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84篇 |
免费 | 1129篇 |
国内免费 | 3773篇 |
专业分类
122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261篇 |
2022年 | 374篇 |
2021年 | 436篇 |
2020年 | 429篇 |
2019年 | 470篇 |
2018年 | 300篇 |
2017年 | 313篇 |
2016年 | 329篇 |
2015年 | 460篇 |
2014年 | 655篇 |
2013年 | 565篇 |
2012年 | 783篇 |
2011年 | 717篇 |
2010年 | 597篇 |
2009年 | 601篇 |
2008年 | 665篇 |
2007年 | 639篇 |
2006年 | 567篇 |
2005年 | 501篇 |
2004年 | 372篇 |
2003年 | 326篇 |
2002年 | 266篇 |
2001年 | 258篇 |
2000年 | 263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8篇 |
1975年 | 12篇 |
196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新疆雪豹调查中的痕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雪豹(Unciauncia)属于中亚高山高度濒危动物,夜行性,极其罕见。新疆雪豹研究小组2004年9~11月,在新疆的北塔山、阿尔泰山东部、天山东部和托木尔峰地区大约9个地点,对雪豹的痕迹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计完成67个样线,总长度47776m,其中发现遗留痕迹的样线有27条,痕迹数118个,平均为2.47个/km。记录到的痕迹有粪团、嗅痕(气味标记)、足迹、刨痕、卧迹、爪印、毛发、尿迹、血迹、剩余食物(动物尸体)和吼声等。同步还完成了200余份问卷调查表,充分了解雪豹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最后,通过痕迹学的分析,初步掌握雪豹的栖息地选择、领域范围、分布规律和相对密度。这对于种群数量估计和物种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2.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海南岛褐家鼠种群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海南岛的主要害鼠之一,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海上的重要交通口岸,但关于海南岛褐家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和邻近地区褐家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情况还缺乏了解。本研究测序分析了来自海南岛、广东、越南等地91只褐家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不同种群中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_(st)),构建了全世界60个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琼中/澄迈和崖城的褐家鼠种群没有共享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_(st)=0.453),但这两个群体分别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的褐家鼠分享共同的单倍型,表明海南岛褐家鼠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褐家鼠近代存在着基因交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海南岛和广东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来自共同的单倍型组CⅢ和CⅦ,说明海南岛和广东省的褐家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扩散而来。由于褐家鼠喜欢与人伴生,褐家鼠很可能随着黎族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3 000年前)或更早以前,从广西、广东沿海地区迁移至海南。 相似文献
913.
小檗科鬼臼亚科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华山荷叶与川八角莲的核型,分别为K(2n)=12=8m(4SAT)+2st+2t及K(2n)=12=4m(2SAT)十4sm+2st(2SAT)+2t,核型类型均为ZA型。本文报道的桃儿七及八角莲的核型与前人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前者为:K(2n)=12=6m(4SAT)+2sm+2st+2t,2B型,后者为K(2n)=12=8m(2SAT)+2st(2SAT)+2t,为2A型。本文分析了小檗科鬼臼亚科4个属共7种植物的核型,结果是该类植物的核型极为相似,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8条m或sm,2条st以及2条t染色体组成。核型的相似性反映了这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这4个属的植物是一个自然类群。但随着系统发育,核型的不对称性有所增加,其中以山荷叶属最为对称,八角莲属居中,桃儿七属与足叶草属最不对称。笔者认为,核型上的高度相似是该类植物在系统发育上不发达,属内种类稀少,通常为寡种属或单种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14.
在构巢曲霉Aspergillusnidulans的细胞隔膜开始网(septation initiation network,SIN)的信号途径中,sepH基因对胞质分裂起着关键的正调节作用,但对该途径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有关反向调节子(suppressors)的研究目前还不清楚。本课题采用UV诱导点突变法成功筛选到sepH突变株的反向调节子116株,这些突变株共分为三类。通过对突变株进行杂交和回交等遗传学分析,排除了sepH回复突变菌株,获得了能使sepH胞质分裂恢复正常的温度敏感菌株Sin110,证实了SIN途径具有对应反向的旁路途径(bypass)的存在。 相似文献
915.
植物-菌根真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菌根是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后在植物根部形成的共生结构。菌根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菌根能强化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富集及根系稳定化过程,并通过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稳定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调控抗逆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改善根际微生态环境等方式提升寄主植物的抗逆性。本文在介绍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联合过程中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限制该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植物-菌根真菌联合修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16.
917.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 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 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 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 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 m)、距离水源较近(50~100 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相似文献
918.
为研究1型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type 1,AAV1)载体作为HPV16预防性疫苗的可行性,构建含密码子优化型HPV16L1基因(mod.HPV16L1)的1型重组AAV载体rAAV1-mod.HPV16L1,将纯化的rAAV1-mod.HPV16L1以肌注和滴鼻途径分别免疫C57BL/6小鼠,使用体外中和实验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结果显示,rAAV1-mod.HPV16L1单针肌注及滴鼻免疫均可诱导特异性血清中和抗体,但二组抗体动态变化趋势不同,肌注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滴鼻组.rAAV1-mod.HPV16L1单针肌注免疫可诱导强而持久的血清中和抗体,是理想的候选HPV16预防性疫苗. 相似文献
919.
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为贵州苗族习用草药,用于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病症的治疗。为探究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凝胶、ODS等色谱技术对杏叶防风全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炎症模型,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杏叶防风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醛(1)、芝麻素(2)、2-甲基-2-羟基-5-甲氧基苯并 [d] 氢化呋喃-3-酮(3)、原儿茶醛(4)、1,5-dihydroxy-2,3-dimethoxyxanthone(5)、异鼠李素(6)、山奈酚(7)、8-羟基-2-甲基色原酮(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1-O-β-D-葡萄糖-(2S,3S,4R,8E)-2- [(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1)、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12)、异槲皮苷(13)、去甲当药醇苷(14)、木犀草素-6-C-α-L-阿拉伯糖苷(15)、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16)、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1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8)、异牡荆苷(19)、芦丁(20)。其中,化合物1、3、4、6、7、10、13、16、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化合物2-10、12、18、19均可显著抑制 LPS 诱导 RAW264.7 细胞NO释放量(P<0.05,P<0.01),其中化合物4、7、10、18在浓度为25 μmol·L-1时,抑制率分别为57.37%、83.60%、68.16%、81.14%。该研究丰富了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明确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抗炎功效的活性成分,为杏叶防风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20.
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的生计风险多维感知及影响因素——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任务,农户作为该区最重要的生态保护主体,面临着多重风险的冲击,其对生计风险的多维感知不仅会影响其生产行为决策,更关系到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急需准确地了解农户的生计风险多维感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生计风险防范体系提供借鉴。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基于多维度生计风险感知测量框架,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生计风险感知,并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生计风险感知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为家庭发展需求风险、健康风险、社会风险,且重点保护区农户面临环境风险、家庭发展需求风险、政策风险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恢复治理区和经济示范区农户。②农户对家庭发展需求风险的熟悉性、自愿性、持续性感知均最高,对健康风险的恐慌性、严重性及可能性感知均最高,对社会风险的可控性感知最高。其中,重点保护区农户对政策、市场及健康风险的可控性感知均高于其他区域。③人力资本对可能性感知、严重性感知、恐慌性感知、熟悉性感知产生了显著影响;物质资本对自愿性感知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农户防范生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