发声器,这两个发声器的结构相同,对称并相对独立.文中讨论了中纵隔膜在蝉鸣的发声和共振中的作用.蚱蝉自鸣声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由左右两个发声器协调工作发出的.在腹部共振中,中纵隔膜的振动为其中之一,比腹节的振动开始得早.  相似文献   
36.
利用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病毒病的治疗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重大课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国内外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陈伯权等用乙脑病毒皮下或腹腔感染3周龄小白鼠24、48小时及5天后,分别用乙脑病毒51-8McAb进行治疗,平均治愈率分别为78%、73%及22%。  相似文献   
37.
中水技术开发既可缓解水资源的紧缺,又能改善城市环境。本文报道用石英粉吸附/洗脱和浓缩棒脱水的二步浓集水病毒技术(回收率为25.4~37.3%),研究中水技术不同处理工艺去除病毒的效果。结果,二级处理可去除掺入病毒的98.9%,结合三级处理的混凝沉淀和过滤,可去除99.976%,再加活性炭吸附或加氯消毒,所得中水分别去除掺入病毒的99.986%和99.991%。经首都机场中水道试验厂水样检测表明,中水中未检测到病毒(<0.23PFU/L)。  相似文献   
38.
人子宫内膜中存在组织型(tPA)及尿激酶型(uPA)两类纤蛋白溶酶元激活因子,其含量在增殖期高于分泌期。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证实uPA及tPA两类抗原存在于子宫内膜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应用SDS-PAGE分高蛋白质,继而应用纤蛋白-琼脂糖铺盖技术测得离体培养下间质细胞仅释放tPA,腺体细胞仅释放uPA,但两种细胞均分泌PA的抑制因子(PAI)。培液中加入孕酮,明显抑制PA和刺激PAI生成。雌二醇作用与孕酮相反。某些肽类激素hCG、PRL、GnRH及cAMP作用基本与雌二醇相同。但福司克林(FK)则刺激间质、腺体两种细胞产生tPA及少量uPA,抑制PAI生成。本工作表明人子宫内膜中存在PA及PAI作用相反的酶,受激素调控,其生理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9.
40.
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体外扩增马铃薯 Y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及其克隆和序列分析的结果。病毒 RNA 从马铃薯 Y 病毒感染的烟草叶片中提取,用合成的PCR 3引物及 AMV 逆转录酶合成了单链的 cDNA。利用 PCR 技术,经30个循玎的扩增。得到了一特异的0.8kb 片段。克隆后对此片段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物理图谱分析,并测定了其全序列。实验结果证明,我们克隆到的是完整的马铃薯 Y 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与国外报道的马铃薯 Y 病毒 N 株相比,其核苷酸序列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分别为97.8%和97%。将该基因导入马铃薯以期获得抗 Y 病毒马铃薯的工作正在进行。本文还对 PCR 技术用于扩增植物 RNA 病毒的方法以及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病毒作物新品种的可行性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