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8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901.
白血病抑制因子促进胚泡植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抑制因子是一多效性细胞因子,能促进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和启动胚泡植入,其基因表达和生物合成受母体因素(如甾体激素和其他细胞因子)的控制.gp130是白血病抑制因子家族受体的亲和力转化亚基,其同源/异源亚基的二聚体能够激活酪氨酸激酶,通过不同途径调节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02.
整合素及其在胚泡植入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整合素是一类由α、β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粘附分子,能够与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和玻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组分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粘附和通讯.作为双向传递分子,整合素通过“胞内→胞外”和“胞外→胞内”两种方式介导细胞信号传递.成功的植入是侵入性的胚泡和接受性的子宫内膜相互作用的结果,整合素能够调节胚泡滋养层与子宫内膜之间的细胞-细胞及细胞-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是“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接受性的标记分子.  相似文献   
903.
Fa plants from Yang94-138 ×92R149 were analyzed using species-specific probe pHv62 for Haynaldia villosa (L.) Schur and RFLP probe Psrll3 located on the short ann of homoeologous group six for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6VS in the F2 was 69.5 %, which was close to the expected value of 75%. 147 F2 plants from the above Fl plant were tested for their resistance in seedling stage to 6 pathogenic strains of powdery mildew. It was observed that Pm21 genes on 6VS inherited dominantly and expressed well when transferred to wheat-"Yangmai 158" genotype.  相似文献   
904.
香雪兰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即直接发生与间接发生。在直接发生方式中,体细胞胚直接来源于尚未完全分化的外植体表皮细胞;体细胞胚与母体组织以一种类似胚柄的结构相联系。间接发生方式中,体细胞胚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愈伤组织阶段。以是否能形成体细胞胚分类,可将愈伤组织分为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以间接方式形成的体细胞胚是由胚性愈伤组织中的一种决定细胞发育来的。这种体细胞胚不具有类似胚柄的结构,而与母体组织共同形成一个复合体。体细胞胚具有自己独立的维管束系统,在脱离母体组织后能够独立发育成株。  相似文献   
905.
An antisperm monoclonal antibody 6B10 was produced by hybridoma technique of the isotype IgG.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was purified by means of ammonium sulfate precipitation and protein A-Sepharose Cl-4B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SDS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urity of the antibody. Evaluation of the sperm acrosomal status was determined by chlortetracycline (CTC) staining. It was found that monoclonal antibody 6B10 can inhibit the sperm acrosome reaction induced by progesterone. The corresponding antigen recognized by monoclonal antibody 6B10 was located o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the sperm acrosome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microscopy and immunoelectronmicroscopy. Sperm protein was extracted by 1% Triton X-100.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antigen is 50 ku,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The antigen is a key protein in the sperm acrosome reaction and may be the receptor of progesterone on the sperm acrosome. It may either be developed as a candidate contraceptive vaccine  相似文献   
906.
构树形成层活动中内源IAA的变化及其结合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Vent.)形成层活动周期中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形成层区域的内源IAA浓度的变化,并用自行发展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测定了由此处生活细胞制得的原生质体中IAA结合蛋白的分布。结果表明,形成层旺盛形成未成熟木质部和未成熟韧皮部时期,内源IAA急剧增加,当这些细胞分化成熟时IAA浓度降低,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IAA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质膜、胞质、核膜及核质中  相似文献   
907.
水稻结实过程中穗不同部位谷粒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水稻(OryzasativaL.)结实期间,穗上部谷粒的粒重比穗下部谷粒的高,灌浆前期的增重速率比穗下部谷粒的高,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增重速率的变化比穗下部谷粒的快。利用ELISA方法对穗上部谷粒和穗下部谷粒中各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分析表明,在灌浆过程中,谷粒中未检测出iPAs;在穗上部谷粒和穗下部谷粒中,ABA和GA(1+3)的含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与穗上部谷粒和穗下部谷粒增重最快的时间基本一致,无论穗上部谷粒还是穗下部谷粒中,IAA的含量基本上均呈下降趋势;GA(4+7)的含量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在结实的前中期,谷粒中ABA、GA(1+3)的含量基本上均是穗上部谷粒高于穗下部谷粒。探讨了各种激素在谷粒灌浆过程中的作用及从激素的角度探讨了穗上部谷粒比穗下部谷粒结实性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08.
新型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和雌核发育方法获得了新型四倍体鲫鲤(G1×AT). 在G1×AT中发现2%的高背型个体, 其自交后代性状发生分离并形成3种两性可育的二倍体鱼: 高背型红鲫、高背型双尾金鱼和青灰色鲤鱼. 其中高背型红鲫自交, 后代性状继续发生分离, 形成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 本文主要对这3种高背型鲫鱼及其自交后代的外形特征、染色体数目、性腺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繁殖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ⅰ) 这3种高背型鲫鱼在外形上都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头部小的优良特性. 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的体高/体长值分别为0.54, 0.51和0.54, 三者明显高于普通红鲫的体高/体长值0. 41(P<0. 01); (ⅱ) 3种高背型鲫鱼染色体数目与普通红鲫染色体数目一致, 都为2n=100; (ⅲ) 这3种高背型鲫鱼都具有正常的卵巢和精巢, 它们分别能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为二倍体高背型鲫鱼品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ⅳ) 与普通红鲫相比, 3种高背型鲫鱼具有产卵(产精)量大、繁殖期长、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等优点. 它们通过自交培育出了具有高背特征的二倍体鲫鱼群体; (ⅴ) 3种高背型鲫鱼既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 也可以作为优良的二倍体亲本与四倍体鱼交配来制备高背型三倍体鲫鱼. 这3种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在生物进化研究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9.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和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10.
中国西北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雯  申双和  段春锋 《生态学报》2012,32(11):3394-3403
潜在蒸散是区域干湿状况评价、作物需水量估算和水资源合理规划的关键因子。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126个台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估算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潜在蒸散量ET0,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通过非参数化Sen趋势分析法和M-K统计检验法方法分析潜在蒸散的时间演变规律,并定量探讨了西北地区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49 a来,西北地区ET0的年平均值约为980.63 mm,其中夏季的值最大,冬季的值最小。年平均ET0的大值区位于西北日照时数的高值中心,低值区主要位于海拔高,气温低的山区。西北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导致多年平均潜在蒸散的变化及其原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ET0的变化主要归因于风速和气温,而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作用较小。由于风速的负贡献超过气温的正贡献,导致年平均ET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四季中,春冬两季的ET0缓慢上升,冬季的变化率是春季的两倍;夏秋两季的ET0有所下降,但只有夏季的变化趋势显著。春、夏、秋三季ET0变化的首要主导因子是风速,而冬季的首要主导因子是气温。空间上,西风带气候区ET0降低主要归因于风速的减小,陕南地区ET0下降主要归因于日照时数的减少,其它地区ET0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