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48篇
  免费   4507篇
  国内免费   19359篇
  54814篇
  2024年   463篇
  2023年   1188篇
  2022年   1853篇
  2021年   2013篇
  2020年   1868篇
  2019年   2071篇
  2018年   1400篇
  2017年   1360篇
  2016年   1404篇
  2015年   1980篇
  2014年   2820篇
  2013年   2411篇
  2012年   3423篇
  2011年   3342篇
  2010年   2799篇
  2009年   2911篇
  2008年   3165篇
  2007年   3022篇
  2006年   2840篇
  2005年   2320篇
  2004年   1778篇
  2003年   1484篇
  2002年   1359篇
  2001年   1311篇
  2000年   1257篇
  1999年   756篇
  1998年   405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31篇
  1958年   21篇
  1957年   19篇
  1955年   16篇
  1954年   19篇
  1951年   12篇
  195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背景】碱性丝氨酸蛋白酶(Subtilisin)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工业酶制剂。【目的】旨在通过优化启动子、信号肽及培养基组分来提高地衣芽胞杆菌中碱性丝氨酸蛋白酶产量。【方法】以地衣芽胞杆菌BL10为出发菌株,构建了含有4种不同类型启动子(PbacA、P43、PaprE和PsrfA)及4种不同类型信号肽(SPVpr、SPSacB、SPSacC和SPAprE)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表达菌株,并在获得高产菌株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基优化。【结果】4种启动子的表达水平为PbacAPaprEP43PsrfA,4种信号肽的分泌效率为SPAprESPSacCSPSacBSPVpr。其中,菌株BL10/pPbacA-aprE产生最高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酶活(275.21 U/mL),相比于出发菌株BL10/pHY-aprE (167.98 U/mL)提高了64%。随后,通过对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并结合正交优化,获得了一种高产碱性丝氨酸蛋白酶的培养基(g/L):玉米淀粉40.0,豆粕50.0,(NH4)2SO4 4.0,K2HPO4 3.0,CaCO3 1.0。最后,碱性丝氨酸蛋白酶酶活提高到747.37 U/mL,是初始酶活的4.45倍。【结论】为工业化高产碱性丝氨酸蛋白酶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82.
中山杉(Taxodium ‘Zhongshansha’)具有极强的耐淹性, 但其耐淹机理仍没有明确。该研究以‘中山杉118’ (Taxodium ‘Zhongshansha 118’)幼苗为对象, 在经过93天不同水淹处理(对照、水浸、浅淹、深淹)后测定中山杉叶片和根系的无氧呼吸酶活性、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生物量以及根系活力, 从能量消耗的角度初步探索了中山杉的耐淹性。结果表明: 长期水淹使中山杉叶片与根系中3种无氧呼吸酶(乙醇脱氢酶、丙酮酸脱羧酶、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加, 且叶片与根系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均高于乳酸脱氢酶活性, 中山杉的根系和叶片是通过加强以酒精发酵为主的无氧呼吸适应长期缺氧环境; 不同水淹处理的叶片中3种无氧呼吸酶活性均高于根系, 叶片对缺氧环境更加敏感; 中山杉叶片和根系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水淹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加, 根系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叶片, 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叶片; 中山杉根系淀粉含量高是其能够长期忍受水淹的重要原因, 且中山杉适应长期水淹的策略为忍耐型; 经受长期水淹后中山杉根茎结合部长出气生根及茎基部膨大, 同时根系外壁的木质化能将根系与外部水淹环境隔离, 具有很强的耐淹性, 可作为湿地生态修复、消落带生物治理的优良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983.
间作缓解蚕豆连作障碍的根际微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国彬  董坤  董艳  郑毅  汤利  李欣然  刘一鸣 《生态学报》2016,36(4):1010-102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蚕豆(92-24、云豆324、凤豆6号)与小麦间作对蚕豆产量、枯萎病病情指数、根际镰刀菌数量、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蚕豆相比,云豆324与小麦间作(YD324/W)和凤豆6号与小麦间作(FD6/W)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蚕豆地上部干重、籽粒产量和百粒重。YD324/W和FD6/W处理使蚕豆枯萎病发病初期病情指数分别降低57.14%和41.67%,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32.06%和29.88%,而92-24与小麦间作(92-24/W)处理蚕豆产量、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镰刀菌数量与单作蚕豆均无显著差异。YD324/W和FD6/W处理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使蚕豆根际真菌的AWCD值分别比单作蚕豆提高了61.75%和46.49%;YD324/W和FD6/W处理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而92-24/W处理对蚕豆根际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AWCD值均无显著影响,也未明显改变真菌的群落结构。不同发病时期,YD324/W和FD6/W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土壤的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92-24/W处理蚕豆根际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单作蚕豆均无显著差异。总之,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改变了蚕豆根际的真菌群落结构,提高了蚕豆根际真菌的活性、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土壤酶活性并改善蚕豆生长,增加了蚕豆产量。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改善了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降低了镰刀菌的数量,缓解了蚕豆连作障碍,但蚕豆品种的差异影响间作控病效果。  相似文献   
984.
峨眉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及植物区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海燕  李策宏 《植物研究》2006,26(5):618-623
对峨眉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植物区系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峨眉山阔叶混交林由226种维管束植物组成,其中被子植物73科137属207种, 占总种数的91.6%,是峨眉山阔叶混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群落分层现象明显,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4层,其中草本层发育情况差;科分布型是以热带—亚热带﹑热带—温带为主,各占22.7%, 在属的水平上则以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52.9%),揭示了峨眉山阔叶混交林的区系性质是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类型;生物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的水平,在经过人为干扰后,群落处于稳定的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985.
Dinoflagellate is one of the primitive eukaryotes,whosenucleus may represent one of the transition stages fromprokaryotic nucleoid to typical eukaryotic nucleus.Usingselective extraction together with embeddment-free sectionand whole mount electron microscopy,a delicate nuclearmatrix filament network was shown,for the first time,indinoflagellate Crypthecodinium cohnii nucleus.Chromosomeresidues are connected with nuclear matrix filaments to forma complete network spreading over the nucleus.Moreover,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noflagellate chromosome retainsa protein scaffold after the depletion of DNA and solubleproteins.This scaffold preserves the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of the chromosome.Tw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s indicated that the nuclear matrix and chromo- some scaffold are mainly composed of acidic proteins.Our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 framework similar to the nuclearmatrix and chromosome scaffold in mammalian cells appearsin this primitive eukaryote,suggesting that these structuresmay have been originated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eukaryoteevolution.  相似文献   
986.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发生的分形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飞  李红兵  程遐年 《生态学报》2001,21(2):279-285
运用分形理论以安徽省庐江县植保站和江苏省吴县值保站1979~1990年及太湖地区农科所1986~1998年间褐飞虱发生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例,对褐飞虱发生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庐江站、吴县站和太湖地区农科所褐飞虱发生在一定标度域内具有分形性质。其分维值分别为0.7158、0.52l2和0.2816;(2)褐飞虱发生的分维值是表征一定标度区间的发生程度差异的一个新的参数,分维值大,则发生程度轻,反之则重(3)分维数D值与褐飞虱发生的聚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值小聚集程度大,反之聚集程度小,D值可以作为褐E虱聚集分布程度的一个指标;(4)褐飞虱发生具有多重分形结构,其广义维数谱Dq曲线可以用于褐飞虱发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987.
以脂肪酶Novozyme-435为催化剂,L-苹果酸、己二酸和1,8-辛二醇为单体,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直接缩合聚合得到主链带羟基的线型功能性聚酯,对聚合物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不同有机溶剂不影响酶的选择性;引入L-苹果酸单元后,聚合物的结晶性能降低,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988.
由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外界环境对水处理系统的冲击干扰,污水水质常出现不达标现象。引入外源含有相关功能基因并且具有基因水平转移能力的工程菌株进行生物强化处理是提高污水处理效能的有效措施。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能够分泌信号分子的菌体,菌间具有群体感应现象,当种群密度达到感应阈值时,菌体会通过释放信号分子来触发一些群体行为,从而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如生物膜形成、生物发光、抗生素合成和毒力因子表达等)。早期的群体感应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传递学、微生物社会行为学和医学微生物领域,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也开始有相继报道,研究表明群体感应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影响生物强化菌株的定殖和污染物降解,因此群体感应行为调控是生物强化技术成效显著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群体感应及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信号分子释放及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群体感应对菌株定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并对从群体感应角度出发研究生物强化过程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生物强化技术的有效实施及提升污水处理效能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深入理解生物强化过程中群体感应调控行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89.
根据GenBank报道的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isp基因(GenBank:CP002215.1)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isp基因。片段大小为1 500 bp,与从GenBank下载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为98.57%。将isp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5b,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5b-isp,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化BL21(DE3),将BL21(pET-25b-isp)阳性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后,SDS-PAGE结果显示均有蛋白表达,大小分别为53 ku与目的蛋白大小相符;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表达的蛋白为目的蛋白。对成功构建的菌株BL21(pET-25b-isp)表达条件经优化后,在温度37℃,诱导时间12 h,IPTG浓度为1 mmol/L时,蛋白有较高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990.
刘凝音  张妍  李彦显  王心静 《生态学报》2023,43(4):1326-1337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市管理者急需了解城市规律以消减生态-资源-环境挑战,并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及其组成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从城市群和城市两尺度核算并分析了2000—2017年物质消耗状况及变化趋势,识别并对比了主要贡献物质、贡献部门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京津冀城市群物质消耗量总体上升。从物质类型看,主要由非金属矿物(>34.2%)拉动;从产业结构看,受到工业部门(>58%)绝对影响。首要驱动因素为经济规模(>50%)。(2)各城市物质消耗量与城市群较为类似,总体也呈增长态势,几乎均受到非金属矿物和工业部门驱动,且经济规模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不同的是物质消耗强度作用类型多样,且产业结构效应在城市中贡献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城市及城市群代谢的规律,能够为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结构奠定基础,为城市及城市群生态管理与调控提供切实可行的落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