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8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寄生植物锁阳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锁阳茎的初生分生组织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以及在基本分生组织中呈波浪式环状排列的原形成层束组成。茎的增粗是由于呈波浪式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其“波浪”上下幅度逐渐增大,即从“浪”的基部到“浪”顶端维管束数目由4个逐渐增加到10-12个。维管束数目不断增加是由于:(1)由髓射线薄壁细胞反分化产生分生组织束,分生组织束活动产生新的维管束;(2)维管束中分化出一列或几列薄壁细胞,导致该维管束被分化出的薄壁细胞分成2-3个独立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112.
西双版纳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样带上光照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林窗的发生导致光照明显增加,从林内到林窗中央,光强呈明显增大趋势,上午雾末消退时,相对光照强度水平梯度变化曲线峰值出现于林窗中央,午后雾消退后,林窗边缘为相对光强梯度变化最甚的地段,峰值由林窗中央向林窗北缘移进。林窗边缘,林窗中央及林内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型,但峰值出现和振幅不同。在太阳高度角  相似文献   
113.
外源锌胁迫条件下长春花植株根部对Zn的富集能力较强,因此Zn对根部的伤害也较大。长春花响应锌胁迫条件下根部对Zn的吸收富集能力随着Zn处理浓度的增高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茎、叶片中Zn含量随着Zn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说明长春花对于Zn的富集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超富集潜力。而转运能力主要表现为Zn由成熟组织向幼嫩组织转运率较强。在锌胁迫基础上加入外源乙烯利后,降低了植株各组织部位对Zn的富集能力,降低了锌胁迫对长春花植株的胁迫伤害。促进了Zn由成熟叶片向幼嫩组织的转运率,但是抑制了Zn在长春花植株体内其余组织间的的运输。  相似文献   
114.
苹果蠹蛾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外来有害生物。该虫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首次报道,目前是我国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正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主产区的水果生产安全。苹果蠹蛾以幼虫钻蛀到果实内部为害,防治难度高,对其主要采用化学农药、交配干扰和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进行防治。由于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苹果蠹蛾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阿维菌素和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等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苹果蠹蛾抗药性现状和抗药性机理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其对几种农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国外苹果蠹蛾防治和抗药性相关研究,以及其在我国发生与防治的现状,提出该虫抗药性治理策略,即及时对我国疫区苹果蠹蛾的抗药性现状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注意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并结合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对该虫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5.
绿海龟稚龟性别鉴定及临界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形态学鉴定、羊水和血液中性激素测定等手段,对惠东港口海龟保护区不同恒温下孵化的绿海龟(Chelonia mydas)进行研究,寻求绿海龟稚龟性别鉴定的最佳方法。结果显示,(1)组织形态学,绿海龟性腺切片分皮层和髓质两部分,卵巢的皮层较厚、基质中有大小不一的未成熟卵细胞,髓质中空腔较少;睾丸的皮层较薄,髓质中空腔较多,呈现出显著的被基质包围的髓质索。(2)性激素测定,当雌二醇与睾酮含量之比E2∶T1.5时,孵出的稚龟为雄性(♂);当E2∶T1.5时,为雌性(♀)。(3)绿海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在29.4~29.5℃之间,此时孵出稚龟的性比约为1∶1。本文还讨论了各种不同性别鉴定方法的优劣和时期选择。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97例CAD患者和28例对照组人群的血清CRP,将CAD患者进一步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心绞痛(UAP)、心肌梗死组(AMI)三组.另外,将97例CAD惠者分为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AD患者血清CRP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和AMI组患者血清CRP均显著升高(P<0.05);与SAP组比较,UAP组和AMI组患者血清CRP亦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比较,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清CRP均显著升高(P<0.05);与1支病变组比较,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清CRP亦显著升高(P<0.05);与2支病变组比较,3支病变组患者血清CRP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1)CRP可能与CAD有关;(2)CRP异常升高可能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和CAD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冠心痛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介入前后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痛患者105例,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A组)、双支病变组(B组)和多支病变组(C组),同时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正常时照组35例(D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洲定术前术后血清MCP-1和VEGF水平.结果:1.血清MCP-1水平测定结果冠心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支架置入术后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VEGF水平测定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术后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MCP-1、VEGF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介入治疗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MCP-1水平的升高和VEGF水平降低,监测血清中MCP-1和VEGF水平变化可了解治疗效果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18.
目的:研究双脱甲氧基姜黄素体外抑制SKOV3卵巢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方法:(1)将不同浓度双脱甲氧基姜黄素(0、10ug/ml、20ug/ml、40ug/ml)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6、12、24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SKOV3细胞的增殖活性;(2)流式细胞仪观察双脱甲氧基对SKOV3卵巢癌细胞周期的作用,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1)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SKOV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效应;(2)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能诱导SKOV3细胞G1期阻滞,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周期,降低细胞增生速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3)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能下调SKOV3细胞PCNA蛋白表达,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能明显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体外增殖,可能为临床治疗卵巢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9.
芦笋木蠹蛾对芦笋根茎的选择及湿度对其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幼虫对芦笋(Asparagus offcinalis)青茎、白茎、贮藏根的选择性、转化率和利用率.采用Cain和Sheppard指数、Ivelev指数统计结果,该虫对芦笋根、茎的喜好性排序为青茎>白茎>贮藏根.而幼虫对芦笋根、茎的相对取食量、相对生长率、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的排序为白茎>青茎>贮藏根.在白笋和青笋的食料组合中,幼虫对白笋存在负转换行为(Si=-0.31),对青笋存在正转换行为(Si=0.28).在白笋和贮藏根的食料组合中,该虫对白笋存在正转换行为(Si=0.03),而对贮藏根存在负转换行为(Si=-0.09).在室温30℃空气相对湿度(RH)为100%、76%、50%、32%和0的处理中,均以0~1日龄蛹的净失水量最高,分别为0.43%、0.88%、1.11%、1.84%和5.81%.随着蛹龄的增高,其失水率缓慢增长.蛹羽化前,高湿(RH100%)和中湿(RH76%,RH50%,RH32%)处理中蛹的累计失水率依次为4.27%,12.4%,17.8%和19.9%,而低湿(RH 0%)处理中蛹的失水率高达40.9%.在各RH下,蛹1日龄后的逐日累计失水率均与其日龄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在RH32%~100%条件下,蛹的羽化率为83.4%~90.2%,在RH0%条件下,其羽化率仅有36.3%.在不同时段,蛹的表皮渗透力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最初的2 h和8 h内,以2 h内的表皮渗透力最高,达0.25μg(cm2.h.mmHg).8 h后,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蛹的表皮渗透力明显降低,24 h时仅有0.14μg/(cm2.h.mmHg).  相似文献   
120.
地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黄是一种玄参科药用植物,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该文综述了地黄的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组织培养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和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育种研究的成果,以期为地黄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