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γ-聚谷氨酸(γ-PGA)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可降解、环境友好型的新型阴离子聚合物。目前发现多种芽孢杆菌、古细菌和一种真核生物均可合成γ-PGA。根据其合成是否需要外加谷氨酸分为谷氨酸依赖性和谷氨酸非依赖型。γ-PGA的合成基因分为结合型的cap系和游离型的pgs系,其表达产物组成的γ-PGA合成酶复合体调节着γ-PGA的合成和转运。由于γ-PGA具有水溶性好、保湿性好、吸水性好、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食用、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在医药、农业、食品、环境、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对γ-PGA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合成机理、应用、诱变处理进行综述。以期通过物理和化学等技术的诱变,获得γ-PGA的高产菌株,为提高γ-PGA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2.
目的对比格犬、恒河猴、日本大耳白兔、树鼩四个不同种属实验动物的ECG-II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其ECG-II的特点,旨在为上述动物在安评中的运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成年比格犬、恒河猴、日本大耳白和树鼩,分别对其在清醒状态下的ECG-II进行描记和分析,并对ECG-II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结论不同种属动物均为窦性心律,在波型方面基本一致,未出现特异性改变,但不同动物在QRS波群和T波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各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日本大耳白兔P波、T波振幅和树鼩心率分别小于和快于其他种属动物。  相似文献   
213.
为了探讨肌肉注射Ag85A DNA疫苗能否在肿瘤宿主,一个低细胞免疫应答的机体内激发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将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Ag85A-V1Jns.tPA组),空质粒组(V1Jns.tPA组)和生理盐水组3组,将生长旺盛的Meth-A细胞接种于各组小鼠右侧背部皮下,每只小鼠2×105个细胞,1d后于小鼠大腿肌肉内分别注射100μL Ag85A-V1Jns.tPA(1 g/L),V1Jns.tPA(1 g/L)或生理盐水。每10 d 1次,共3次,于末次注射后第8 d,无菌取脾,分离细胞进行培养。检测NK细胞活性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NK细胞杀伤率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较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均显著增高,而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未见有意义的变化。提示肌肉注射Ag85A DNA疫苗可以提高Meth-A纤维肉瘤荷瘤小鼠Th1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14.

Background  

The Gateway recombinatorial cloning system allows easy and rapid joining of DNA fragments. Here we report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Gram-positive vectors that can be used with the Multisite Gateway cloning system to rapidly produce new gene arrangements in plasmid constructs for use in a variety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相似文献   
215.
大多数昆虫主要通过气味认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探究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系统神经结构及分子机制,对于完善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理论及利用其原理进行仿生学研究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昆虫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详细综述了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神经结构、分子机制及气味信号的神经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综述结果显示:昆虫对气味的认知是通过嗅觉神经系统的触角感器、触角叶(AL)、蕈形体(MB)等脑内多层信号处理神经结构来实现的。当外界气味分子进入触角感器内后,由感器内特定的气味识别蛋白(OBP)将气味分子运载到达嗅觉感受神经元(ORN)树突膜上的受体位点,气味分子与表达特定气味的受体(OR)结合产生电信号,并以动作电位的形式通过ORN的轴突传到脑内的触角叶。在触角叶经过嗅觉纤维球对气味信息选择性加工处理,再由投射神经元(PNs)将初步的识别和分类的气味信息传到蕈形体和外侧角(LH)等神经中枢,实现对气味的识别和认知。虽然,近年昆虫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阐明昆虫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还有很多问题,例如,触角叶上众多的嗅觉纤维球是如何对嗅觉感受神经元传入的气味信息进行编码处理的?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搞清这些疑难问题,我们认为需要提高现有的实验技术水平,加强电生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相结合的实验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究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16.
217.
电场对油葵种子苗期干旱胁迫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不同电场强度处理油葵种子,在田间和实验室测定电场处理种子对苗期干旱胁迫后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经电场处理,可明显提高油葵生长的抗旱能力。在0.5kV/cm-6.0kV/cm场强范围内,不同电场强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程序不同。与对照组相比,田间出苗率提高4.11% ̄28.0%,根冠比提高6.60% ̄38.7%,植株萎蔫程度降低5.0% ̄95%,产量提高3.40% ̄17.9%,含油率提高1.03  相似文献   
218.
Measles virus (MV) infects 40 million persons and kills one million per year primarily by suppressing the immune system and afflicting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The lack of a suitable small animal model has impeded progress of understanding how MV causes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ies and improved vaccines. We tested a transgenic mouse line in which expression of the MV receptor CD46 closely mimicked the location and amount of CD46 found in humans. Virus replicated in and was recovered from these animals' immune system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suppression of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Infectious virus was recovered from the CNS, replicated primarily in neurons, and spread to distal sites presumably by fast axonal transport. Thus, a small animal model is available for analysis of MV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219.
Massive deposits of organelles, morphologically identical with nuclear pore complexes (NP), were identified in the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of an individual with membranous nephritis. Analysis by immunofluoresce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tient's serum contained autoantibodies that became bound within intact cells to cellular components, including centrosomes or centrioles and filaments of the cytoskeleton. Furthermore, these antibodies became bound to numerous small structures at the nuclear periphery. The abov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mong the autoantibodies were some specifically directed toward the NP, and that the glomerular deposits were NP, possibly in association with IgG.  相似文献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