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0篇 |
免费 | 374篇 |
国内免费 | 1722篇 |
专业分类
46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57篇 |
2021年 | 165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212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29篇 |
2015年 | 182篇 |
2014年 | 212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269篇 |
2011年 | 321篇 |
2010年 | 218篇 |
2009年 | 262篇 |
2008年 | 280篇 |
2007年 | 268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176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121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8篇 |
1954年 | 5篇 |
1953年 | 12篇 |
1952年 | 5篇 |
1950年 | 5篇 |
1949年 | 6篇 |
194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为探讨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苗对低温伤害的响应,采用人工降温的方法,研究了‘解放钟’实生枇杷苗在低温胁迫下叶肉细胞与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测定叶片褐变率、根系活力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PMP)。结果表明,轻度低温(0℃)胁迫12h,根系活力下降26.09%,叶片褐变率仅升高17.15%,根系PMP值持续升高而叶片呈下降趋势。电镜下观察,根细胞和叶肉细胞均有明显线粒体增加现象。0℃胁迫36 h根细胞发生胞间结冰,液泡消失、线粒体膨大变形、双层膜消失、嵴消失、细胞壁结构损伤,而叶肉细胞仅表现叶绿体破坏、淀粉粒变小,线粒体完整。重度低温(–3℃、–5℃)胁迫下,根细胞和叶肉细胞均发生细胞内结冰,且低温对根细胞的破坏程度明显高于叶肉细胞,根细胞比叶细胞发生细胞结冰的时间更早,受害更严重。这表明根细胞比叶肉细胞对低温更敏感,因此,在低温来临前对枇杷地下部采取保温措施,对缓解地上部低温伤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3.
[背景] 水产病原细菌严重威胁水产动物健康且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细菌性鱼病的有效防治成为水产养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筛选对水产病原细菌有抑制效果的菌株,并研究其抑菌特性及其在水产细菌病害防治中的实际效果。[方法] 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筛选菌株的进化地位,通过乙酸乙酯萃取获得抑菌物质粗提物,通过偶氮酪蛋白法检测菌株胞外蛋白酶活力,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通过浸浴攻毒模型确定所筛菌株对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治作用。[结果] 从泡菜发酵物中筛选出一株乳酸菌DH,经16S rRNA基因测序、发育树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肠膜明串珠菌,该菌分泌的胞外抑菌物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希瓦氏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表现出抑菌效果,其抑菌物质能被乙酸乙酯萃取并且具有热稳定性。菌株DH能够显著抑制待测菌株的蛋白酶产量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并且对维氏气单胞菌浸浴攻毒有防治作用。[结论] 肠膜明串珠菌DH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抑制水产病原细菌的生长,能够为细菌性鱼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4.
85.
现代生物医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分子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其中蛋白质药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生产需求进一步加大.重组蛋白质技术作为一种方便的蛋白质生产来源,日益得到广泛运用.重组蛋白质纯化过程中往往使用到融合亲和纯化标签,然而这些冗余的标签在蛋白质精细化生产中,尤其是作为蛋白质医药存在时,是必须被予以去除的.切割蛋白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现有的各种常用切割蛋白酶进行比较和总结,为重组蛋白质生产与科研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炎症因子IL-1β是引起髓核细胞功能异常的关键因素之一。颗粒体蛋白原(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髓核细胞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炎性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PGRN对IL 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基因转染结合MTT方法证明,与IL-1β处理的细胞比较,过表达PGRN可逆转IL-1β引起的原代培养的髓核细胞生长抑制,促进细胞增殖。TUNEL技术和流式细胞分析显示,PGRN抑制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和RT-qPCR方法揭示,与IL-1β处理的细胞相比,过表达PGRN显著上调聚蛋白聚糖(aggrecan)和I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I)的蛋白质表达,但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分解素-金属蛋白酶ADAMTS-5的表达,同时抑制IL-1β诱导的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的表达,说明PGRN可缓解IL-1β引起的炎性反应,并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质的降解。此外,过表达PGRN还可降低p65、p-IkB a和β-cateni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提示PGRN可抑制IL-1β下游TNF-α介导的NF-κB信号途径及β-catenin途径。总之,上述结果提示,过表达PGRN可通过抑制IL-1β诱导的炎性反应、髓核细胞凋亡及基质代谢紊乱,缓解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PGRN的这种抗炎、抗基质降解作用可能与PGRN参与调控NF-κB和β-catenin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7.
以白菜‘矮抗青’(基因组AA)和‘中花芥蓝’(基因组CC)及其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AACC)的早期世代(F1~F4)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方法分别比较它们在100、200mmol/L NaCl处理下的生理指标差异。结果表明:(1)在盐胁迫条件下,‘中花芥蓝’植株的生物量、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最低,而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则最高。在100mmol/L NaCl处理下,F2代植株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SOD活性最大,MDA含量最低;在200mmol/L NaCl处理下,F4代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最大,MDA含量最低。研究发现,亲本‘矮抗青’的耐盐特性高于亲本‘中花芥蓝’,它们的杂种后代(异源四倍体)遗传了AA基因组的耐盐特性,从而比二倍体亲本具有更强的抵御盐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8.
Pink 1基因编码定位于线粒体上的丝/苏氨酸激酶(即PARK6),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连锁的基因.该基因在遗传性和散发性P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本研究以近交系C57BL/6J (B6) 和DBA/2J (D2)小鼠制作MPTP诱导的PD鼠为模型,借助基因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Pink1的表达调控.结果显示,Pink 1基因在PD模型组中表达显著升高.区间连锁分析检测显示,引起Pink 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染色体区域,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距Pink 1基因自身5 Mb范围之类,属于顺式调节eQTL.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在BXD 基因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RI)小鼠脑中,Camk2n等30个基因的表达与Pink 1基因高度相关,相互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Pink 1基因在行使特定生物学功能时,很可能协同这些基因一起发挥相应的作用,这部分基因是深入研究Pink 1基因在PD发病中分子机制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89.
RNA干扰与染色质沉默——生物体内精密的网络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表达受不同层次的调控.RNA干扰通过产生双链小RNA诱导同源mRNA序列降解,从而在转录后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RNA干扰产生的双链小RNA可通过与染色质中的重复序列DNA及组蛋白甲基化酶相互作用,引起组蛋白H3 Lys9的甲基化,进一步与异染色质形成相关蛋白结合,导致染色质沉默.综述了RNA干扰,小RNA,组蛋白修饰,染色质沉默及基因表达调控之间存在着精密的网络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0.
Response of rice (Oryza sativa) with root surface iron plaque under aluminium str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AND AIMS: Rice (Oryza sativa) is an aquatic plant with a characteristic of forming iron plaque on its root surfaces.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Al-tolerant species among the cereal crop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root surface iron plaque on Al translocation, accumu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Al stress in rice in the presence of iron plaque. METHODS: The japonica variety rice, Koshihikari,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was grown hydroponically in a growth chamber. Iron plaque was induced by exposing the rice roots to 30 mg L(-1) ferrous iron either as Fe(II)-EDTA in nutrient solution (6 d, Method I) or as FeSO(4) in water solution (12 h, Method II). Organic acid in root exudates was retained in the anion-exchange resin and eluted with 2 m HCl, then analys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fter proper pre-treatment. Fe and Al in iron plaque were extracted with DCB (dithionite-citrate-bicarbonate) solution. KEY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Both methods (I and II) could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iron plaque on rice root surfaces. The amounts of DCB-extractable Fe and Al on root surfaces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presence of iron plaque than in the absence of iron plaque. Al contents in root ti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iron plaque; translocation of Al from roots to shoot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iron plaque. Al-induced secretion of citrate was observed and iron plaque could greatly depress this citrate secre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ron plaque on rice root surfaces can be a sink to sequester Al onto the root surfaces and Fe ions can pre-saturate Al-binding sites in root tips, which protects the rice root tips from suffering Al stress to a certain ext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