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8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699篇
  1106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476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407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406篇
  2015年   597篇
  2014年   747篇
  2013年   734篇
  2012年   867篇
  2011年   747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百合不定芽的快速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麝香百合组织培养最优外植体及探讨蔗糖、6-BA和NAA的最佳用量,本文以MS固体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4因素3水平(L9 (34)) 3次重复正交试验,研究不同花器官及不同浓度的蔗糖、6-BA (6 苄基嘌呤)和NAA (α-萘乙酸)对麝香百合组织培养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托为诱导不定芽最优外植体,诱导不定芽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3 mg/L+蔗糖90 g/L.同时经过分析,可以判断本试验中设计的4个试验因素对百合组培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外植体>蔗糖>奈乙酸和6-苄氨基嘌呤.本研究结果将为百合优良品种的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12.
中国近海牡蛎系统分类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中国近海沿岸牡蛎分类的诸多疑难和热点问题,回顾了国内外包括贝类等动物的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中国近海牡蛎系统分类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利用分子标记等手段解决形态相似种的鉴定和种系发生关系等问题的巨大潜力,报道了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牡蛎分类研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预期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的交叉综合,将大力推动中国近海牡蛎的系统分类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3.
114.
干巴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不同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培养基对干巴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干巴菌菌丝利用最好的碳原是葡萄糖,其次是蔗糖;利用最好的氮源是硝酸钙,其次是硝酸铁和硫酸饮,对蛋白际和尿素的利用效果差。缺少联源或氮源时菌丝生长细弱、稀少,不形成原基。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均对干巴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以锰、铜和维生素B2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5.
应用脱氧核糖降解法研究了离体条件下Cu,Zn-SOD与H2O2反应产生·OH,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H2O2可使Cu,Zn-SOD失活,在失活过程中有·OH产生,甲酸钠和苯甲酸钠均能不同程度地保护Cu,Zn-SOD和降低H2O2与Cu,Zn-SOD反应中·OH的产额;热失活SOD也可和H2O2反应生成·OH,且效能高于活性Cu,Zn-SOD;用螫合剂脱去Cu,Zn-SOD的金属辅基后,脱辅基的SOD蛋白不能和H2O2反应产生·OH;Cu2+和H2O2反应产生·OH的效率很高,而Zn2+产生·OH的效率很低。实验结果提示Cu,Zn-SOD与H2O2反应产生的·OH可能是SOD活性中心的Cu2+与H2O2发生Fenton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6.
一株高含玫红品的红树林海洋紫色硫细菌分离鉴定及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挖掘我国海洋紫色硫细菌物种资源、深入理解紫色硫细菌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振荡稀释法、显微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TLC、HPLC 和MS 法。【结果】从福建泉州洛阳桥红树林潮间带泥水样分离获得一株细胞内含多个硫粒的细菌菌株,光合内膜呈囊状、含细菌叶绿素a 和螺菌黄质系类胡萝卜素,结合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海洋着色菌属(Marichromatium)。该菌株细胞球杆状;最适pH 范围5.7-6.7;最适盐度范围2%-3.5%;温度范围20℃ -35℃;能耐受3.6 mmol/L 硫化物;主要积累玫红品类胡萝卜素,而不是螺菌黄质;3 种细菌叶绿素组分中,一种为BChl aP,另2 种未见报道;不需要生长因子;可光同化固定CO2、能很好利用多种有机酸盐、多价态氮化物和硫化物,尤其能利用柠檬酸、葡萄糖、蔗糖、果糖和丙醇;对氯霉素、头孢唑林、苯、对羟基联苯、恩诺沙星、啶虫脒、HgCl2 和CdCl2的IC50 值分别为70、100、20、20、3、170、5 mg /L和25 mg/L。【结论】该菌株是一株轻度耐酸、高含玫红品类胡萝卜素的紫色硫细菌,被鉴定为Marichromatium gracile 新菌株,编号YL28。该菌株具有广泛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和硫源物质的能力,对抗生素氯霉素和头孢唑啉、农药啶虫脒、重金属汞和镉具有较强耐受性,对抗生素恩诺沙星较敏感。  相似文献   
117.
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根据电子传递方式阳极产电微生物分为无需中间体微生物和需中间体微生物。对阴极进行不同反应所涉及的最终电子受体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8.
杆状病毒转导不同哺乳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ZS  Zhang C  Lu XL  Li Y  Xu YF  Xiong F  Feng SW  Li L 《生理学报》2008,60(3):431-436
杆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型基因载体,若能有效转导不同哺乳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将会成为干细胞基因修饰研究领域中更理想的一种基因载体.本文探讨了重组杆状病毒(BacV-CMV-EGFP)对不同哺乳动物BMSCs的转导效率.体外原代培养小鼠、大鼠、猪、恒河猴及人的BMSCs.用培养3代以上的哺乳动物BMSCs进行病毒转导实验,转导2d后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不同哺乳动物BMSCs中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组杆状病毒对不同哺乳动物BMSCs的转导效率.结果显示:原代培养的小鼠、大鼠、猪、恒河猴及人的BMSCs于体外传代3次以上后,细胞呈现较均一的梭形,漩涡状生长;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与小鼠、大鼠、猪的BMSCs相比,恒河猴及人有更多B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且荧光强度较强;杆状病毒对小鼠、大鼠、猪、恒河猴及人的BMSCs的转导效率分别为(21.21±3.02)%、(22.51±4.48)%、(39.13±5.79)%、(71.16±5.36)%及(70.67±3.74)%.上述结果表明,重组杆状病毒对不同哺乳动物BMSCs的转导效率不同,对恒河猴及人的BMSCs转导效率较高,说明重组杆状病毒可作为人或灵长类动物BMSCs基因修饰研究领域中更理想的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119.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positioning suture of the erector spinae muscle for lumbar spine surgery using the posterior approach. 393 patients undergoing lumbar spine surgery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the repositioning or conventional suture of the erector spinae muscle. Time to stitch removal and drainage volume was recorded at 24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Hemoglobin loss rate was determined at 48 h post operation and the rate of malunion (redness, swelling and effusion at stitch removal and would disruption after stitch removal) was recorded. Low back pai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preoperatively and 6 an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ime to stitch removal was comparable in lumbar spine surgery patients receiving the repositioning or conventional suture of the erector spinae muscle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suture, the repositioning suture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drainage volume both at 24 (P < 0.01)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P < 0.05). Hemoglobin loss rate at 48 h post operation was also markedly lower in lumbar spine surgery patients receiving the repositioning suture than in those receiving the conventional suture (P < 0.01 or 0.05). Furthermore, the malunion rate in lumbar spine surgery patients using the repositioning suture was marked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or 0.00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preoperative VAS scores in both the groups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suture, the repositioning suture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VAS scores both at 24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P < 0.01 in both). The repositioning suture of the erector spinae muscle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suture in posterior lumbar spine surgery with marked lessened pain and reduced drainage volume.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