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3篇
  免费   1321篇
  国内免费   5854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494篇
  2021年   562篇
  2020年   553篇
  2019年   592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387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722篇
  2012年   950篇
  2011年   1018篇
  2010年   803篇
  2009年   847篇
  2008年   942篇
  2007年   906篇
  2006年   896篇
  2005年   771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503篇
  2002年   485篇
  2001年   436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本文通过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高效降解轻油(煤油)细菌5092-2,通过形态学、16S rRNA鉴定该菌为Mangroveibacter sp.。进一步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在23℃到38℃、pH为5.0到9.0范围内生长无明显差异。在温度为35℃,pH 7.2~7.4,160 r/min培养7 d,菌株降解煤油的能力达到52.3%,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2.
为了解不同缓释过氧化钙对潜育化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于网室内进行潜育化稻田环境模拟试验,以不施过氧化钙为对照,探究过氧化钙粉末、过氧化钙颗粒与4种不同释氧效果的包膜过氧化钙在早稻分蘖期同等时期对潜育化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过氧化钙均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包膜过氧化钙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改善效果较好,其次依次为过氧化钙颗粒和过氧化钙粉末。包膜过氧化钙处理中,以乙基纤维素包膜效果最好,与不施过氧化钙处理相比,其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分别显著提高19.4%、11.4%、121.5%、127.2%,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4.0%和45.5%;土壤可培养细菌和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分别显著提高137.3%和113.7%,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33.6%和44.7%;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92.4%、91.8%和112.5%,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7.1%。研究结果可为包膜过氧化钙对潜育化稻田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3.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枸橼酸铋钾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H.pylori根除率,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血清hsC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40%,H.pylori根除率为90.80%。患者治疗后腹胀、嗳气、腹痛、纳差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H.pylori根除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血清hsCRP水平,但会造成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4.
为生产合适的硒源提供一种思路,以菌丝体生物量、含硒量、还原糖、氨态氮和蛋白质为指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法优化虎掌菌的富硒发酵条件,探讨不同浓度的硒对虎掌菌固体培养菌丝生长和液体培养产生的生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硒抑制虎掌菌菌丝体生长;正交试验选择不同的衡量指标,由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结合证实试验得到以还原糖为指标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6%(质量分数)、酵母浸膏3%(质量分数)、KH_2PO_4 0.1%(质量分数)、Na_2SeO_3 0.6 mmol/L,其菌丝体生物量和氨态氮含量较高。与对照相比,加硒后虎掌菌发酵液中氨态氮、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当硒浓度为0.5 mmol/L时,氨态氮、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达到最高值。菌丝体生物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分别在硒浓度为0.2 mmol/L和0.4 mmol/L时达到最大值。虎掌菌富硒培养后,发酵液的营养成分含量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5.
目的研究深海鱼油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60只SD大鼠中随机选择50只建模并随机分为5组,其余为假手术组。石杉碱甲组灌胃石杉碱甲注射液20 μg/kg,深海鱼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0.21 g/kg、0.42 g/kg、0.84 g/kg深海鱼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大鼠给药体积按照1 mL/kg。结果第2、3、4、5 d大鼠逃避潜伏期,Aβ40、Aβ42含量,拟杆菌门、瘤胃菌科、拟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拟杆菌属、螺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链球菌属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石杉碱甲组和深海鱼油高、中、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跨越平台次数,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乳杆菌科、毛螺菌科、韦荣球菌科、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毛螺菌属、肠球菌属、韦荣球菌属水平,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石杉碱甲组和深海鱼油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神经组织显著改变,石杉碱甲组和深海鱼油高、中、低剂量组均出现好转。结论深海鱼油可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减轻大鼠海马组织病变,改善大鼠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96.
目的探讨老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016年7月-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73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记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进行评分评价两组认知功能,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两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两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MMSE评分,并比较研究组中认知功能正常者与障碍者肠道微生物结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肠道微生物结构与认知功能障碍者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肠道菌群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科、乳杆菌科、拟杆菌科、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MMS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梭菌科、假单胞菌科、葡萄球菌科、肠杆菌科、隐球酵母科、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变形杆菌属、假丝酵母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0.93%,且认知功能障碍者肠道菌群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门、科、属水平相对丰度与认知功能正常者对比和上述结果一致;研究组与对照组肠道拟杆菌门、子囊菌门、拟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属、假丝酵母菌属、放线菌门、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认知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正常者肠道未分类拟杆菌门、子囊菌门、假单胞菌属、拟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拟杆菌门、拟杆菌科、假丝酵母菌属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肠道菌群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科、乳杆菌科、拟杆菌科、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与MMSE评分均呈正相关,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梭菌科、假单胞菌科、葡萄球菌科、肠杆菌科、隐球酵母科、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变形杆菌属、假丝酵母菌属相对丰度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存在异常,且认知功能障碍者更加严重,认知功能与肠道微生物相关。  相似文献   
197.
周强  杜芬 《生物资源》2020,42(2):194-204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甘草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分析甘草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并获得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可视化靶点互相作用网络,对网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甘草中40种有效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共97个,47个靶点与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其中18个是血管保护药物和脂质修饰药物的作用靶点,表明甘草可作为调控AS发展的药物。基于97个预测靶点的GO富集分析,发现甘草可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是应对外源性刺激,以及参与细胞凋亡等过程。通过构建甘草靶点与AS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PPI),确定了AKT1、MAPK3、MAPK1、JUN和CASP3等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主要影响调控细胞增殖、生存以及凋亡的细胞信号转导相关通路,并激活先天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调节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甘草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同时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甘草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的候选中草药。  相似文献   
198.
Understanding the scaling between leaf size and leafing intensity (leaf number per stem size) is crucial for comprehending theories about the leaf costs and benefits in the leaf size–twig size spectrum. However, the scaling scope of leaf size versus leafing intensity changes along the twig leaf size variation in different leaf habit species remains elusive. Here,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numerical value of scaling exponent for leaf mass versus leafing intensity in twig is governed by the minimum leaf mass versus maximum leaf mass (M min versus M max) and constrained to be ≤−1.0.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analyzing the twigs of 123 species datasets compiled in the subtropical mountain forest. The standardized major axis regression (SMA) analyses showed the M min scaled as the 1.19 power of M max and the ‐α (−1.19)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exponents of M min versus leafing intensity in whole data. Across leaf habit groups, the M max scaled negatively and isometrically with respect to leafing intensity. The pooled data''s scaling exponents ranged from −1.14 to −0.96 for M min and M max versus the leafing intensity based on stem volume (LIV). In the case of M min and M max versus the leafing intensity based on stem mass (LIM), the scaling exponents ranged from −1.24 to −1.04. Our hypothesis successfully predicts that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mass and leafing intensity is constrained to be ≤−1.0. More importantly, the lower limit to scaling of leaf mass and leafing intensity may b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M min versus M max. Besides, constrained by the maximum leaf mass expansion, the broad scope range between leaf size and number may be insensitive to leaf habit groups in subtropical mountain forest.  相似文献   
199.
植物内生菌关系到植物的健康生长,且与植物产生的相关功效产物紧密关联。以我国四川宜宾油樟叶片分离筛选得到的内生细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基于形态学观察,16S rRNA和gyr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多相分类学方法,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并通过对从油樟叶片中分离的油樟真菌YZP-01以及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绳状篮状菌(Talaromyces funiculosus)、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四种致病菌株进行了拮抗试验,发现了该菌株具有广谱且良好的拮抗病原菌活性。使用特定引物扩增功能基因(bioA,bmyB,ituC,fenD,srfAA,srfAB,yngG和yndJ),并成功从菌株YZ12中扩增出这些基因。  相似文献   
200.
【背景】随着耐药微生物种类的增多和耐药性增强,抗耐药微生物新药的发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生姜精油是纯天然植物精油,是天然抗菌材料的优选。【目的】分析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生姜精油对常见条件致病菌抗菌活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抗菌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牛津杯法、最小抑菌浓度法(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法(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生长曲线绘制法研究生姜精油的抗菌活性和抗菌动力学特征,并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生姜精油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姜烯(22.014%)、β-倍半水芹烯(11.276%)、α-法呢烯(8.222%)、α-姜黄烯(6.854%)、姜酮(5.610%)、姜辣二酮(5.192%)、6-姜烯酚(4.670%)、桧烯(3.393%)和β-红没药烯(3.080%)等萜类物质。生姜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3μg/mL和4.6μg/mL;对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9.2μg/mL,MBC均为18.4μg/mL;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8.4μg/m L和36.8μg/m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生姜精油能延长细菌的生长停滞期、抑制细菌的生长速率。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生姜精油能引起细菌细胞膜破损,致使胞内物质渗漏。【结论】生姜精油富含萜类化合物,具有中度的抗菌活性,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菌体损伤和死亡。本文有望更好地为有害微生物的防控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