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8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马拉硫磷对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结构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将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注射1.5g/L的马拉硫磷,24h后死亡率为56%。用等位酶电泳确定死亡与存活个体在多态性基因座Pgm和Me上的基因型,并比较各基因型的死亡率差异。结果表明:在Pgm基因座上,马拉硫磷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中华稻蝗个体存在选择性致死作用,但是在Me基因座上未观察到类似选择性致死作用。在基因座Pgm上,Pgm-ab 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高(80%),Pgm-bb和Pgm-bc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低(49%),低于平均死亡率。卡方检验表明,基因型Pgm-bb和Pgm-cc的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存活个体中,等位基因Pgm-b的频率显著增加。基于Roger’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表明,马拉硫磷的急性致死作用会导致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马拉硫磷是蝗虫防治中常用的杀虫剂,研究显示,不同基因型在死亡率上的差异也可能存在于田间。 Abstract: Allozyme electrophoresis was employ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among the genotypes at two polymorphic loci of Pgm and Me of grasshopper Oxya chinensis individuals acutely exposed to 1.5g/L malathion which resulted in 56% mortality in 24 hours. The selective leth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genotypes at Pgm locus but not at Me locus. It is noted that the genotype Pgm-ab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mortality (80%), whereas Pgm-bb and Pgm-bc were 49%, lower than the average. The χ2 tes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ality between Pgm-bb and Pgm-cc. After exposure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Pgm-b showed a notable increase among surviving individuals. The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Roger’s genetic distance indicated that the acute exposure to malathion can cause differentiation in genetic composition at population level in Oxya chinensis. Because malathion is commonly used as the insecticide for grasshopper control, th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similar genotype-mortality effects may occur in crop fields.  相似文献   
992.
大气溴甲烷的释放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溴甲烷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主要化合物之一,既有人为释放,也有自然释放,目前还存在着巨大的未知源。了解大气溴甲烷释放规律和控制措施,不仅对保护臭氧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大气溴甲烷含量的历史追溯和未来预测的重要基础,是全球变化研究热点。全面介绍了大气溴甲烷排放的途径和机制以及调控排放通量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了近期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93.
Based on the study of specimens from Hunan,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 Hengshan (holotype locality of Pellionia cephaloidea W. T. Wang), Nanyue, Hunan, China, Pellionia cephaloidea W. T. Wang is regarded as a new synonym of Pellionia scabra Benth., and Pellionia Gaudich. sect. Elatostematopsis W. T. Wang as a new synonym of Pellionia Gaudich. sect. Pellionia.  相似文献   
994.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土壤碳库的研究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时环渤海地区1374个土壤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环渤海地区1m深的土壤有机碳库为2.1PgC.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发现,棕壤的有机碳库最大,占该区域总有机碳库的55.6%,其次为潮土,占26.9%,风沙土和暗棕壤的土壤有机碳库则很小,仅占0.1%以下.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碳密度比较发现,沼泽土的碳密度最高,为22.9kgC·m-2,其次是暗棕壤,为16.04kgC·m-2;而风沙土的碳密度最低,为2.88kgC·m-2,再次是盐土,为6.0kgC·m-2.可见土地风沙化和盐碱化将极大地降低土壤的有机碳.此外,该地区表层土壤中的碳储量为673.30TgC,即约占总碳储量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布主要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西北部地区和山地丘陵区4个区域,其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丘陵区(森林)>西北部地区(农牧区)>平原地区(农业)>沿海地区(裸地).其分布规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而且充分反映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加强该区域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护土壤有机碳和土地的持续利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95.
广东大中型供水水库的磷污染与富营养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大中型水库的磷污染和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20个大中型供水水库中,一半以上的水库受到磷污染,磷污染已成为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水库的总磷浓度与水库的营养状态基本一致。水库普遍存在磷限制现象,且枯水期的磷限制现象更为严重。在低温和磷限制条件下,硅藻比绿藻更加有优势。  相似文献   
996.
在西双版纳,分别统计了对叶榕(Ficus hispida)雌花期雌雄果的进蜂量和花后期雌雄果繁殖的多个特征值,以此来探讨自然条件下,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繁殖的因素。结果表明:单果内有效进蜂数量是影响种子生产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首要因素,而雌花期进果的传粉榕小蜂并不是都能全部进入果腔传粉或产卵,大部分蜂还未进到果腔就被夹死在顶生苞片层的通道里,能进入雌果内传粉的榕小蜂为(2.72±2.04)只·果-1,约占总进蜂量的52%;而在雄果里,能进入果腔的蜂量只有(2.08±1.65)只·果-1,占35%左右。由于雌果内的雌花显著比雄果内的雌花多,结合单果进蜂量雌多雄少的格局,最终单果生产的种子数量 (1 891.63 ± 471.53)比传粉榕小蜂的数量 (367.20 ± 208.02) 多5倍有余。在雌果里,供给传粉的雌花数量与所生产的种子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没有接受到花粉或不能正常受精的雌花数量与种子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雄果不仅生产花粉,也是传粉榕小蜂繁殖的场所,在相关于传粉榕小蜂自身繁殖力的因子中,传粉榕小蜂产卵制造的瘿花数量对其种群数量有最大的影响;影响次之的是发育过程中死亡的个体数量,它可降低30%左右的传粉榕小蜂数量;影响排在第三位的是寄主的雌花数量。此外,3类非传粉者的存在,单果内平均可减少30多只传粉小蜂。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焦锑酸钾沉淀法分析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药壁超微结构和Ca2+分布的变化,发现在长日照条件下,药壁绒粘层细胞和药壁中Ca2+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出现异常;随着花药的发育,药壁中Ca2+沉淀增加,主要分布在绒粘层细胞和乌氏体表面,长日照条件下不能很好地形成乌氏体,且乌氏体表面Ca2+沉淀要比短日照条件下少。  相似文献   
998.
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是一种胚胎发育早期颅面部出现的多能性结构(multipotentstructure),大多数颅面部结构和组织均由其衍生而来,这提示外胚间充质中存在一种干细胞,即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ctomesenchymalstemcells,EMSCs)。为了分离和鉴定EMSCs,对E125的SD大鼠颌突组织细胞进行了流式细胞学分析,发现其中的外胚间充质细胞表达多种神经谱系和中胚层谱系的标志,包括p75、CD57和nestin等。根据此特点,采用磁细胞分离技术对p75+的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进行了分离和克隆培养。克隆分析表明,单个p75+细胞经过10~14d培养,可以形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组成的多潜能性克隆(multipotentclone),提示该群外胚间充质细胞具有多潜能性。同时,亚克隆分析表明,多潜能性子克隆中的单个p75+细胞具有再次形成多潜能性克隆的能力,说明这些细胞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这些结果提示,p75+细胞同时具有多潜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是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该干细胞的分离对于口腔颅面部的起源和发育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干细胞的高度可塑性也预示它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种子细胞,为组织工程皮肤、肌肉、软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9.
融合蛋白ICOSIg的三维结构模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结构相似性的序列比对来模建ICOSIg的三维结构,分析其可能的结合位点,为改造ICOSIg的突变体,提高其结合活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ICOS所属CD28家族各成员分子的结构域,通过基于结构相似的序列比对,以空间结构已经得到解析的CTLA4为模板,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模建ICOS膜外区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地以人IgG2和CTLA4为模板,模建了ICOSIg全长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氨基酸特性,分析其可能的功能位点。结果:FDPPPF及KTKGSGN基序可能是ICOSIg的功能结合位点。结论:模建了ICOSIg的空间结构,分析了其可能结合位点,为突变ICOSIg提高其亲和力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00.
Molecular markers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assess cultivars ofLaminaria Lamx. and to delineate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sis was used for detection. After screening, 11 primers were selected and they yielded 133 bands in all, of which approximately 99.2% were polymorphic.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gametophytes ranged from 0.412 to 0.956.Two clusters were formed with the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 dendrogram based on the simple matching coefficient. All cultivars ofLaminariajaponica Aresch. used for breeding in China fell into one cluster. L.japonica from Japan, L. saccharina (L.) Lam., and L. angustata Kjellm.formed the other cluster and showed higher genetic variation than L. japonica from China. Nuclear ribosomal DNA (rDNA) sequences, includ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1 and ITS2) were studied and aligned. The nucleotides of the sequences ranged from 634 to 668, with a total of 692 positions including ITS1, ITS2, and the 5.8S coding region. The phylogenetic tree obtained by the neighbor-joining method favored, to some extent, the results revealed by RAPD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RAPD and ITS analyses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and assess Laminaria germplasm and to distinguish some species and, even intraspecies, in Lamina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