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6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166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8篇
  1954年   5篇
  1953年   12篇
  1952年   5篇
  1950年   5篇
  1949年   6篇
  194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31.
2004年9月25日至10月1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秋季家群数量与来自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的捕食风险。布氏田鼠家群数量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即MNA法)确定,而艾虎对布氏田鼠捕食风险的衡量指标采用在研究期间布氏田鼠洞群区新出现的艾虎粪便和挖掘痕迹。研究区面积4 hm2,涉及91个布氏田鼠家群,658只布氏田鼠,其中,17个布氏田鼠家群有新出现的艾虎粪便,5个家群被艾虎掘开。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未出现艾虎粪便的布氏田鼠家群总秩和为1 096,出现艾虎粪便的田鼠洞群秩和为3 090,统计量U=315,校正Z=﹣3.241,校正P=0.001 2;另外,从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布氏田鼠家群秩和为3 757,而被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秩和为429,统计量U=16,校正Z值为﹣3.514,P=0.000 4。两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艾虎对秋季高数量的布氏田鼠家群具有显著的优先访问和攻击偏好,也意味着高数量的布氏田鼠秋季家群具有更高的被艾虎捕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2.
异色瓢虫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常被用来防治蚜虫、介壳虫、叶螨等害虫。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越冬代异色瓢虫自然资源,本研究调查了低温冷藏(3℃冷藏0,30,60,90,120,150 d)对吉林采集的越冬代异色瓢虫繁殖及其子代生长发育和捕食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历90 d冷藏的瓢虫产卵量最大,明显高于冷藏60 d个体的产卵量,与冷藏120 d、150 d及未经冷藏个体的产卵量不存在明显差异;经历不同冷藏期的瓢虫与室内人工饲养种群子代具有相似发育历期(约16.0 d);而且长期冷藏也未对瓢虫子代幼期的捕食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冷藏150 d瓢虫的子代在整个幼虫阶段能捕食662.8头蚜虫,与未冷藏个体和人工饲养种群个体不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开发利用东北地区越冬代异色瓢虫自然资源的生物防治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3.
为解决在城市绿化中滥用化学农药引起的生态问题,研究了胡椒木(Zanthoxylum piperitum)叶片的精油成分及其驱虫、杀虫、杀菌活性。结果表明,采用石油醚萃取胡椒木叶片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 h、温度50℃、料液比1:5,得率最高为0.5123%。从胡椒木叶片精油中共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主要为酯类、烃类和醇类,占总峰面积的99.96%,而具有驱虫、杀虫和抗菌活性的成分占88.50%,包括肉桂酸甲酯(87.83%)、柠檬烯(0.18%)、薄荷醇(0.11%)、香茅醛(0.10%)、α-蒎烯(0.08%)、α-石竹烯(0.08%)、松油醇(0.04%)、石竹烯(0.03%)、羟基大牻牛儿-1(10),5-二烯(0.03%)和β-水芹烯(0.02%)等。20 mg m L~(–1)的精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5.38%,接近BHT阳性对照;但还原性低于Vc,表现出较弱活性,这可能与提取工艺有关。因此,胡椒木叶精油含有多种驱虫、杀虫、抗菌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开发为天然植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4.
双语教学作为蕴含着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新措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探析双语教学引入高校病理生理学中的可行意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改进路径,有利于高校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对高校教育改革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5.
尽管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已经得到大幅改善,但啤酒生产过程中仍然会发生微生物污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啤酒纯种酿制是很难实现的。为了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本文系统介绍了啤酒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产工序中的分布,探讨了啤酒环境对抑制啤酒微生物污染的影响,讨论了啤酒微生物对啤酒质量与风味的积极贡献,提出合理控制外源微生物侵染是形成不同啤酒典型特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6.
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等医学院校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研究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医学意义、病理生理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制约瓶颈、探究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有利于促进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7.
基于GIS的浙北近海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鹏  杜震洪  张丰  曹敏杰  刘仁义 《生态学报》2016,36(24):8183-8193
在浙江省北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科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浙北近海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为了降低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浙江省北部海域高浊度、复杂水体等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水环境、沉积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构建了浙北近海海域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了相关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综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对2009年至2012年浙江省北部海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北部近海海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不健康状态。含量较高的无机氮和磷酸盐及较低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是影响其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2)浙北近海海域生态系统主要薄弱区域与人类活动格局基本一致,由此推断,人类活动是影响浙北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总体上,从2009至2012年浙北近海海域生态系统健康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8.
大花三色堇性喜冷凉、忌酷热。该研究以大花三色堇3个自交系08H 、HAR 和 E01为材料,分别测定了40℃高温处理4、8和12 h 时不同基因型大花三色堇幼苗的生理指标,以及不同浓度(0.1、1、2 mmol?L-1)水杨酸预处理对热胁迫下大花三色堇幼苗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大花三色堇电解质外渗量增加,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电解质外渗更多,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POD 酶活性先提高后降低;与其他2个自交系相比,HAR 表现出较好的耐热性,其可溶性糖含量、POD 酶活性的增加均较高,而电解质外渗率偏低;与对照相比,3种浓度 SA 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大花三色堇幼苗的电解质外渗率,增加了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大花三色堇的幼苗体内脯氨酸含量和 POD 酶活性;其中1 mmol?L-1的 SA 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大花三色堇幼苗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最高,最大程度减缓幼苗体内的电解质外渗量,08H 和 HAR 的脯氨酸含量和 POD 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对 E01而言,0.1 mmol?L-1的水杨酸预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和 POD 酶活性最高。该研究结果探讨了高温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花三色堇幼苗的生理表现,以及外施水杨酸对增强大花三色堇幼苗耐热性的效果,为大花三色堇抗热栽培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9.
为在转录水平解析杜仲叶片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该研究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对‘华仲6号’杜仲叶片从展叶(4月)到落叶(10月)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共获得差异基因3 002个,其中1 764个表达量上调,1 238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行使催化、氧化还原等功能,参与代谢过程和生物过程等;进一步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被富集,其中调控绿原酸合成的6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对这些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显示,4月中旬和9月中旬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暗示这两个时期对于绿原酸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6个绿原酸合成相关基因和12个随机选择的差异表达基因,验证结果显示表达谱测序结果可靠。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杜仲叶片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深入解析杜仲绿原酸合成机理,进而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杜仲绿原酸含量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0.
利用27对SSR分子标记对新疆4个野杏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新疆野杏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分化程度,为新疆野杏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27对SSR引物共检测到431个等位基因(Na),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5.96和0.84;物种水平上Shannons信息指数(I)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21和0.78。(2)群体水平上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Ne)、Shannons信息指数(I)、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10.98、5.85、1.92、0.79和0.55;其中新源县野杏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巩留县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3)基于F统计量分析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基因流(Nm)为5.26;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新疆野杏群体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95.4%),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4.6%。(4)新疆野杏群体遗传距离为0.06~0.49,平均为0.24;遗传相似度为0.61~0.94,平均为0.80;遗传相似度的聚类分析和遗传距离的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均将供试4个群体划分为两组;Mantel检测显示,新疆野杏群体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r=0.332,P=0.16)。研究表明,新疆野杏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这与新疆野杏群体的大小和悠久的演化历史以及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