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8篇
  免费   1705篇
  国内免费   4134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83篇
  2022年   730篇
  2021年   958篇
  2020年   809篇
  2019年   973篇
  2018年   788篇
  2017年   545篇
  2016年   747篇
  2015年   1119篇
  2014年   1304篇
  2013年   1253篇
  2012年   1577篇
  2011年   1453篇
  2010年   1021篇
  2009年   959篇
  2008年   1038篇
  2007年   884篇
  2006年   791篇
  2005年   675篇
  2004年   632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20世纪70年代植被类型图作为参照生态系统,采用径流量和径流系数作为径流调节功能的表征指标,建立了基于历史参照系的三江源区径流调节功能评估模型,以参照系径流系数与实际径流系数的比值作为径流系数质量指数,分析了2000-2017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参照值、现状值及变化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三江源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5.15亿m3,地表径流量为96.64亿m3,参照系条件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68.37亿m3,地表径流量为68.60亿m3。相比参照系,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的径流蓄纳能力降低,总径流量和地表径流量均明显增加。空间上,基于参照系和实际生态系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地表径流量则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时间变化看,实际径流和参照系径流的差别率在4%-9%之间,实际地表径流和参照系地表径流的差别率在22%-58%之间。径流系数质量指数得分显示,2000-2017年,三江源区径流系数质量指数平均得分为98.63,地表径流系数质量指数平均得分为96.98,两者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地表径流系数质量指数变化更为明显。2000-2017年,各县(镇)径流系数和地表径流系数质量指数得分具有较大差别,但各县(镇)得分变化均不明显,变化率分别在-1.95%-0.71%和-0.35%-1.90%之间。通过建立基于历史生态系统的评估参照系,定量评估了三江源区参照系和实际条件下的径流变化过程,实现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的可比较,可对量化生态系统恢复进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2.
李潇  吴克宁  刘亚男  冯喆  谢家麟 《生态学报》2019,39(23):8806-8816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成果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结合,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河南省南太行地区鹤山区为例,探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成果在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近年来鹤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中,2014-2017年鹤山区各土地类型二级服务ESV减少了303.95万元。研究期内,水资源供给、气体调节功能、气候调节、净化环境、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等8项生态服务价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鹤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净化环境、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功能,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应集中在河道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土地整治、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鹤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能够提升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其中,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预计能达到36407.95万元,比2017年增加7741.96万元,增长率为27%且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提升。研究结果对鹤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3.
脆弱拟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脆弱拟杆菌是定殖于哺乳动物肠道中的共生菌,同时也是临床感染病例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本文从致病及益生特性两大方面综述脆弱拟杆菌的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脆弱拟杆菌作为潜在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免疫性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筛选及应用益生脆弱拟杆菌菌株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绿色木霉分泌液能否分解小球藻细胞壁。【方法】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固定绿色木霉,游离绿色木霉和固定化绿色木霉分别培养一段时间,离心培养液,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上清液中纤维素酶活性。在上清液中加入浓缩的小球藻悬浮液,用显微镜计数细胞壁破碎的小球藻。【结果】绿色木霉能同时分泌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及β-1,4葡萄糖苷酶3种纤维素酶,其中外切葡聚糖酶活性最高。固定化绿色木霉反复使用5次后,分泌的纤维素酶活性能保持到初次的67.4%。市售纤维素酶、游离绿色木霉、固定化绿色木霉初次及第5次分解小球藻细胞壁的效率分别为47.3%、86.5%、81.5%、52.1%。【结论】市售纤维素酶、游离绿色木霉、固定化绿色木霉都能分解小球藻细胞壁,其中固定化绿色木霉因可重复使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5.
王凯平  冯悦  邱陈澜  王欣言  马嘉  张云路 《生态学报》2022,42(19):7871-7883
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空间单元,在促进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优质配置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剧烈的社会经济活动必然会对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造成破坏,因此开展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研究,进而探索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缺少对城市群尺度和长时间跨度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演变与驱动因素探究。为此,选取京津及环京津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总结区域生态问题,构建起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并对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计算,分析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筛选出潜在的驱动因子,并导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进行地理加权回归计算。最后,通过对结果分析,探讨自然和社会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的发展特征。2)在空间上,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内总体上呈现燕山山脉及太行山山脉北部区域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高值区域,坝上区域为低值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同时,生态系统服务演变在空间上呈现以燕山和太行山为界,燕山和太行山区域呈现先减弱后提升的趋势,西北区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东南区域从2015年起逐渐降低的空间演化特征。3)在驱动因素方面,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作用从强到弱排列依次是:降雨量 > 土壤含沙 > 人口密度 > 温度 > 基础设施密度。4)其中,人口密度、土壤含沙量、基础设施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驱动特征,降雨量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驱动特征,温度则呈南部负相关,北部正相关,由东南向西北影响增强的趋势。本研究通过评估环京津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分析演变特征,并探索区域自然、社会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作用,为环京津城市群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6.
127.
[目的]制备家蚕Bombyx mori抗真菌因子BmSPI39的多克隆抗体,分析BmSPI39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入侵的表达响应.[方法]利用原核表达和固定化镍离子亲和层析技术获得高纯度的BmSPI39重组蛋白,利用胶内活性染色检测重组蛋白BmSPI39对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  相似文献   
128.
Mitophag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and tumorigenesis. Noncoding RNA piR-823 contributes to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In this study, we aim to evaluate piR-823-mediated mitophagy and its mechanistic associa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RC). Digital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functions of piR-823. A piR-823 antagomir (Ant-823) was used to inhibit piR-823 expression, and piR-823 mimics (mimics-823) were used to increase piR-823 expression. Mitophagy was measured in vivo and in vitro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JC-1 staining, ATP production, real-time PCR,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were used to measure changes in mitochondrial quality and number. siRNA transfection was used to inhibit mitophagy, and CCCP was used to induce mitophagy. RNA pull-down assays and RNA-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Here, we found that CRC cells transfected with Ant-823 presented an altered expression of autophagic and mitophagy genes by Digital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Ant-823 could promote Parkin activation and mitophagy in vitro and in vivo, followed by mitochondrial loss and dysfunction of some mitochondria, whereas mimics-823 exerted the opposite effects in CRC cells. The inhibition of mitophagy by siParkin alleviated Ant-823-induced mitochondrial loss and dysfunction, as well as apoptosis to a certain extent. Furthermore, piR-823 was found to interact with PINK1 and promote its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e-dependent degradation, thus alleviating mitophagy. Finally, these findings were verifed in samples obtained by patients affected by colorectal cancer. In conclusion, we identify a novel mechanism by which piR-823 regulates mitophagy during CRC tumorigenesis by increasing PINK1 degradation. Subject terms: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相似文献   
129.
生态补偿权衡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徐建英  刘新新  冯琳  桓玉婷 《生态学报》2015,35(20):6901-6907
生态补偿是以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方法,其典型特征是通过经济激励而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和减贫的双赢,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实施。权衡关系是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之一。生态补偿存在4种权衡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监测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减贫之间的权衡。分析了权衡关系的产生源于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过程的不确定性、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性以及生态补偿实施背景的异质性,并提出应该在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和评估系统3个方面加强权衡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0.
选择了北京市环境PM_(2.5)浓度不同的两个采样点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杨树叶片表面滞留的PM_(2.5)颗粒进行了观察、统计和成分分析,并研究了叶片气孔对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夏秋两季西直门叶片样品上下表面的PM_(2.5)数量均多于森林公园样品这说明环境PM_(2.5)浓度是影响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数量的主要原因;其中叶片上表面是滞留PM_(2.5)颗粒的主要区域。森林公园样品中PM_(2.5)颗粒性质比较单一,硅铝酸盐颗粒和石英颗粒占很大比例,二者的主要来源均为天然源,如土壤扬尘、矿物颗粒等;而西直门采样点叶片样品滞留的PM_(2.5)颗粒的元素组成更为复杂,其中50%以上的硅铝酸盐颗粒检测出了明显的铜、钾、氯、钠等元素的谱峰其来源主要是工业排放;西直门样品PM_(2.5)的含硫量高于森林公园样品,且夏季明显高于秋季。研究还发现有少数PM_(2.5)颗粒进入了毛白杨叶片的气孔而且不同污染程度下气孔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与森林公园毛白杨叶片的气孔相比,西直门处的毛白杨叶片气孔的长度、宽度、面积和气孔密度均较小,说明较高的PM_(2.5)污染程度对毛白杨叶片的形态发育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揭示植物叶片阻滞、吸收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机制、合理选择和优化城市绿化树种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