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0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1779篇
  477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非洲爪蟾两种孵化酶分子对卵黄膜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离纯化非洲爪蟾孵化酶时,得到了60kD和40kD两种分子,用孵化酶的特异性抗GST-UVS.2抗体进行Western杂交的结果证明二者均为孵化酶分子.60kD分子很不稳定,在纯化过程中极易降解,40kD分子可能是由60kD分子经过降解或自身降解丢失了两个CUB重复区而形成的,而CUB重复区很可能在对受精膜分子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进一步验证其蛋白酶活性和生物活性时, 发现二者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蛋白酶活性, 而且均具有很强的卵黄膜溶解活性.这种卵黄膜溶解活性的结果暗示了它们对早期胚胎孵化进行调节的一个可能机制,即二者在降解受精膜和凝胶层的不同阶段相互配合、又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由此可见,60kD分子降解或自身降解为40kD分子很可能是一种自然行为,而并非由于实验操作所致.  相似文献   
32.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33.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监测,首次报道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次雄性取代行为。一个研究群体(G3)中的1 只亚成年雄性长臂猿在10 岁左右取代了相邻群体(G2)中的成年雄性。整个取代过程持续了15 d时间。雄性取代发生前,G2 中雌雄的配对关系已经不稳固,这为雄性取代提供了机会。而G2 与G3 群的一次长时间冲突可能消耗了G2 中成年雄性大量体能,这为G3 中的亚成年雄性打败并取代G2 中的成年雄性创造了机会。本研究在取代发生后,对新形成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了连续4 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与处于稳定时期的G2 群相比,新形成群体的鸣叫频次更高,但每次二重唱中雌性的平均激动鸣叫次数降低。这证明了Geissmann (1986)提出的假说,新配对的群体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多练习二重唱,这样导致新配对群体的鸣叫频率明显升高。虽然经历了4 个月的合唱练习,新形成群体的激动鸣叫次数仍然偏低,并且两只雌性同时激动鸣叫的频次也比较低。这说明新形成的配对之间配合依然不默契,或者说明配对之间的关系还不稳定。  相似文献   
34.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引进的8个冷季型牧草品种进行产草量和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次刈割的总鲜重和总干重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且以蓝天堂黑麦草(7号)最高.品种间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第1次刈割以奇可利(3号)最高,蓝天堂黑麦草(7号)居第2位;第2次仍以奇可利(3号)最高,特高黑麦草(1号)和蓝天堂黑麦草(7号)居其次;第3次以紫花苜蓿(8号)最高,其次是多年生黑麦草(4号);第4次以奇可利(3号)最高,多年生黑麦草(4号)居第2位;粗纤维、粗脂肪和粗灰分在品种间的差别较小.综合产草量和品质两方面考虑,蓝天堂黑麦草(7号)可作为本地首选推广的冷季型牧草品种,奇可利(3号)和多年生黑麦草(4号)可作为备选推广的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35.
以宁夏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的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它们枝条生长速率,花粉不同发育时期花蕾和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比较不育株与可育株在发育进程中物质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枸杞花粉发育进程中,不育株枝条生长速率快,花蕾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而脯氨酸严重缺乏,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低,且各个发育阶段不育株和可育株均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宁杞1号'不育株物质代谢水平低,缺乏生理活性物质积累,使花粉发育有关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最终影响了其育性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36.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 结果表明:在5个材料 (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IR26)中共获得了29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其中R1代有24株, R2代有5株。在R1代, 共获得2*!368株再生植株, 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为1.02%(0.96%~1.08%)。在珍汕97B和泰引1号R2代各发现一个株系分离出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植株。出现不育株系的频率分别为2.22%和1.89%。水稻花粉败育类型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同时, 还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一现象,在IR26和明恢63 R1代再生植株中, 各发现一株嵌合体。在泰引1号和珍汕97B R2代再生植株中分离出不育株。在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中, 基因型的差异是主要的,在所试10个材料中,除农垦58s、IR24、泰引1号和珍汕97A,都有雄性不育变异株产生。外植体的脱分化对产生雄性不育变异是必需的, 在这一过程中,2,4-D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发生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也随之提高。雄性不育变异频率在R2代高于R1代。  相似文献   
37.
江西省三清山长柄双花木优势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长柄双花木(D isanthus cercidifolius subsp. longipes)优势群落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三清山长柄双花木优势群落为多优势种并存的中亚热带中山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的次优势种不明显。长柄双花木是该群落的关键种之一。在植物区系特征上,该群落优势种既具有温带性质又具中亚热带性质,在整体上表现出温带性质和亚热带性质交汇的特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频度指数为:SP=0.92、SW=4.20、E=0.94、E′=0.79。三清山长柄双花木优势群落与江西官山和湖南千家洞长柄双花木群落相比,三地群落存在一定差异,但三清山长柄双花木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高于另两地。三清山和千家洞的长柄双花木群落结构更相似;官山的长柄双花木群落为山地灌丛,群落结构单一,样地中长柄双花木占绝对优势。通过分析三地气象资料和群落特点,表明不同地区长柄双花木群落的差异与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无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8.
Aspergillus fumigatus来源的植酸酶具有热稳定性好、pH作用范围广的优点, 但其比活性很低。设计的植酸酶Q23L突变能在pH4.5~7.0范围内大幅提高比活性,但pH稳定性却显著下降, 为了进一步改良Q23L的pH稳定性, 在Q23L分子上加入了G272E突变。将原酶、突变酶Q23L和突变酶Q23LG272E分别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表达酶经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突变酶Q23L的比活性比原酶显著提高, 在pH5.5比活性由51u/mg提高到109u/mg, 但其pH稳定性, 尤其是在pH3.0~4.0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却显著降低,低于80%。突变酶Q23LG272E在pH3.0~4.5和pH6.5~7.0时的稳定性比Q23L有所提高, 恢复到原酶的水平,而比活性基本维持在Q23L的水平。通过一级序列和三维结构比较,分析了可能影响Q23LG272E酶学性质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植酸酶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39.
目的 从产品开发角度分析寡核苷酸类药物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40.
范成莉  余启昆  刘同宝 《菌物学报》2018,37(11):1466-1478
新生隐球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具荚膜的酵母型病原真菌,能侵染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真菌性脑膜炎,每年导致全球大约18万人死亡。本研究在前期隐球菌交配表达谱的基础上,选择一上调表达的RNA结合蛋白基因(CNAG_04772),进行克隆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2 247bp,cDNA全长1 518bp,编码50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含有2个RNA识别基序RRM1和RRM2,命名为RBP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RBP1在隐球菌酵母细胞、担子以及担孢子阶段都有表达,交配菌丝阶段不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Rbp1蛋白定位于隐球菌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与野生型菌株H99相比,敲除突变体菌株能够交配并产生双核菌丝,但丧失产生担孢子的能力,而互补菌株与野生型菌株H99间无显著差异。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敲除突变体菌株致病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