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28篇
  免费   1789篇
  国内免费   157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445篇
  2021年   943篇
  2020年   749篇
  2019年   883篇
  2018年   900篇
  2017年   634篇
  2016年   909篇
  2015年   1325篇
  2014年   1590篇
  2013年   1572篇
  2012年   1889篇
  2011年   1709篇
  2010年   1136篇
  2009年   972篇
  2008年   1042篇
  2007年   941篇
  2006年   892篇
  2005年   747篇
  2004年   663篇
  2003年   667篇
  2002年   558篇
  2001年   343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4篇
  196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The flora of China is well known for its high diversity and endemism. Identifying centers of endemism and designating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are essential goals for biodiversity studies. However,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study from a rigorous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patterns of diversity and endemism and to guid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We conducted a spatial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ngiosperm flora at the generic level to identify centers of neo- and paleo-endemism.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 the majority of grid cells in China with significantly high phylogenetic endemism (PE) were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ii) four of the nine centers of endemism recognized, located in northern and western China, were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iii)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Northwest China were commonly linked to significant PE, consistent with other spatial phylogenetic studies worldwide; and (iv) six high-priority conservation gaps were detected by overlaying the boundaries of China's nature reserves on all significant PE cells. Overall, we conclude that the mountain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contain both paleo-endemics (ancient relictual lineages) and neo-endemics (recently diverged lineages). The areas we highlight as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are important for broad-scale planning,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evolutionary history preservation.  相似文献   
997.
998.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无机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的氮素形态,互为“源”和“汇”。陆地生态系统中氮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矿化、固持、淋溶和植物吸收均与SON有密切的联系。SON在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等动态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水文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土壤SON的研究进展,包括SON的定义和测定、SON库容大小和组成、植物和微生物对SON的吸收利用、SON来源及其影响因素、SON在土壤中的转化运移和淋失等。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发现,土壤SON是一个复杂的多组分可溶性有机物的混合物,主要为难降解的物质(惰性成分),能快速矿化分解的物质(活性成分)占比较低。由于惰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在周转速率上的差异,SON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地位不能完全通过SON的容量特征来反映。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SON在氮周转、氮吸收和氮流失中的作用,未来需要创新研究方法并对SON组分加以区分:研究SON在氮转化和氮吸收中的作用时,重点关注SON中的活性成分;研究SON在氮淋溶径流损失中的贡献时,则重点关注SON中的惰性成分。  相似文献   
999.
兔狲(Otocolobus manul)、藏狐(Vulpes ferrilata)和赤狐(V. vulpes)是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分布的重要小型食肉兽。本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青海省长江源区沱沱河和通天河沿岸选取208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 通过所获取的时空分布数据比较了上述3种同域分布小型食肉兽的时空利用情况。通过空间重叠度系数的比较分析, 兔狲和藏狐、兔狲和赤狐以及藏狐和赤狐之间的空间重叠度系数分别为0.25、0.48和0.17, 这表明兔狲、藏狐和赤狐三者在空间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 兔狲和藏狐属典型的昼行性动物, 而赤狐以夜行性活动为主。兔狲、藏狐和赤狐每个物种在冷暖两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分别为0.83、0.78和0.88。两两比较分析表明, 兔狲和藏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最高(0.84), 兔狲和赤狐在夜间活动时段存在一定重叠(0.63), 而藏狐和赤狐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最明显, 重叠指数最低(0.48)。此外, 在暖季, 两两物种之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均小于其冷季的重叠指数。综上所述, 长江源区兔狲、藏狐和赤狐3种小型食肉兽可通过空间和时间资源的利用差异来降低物种间的干扰和竞争, 从而达到同域物种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0.
以Azo-xylan为底物,利用双层平板法从堆肥中筛选到可降解木聚糖的菌株,16S rRNA测序分析显示该菌株与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 variisporea)的同源性最高(99.33%),命名为S. variisporea YJ。研究发现以酵母提取物或(NH4)2SO4作为氮源、甘蔗叶作为碳源、初始pH值 7.0、发酵温度40 ℃、发酵时间5 d时,发酵液中木聚糖酶的酶活性最高。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pH值分别为55 ℃和8.0,在55 ℃以下及pH值 4.0~10.0的范围内保持较高稳定性。Na+能有效提高木聚糖酶活性,Mg2+和Mn2+没有明显影响,Cu2+则严重抑制木聚糖酶活性。此外,发酵液还可以直接对天然底物玉米芯进行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