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4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1714篇
  468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8篇
  1954年   5篇
  1953年   12篇
  1952年   5篇
  1950年   5篇
  1949年   6篇
  194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具多氯联苯降解特性绦柳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移除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歌  才满  杜克久 《生态学杂志》2016,(4):1038-1046
从室外生长的绦柳和绦柳组培苗中共分离纯化出12株不同的内生菌。通过利用Aroclor 1242为唯一碳源生长试验筛选出生长良好的菌株CGL-1。经菌落形态学、细胞形态学和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菌株CGL-1为肠杆菌属。通过改变菌株的移除条件(接菌量、p H、盐含量)可知,菌株CGL-1最适移除Aroclor 1242接菌量为10%,p H为7。在此条件下,利用气相色谱(GC-ECD)检测菌株CGL-1对Aroclor 1242的移除效果,发现菌株CGL-1对Aroclor 1242中的每个组分都有明显的移除作用,7 d总移除率为43.2%。  相似文献   
992.
重庆酸雨区人工木荷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属于酸雨区的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选择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火烧迹地上人工营造的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采用钻取 土芯法调查木荷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与毗邻的同时造林但未遭受火烧的马尾松纯林比较。结果表明,木荷纯林0~20和20~60 cm土层的 pH值分别为3.61和3.77,盐基饱和度分别为4.68%和7.92%,而马尾松纯林的pH值分别为3.78和3.88,盐基饱和度分别为9.25%和16.32%。与马 尾松纯林相比,木荷纯林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K+ 、Na+ 、Ca 2+和Mg 2+ )和全磷含量普遍低,而酸性阳离子Al 3+ 、Fe 3+和H+含量明显偏高 (p<0.05)。结果说明,并非木荷作为阔叶林对酸化土壤的改良作用就好于作为针叶林的马尾松,木荷纯林导致了土壤酸化加剧,养分非常缺 乏。因此,在酸雨区土壤酸化条件下,如果采用木荷营造防火林带或者进行马尾松纯林改造时,不宜集中大片营造木荷纯林,以避免对土壤环 境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生殖器疣在无标度网络上的传播,建立了SEI_1I_2R模型.首先得出无限维无标度网络中的传播阈值为零的结论.然后证明了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与疾病的一直持续生存性.接着讨论了两种免疫策略:比例免疫与目标免疫.目标免疫的效果要好于比例免疫.  相似文献   
994.
从形态学、染色体、蛋白质、DNA水平等方面对中国猕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猕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染色体核型和蛋白质分析表明中国猕猴遗传多样性有限,DNA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猕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分析有助于中国猕猴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研究,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Median-Joining网络图将中国猕猴分为7个类群.  相似文献   
995.
为了了解土壤纤毛虫群落对退耕还林区生态恢复下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尝试利用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评价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效果,于2010年3月至9月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蛋白银染色法和Foissner计数法对甘肃陇南武都退耕还林区5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样点和1个荒草坡对照样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p H值、温度、含水量及速效磷、有效钾、铵态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等土壤环境因子并分析了生态恢复条件下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中共鉴定到71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0目、22科、29属。研究发现,不同恢复年限的土样中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并随恢复时间的延长,样点间物种相似性减小,群落组成复杂化,物种数、种群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均呈增长趋势。优势类群也发生了演替,由恢复初期的肾形目演替到后期的下毛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纤毛虫类群对生态恢复的响应存在差异。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纤毛虫群落很好地响应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水量平衡下灌区农田系统中氮素迁移及平衡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于河套灌区典型灌域(前旗北疙堵乡塔布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田系统中水量平衡和氮素平衡,建立农田系统中氮素平衡和水分平衡的联立模型,并用此模型分析典型区域内农田系统中氮素随水分迁移的规律。分析表明:应用水量和氮平衡模型分析灌区农田系统中氮迁移及平衡,可以反映出农业面源污染物(氮)在整个农田系统中的去向,化肥使用量的降低和灌水量的减少,将有效的减少农田系统中氮素的输入量;秋灌—秋浇期间,玉米、番茄和葵花作物对氮的吸收率分别为17%、18%和32%,3种土壤中残留量分别为57%、60%和58%。依据河套灌区年施肥60万t计算,土壤残留量达到17.2万t。在秋灌-秋浇期间从黄河引入的氮总量达到1.21万t,随农田退水进入沟道的量为840 t。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构建含糖微生物燃料电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境中的一些微生物通过还原金属氧化物进行无氧呼吸,而石墨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相似,也可以作为这类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利用这类微生物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以糖类物质为燃料,对电池产电情况、产电原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Rhodoferaxferrireducens为产电微生物,在外接电阻510Ω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燃料,常温下产生的电流密度达158mAm2(平台电压为0.46V,电极有效接触表面积为57cm2),且循环性能良好。更换燃料为其它糖,发现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糖进行产电;通过SEM观察发现大量微生物吸附在石墨电极上,用Bradford法对运行20d后电池的细胞量进行定量,测得悬浮细胞蛋白浓度为140mgL,吸附在电极上的生物量为1180mgm2。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细菌还原实验,发现吸附在电极上的微生物对电压的产生贡献最大,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悬浮细胞对产电贡献很小,不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98.
唐山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999.
沈阳市城郊表层土壤有机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崔健  都基众  马宏伟  杨泽  李霄  王晓光 《生态学报》2012,32(24):7874-7882
城市土壤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随着有机污染物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特性被人们所认知,土壤有机污染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下,尝试采用因子分析评价法,对沈阳城郊表层土壤有机污染物进行识别,并对土壤有机污染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苯并(a)芘、滴滴涕、六氯苯和六六六对土壤污染负荷的贡献率最高,是主要的有机污染因子;利用因子分析评价法,34个城郊表层土壤采样点的有机污染评价综合评分在O-224.62之间,以较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评价结果及分级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来源,对防治城市土壤污染,进而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是国内外目前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杀虫生防真菌,欲扩大其防治范围、增强防治效果、降低生防成本。【方法】采用共发酵技术,通过组合菌株产孢能力和杀虫毒力比较试验,确定蜡蚧轮枝菌和球孢白僵菌共发酵的可行性。【结果】蜡蚧轮枝菌L-31和球孢白僵菌Q-55共发酵的最佳配比为1:1时,按10%总量接种于发酵培养液中(培养液按酵母膏5.0 g/L、葡萄糖20.0 g/L、麦芽糖提取物5.0 g/L、KH2PO43.0 g/L、黄小米200.0 g/L,pH 6.5配制),23.0°C±0.1°C恒温静置发酵12 d,共发酵液的含孢量可达1×109CFU/mL以上,杀虫毒力比较强,其对温室白粉虱和菜青虫可同时显效,处理9 d后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09×104±0.12 CFU/mL和3.17×105±0.11 CFU/mL,发酵液浓度为1×108CFU/mL时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2.11±0.14 d和4.27±0.43 d,温室小区试验校正防效在80%以上,与其各单一菌株发酵液的防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两株生防真菌的共发酵研究,为杀虫真菌的扩谱增效以及植物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