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5篇
  4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报道了文字衣科一中国新记录属——赖氏衣属(Reimnitzia Kalb),该属仅含1种桑蒂赖氏衣[Reimnitzia santensis (Tuck.)Kalb]。桑蒂赖氏衣生于树皮或苔藓上,地衣体壳状,无皮层;含有大的柱状草酸钙结晶;裂芽丰富,与地衣体颜色一致,无分枝,先呈球状,后变为蠕虫状,长度可达1.5 mm,顶部有黑色的孔区或者单个的小孔;具有Chroodiscus型子囊盘;子囊孢子棕色,亚砖壁型,孢子大小15~25μm×8~12μm;分生孢子器位于裂芽的顶端和地衣体疣中,分生孢子呈杆状;无次生代谢物。  相似文献   
52.
MHV表面S蛋白介导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对易感细胞受体的吸附、侵入阶段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病毒传播过程中细胞与细胞的融合,以及免疫激活、组织嗜性、病毒致病性的变异。S蛋白对受体mCEACAM的识别是MHV感染种属特异性和组织趋向性的最初决定因素,不同MHV毒株S1亚基的长度及核苷酸序列都呈现高度多态性,这些突变导致抗体表位和T细胞表位缺失,为病毒逃避免疫监视提供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53.
中亚热带森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凋落物分解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择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3个主要演替阶段的7个优势种(其中马尾松代表演替初期优势种,木荷和香樟代表演替中期优势种,甜槠、小叶青冈栎、青冈和乐昌含笑代表演替后期优势种)的凋落物,采用网袋法进行分解试验. 结果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分解得最慢,年分解速率为0.51;木荷和香樟居中,分别为0.55和0.61;小叶青冈栎和乐昌含笑分解得最快,分别为0.89和1.12.沿着植被顺向演替的梯度,凋落物分解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 分解速率同凋落物的初始P、N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比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同C/N比值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凋落物的P、N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比值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快慢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风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观测铁塔不同高度的风速及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风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冠上风速较强,林冠下风速较弱;林内风速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均不明显.30~50 m范围内,风速垂直变化最显著,但年变化不大;50 m以上风速年变化显著,但垂直变化稍小.干热季(3~4月)风速最大,雨季(5~10月)次之,雾凉季(11~翌年2月)最小.昼间风速大于夜间.在昼间,上午风速最小,下午次之,中午最大.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风向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导风向昼间为偏东南风,夜间为偏西风.昼间零平面位移(d) 值上午最大,中午次之下午最小,其年变化幅度呈现下午幅度大,上午和中午幅度小的趋势.粗糙度(Z0)昼间值呈现下午>中午>上午的趋势,且下午Z0值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时段.  相似文献   
55.
富硒食用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还原力、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体系和卵磷脂脂质过氧化体系等几种不同的体外抗氧化模型,对超声波法提取得到的富硒食用菌多糖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体系中,富硒食用菌多糖均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性,且其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在相同的多糖浓度下,体系的抗氧化活性与硒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6.
气孔是植物响应外源信号,与环境进行水分和气体交换的门户。由外源信号引起的保卫细胞微丝骨架动态变化在气孔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具体的精确调节机制仍不清楚。微丝结合蛋白家族(ABPs) 是微丝动态组装最直接的调控者,它们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运用反向遗传学,以微丝结合蛋白—加帽蛋白 (CP) β-亚基 (CPB) 突变体cpb-3为实验材料,探究其在壳梭孢素 (FC)诱导气孔开放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离体叶片干燥3 h,cpb-3突变体的叶片失水率为63.45%,明显高于野生型的48.99%。气孔开度测量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cpb-3突变体的气孔开放程度以及微丝动态重排对FC分子更敏感。气孔开度相比野生型增大了20% (P<0.05),含辐射状微丝排布的保卫细胞数量比例增幅达到58.3%,比对照组高出18.5%。此外,非损伤微测技术记录保卫细胞Ca2+、K+等跨膜运输动态,FC处理下,cpb-3突变体保卫细胞中Ca2+外流速度升至212.86 pmol cm-2s-1,野生型仅为68.76 pmol cm-2s-1,明显快于野生型。且K+内流也有相同表现。综上表明,微丝加帽蛋白CP的β亚基CPB可能通过调节保卫细胞微丝骨架动态重排以及离子流动,在FC诱导的气孔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融合蛋白GGH原料和注射用粉针剂含量的方法,筛选制备粉针剂的辅料和pH,进行6个月的长期稳定性试验。方法:高效液相色谱采用Waters DELTA PAK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洗脱20min,检测波长280nm。根据粉针剂的外形、复溶性、稳定性和活性保留率筛选填充剂及pH。结果:GGH在0.2~1.6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可用此方法进行制剂的含量检测;选用4%的甘露醇作为填充剂并调节pH为5.5,可以制备性质较为稳定的GGH冻干粉针剂。结论:可采用含量和纯度检测结合外观性状观察法用于粉针剂的制备工艺筛选,为申报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金粉蕨属(Onychium Kaulfuss)隶属广义凤尾蕨科中的凤尾蕨亚科。迄今为止,该属属下分组及种间界定等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选取5个叶绿体DNA 序列片段 (rbcL/atpA/matK/trnL-trnF/trnG-trnR),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金粉蕨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金粉蕨属的9个成员被分置于两大支上。其中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Thunberg) Kunze)、西藏金粉蕨(O.tibeticum Ching & S.K.Wu)、木坪金粉蕨(O.moupinense Ching)、湖北金粉蕨(O.moupinense var. ipii(Ching) K.H.Shing)、栗柄金粉蕨(O.japonicum var. lucidum(D.Don) Christ)、黑足金粉蕨(O.cryptogrammoides Christ)、繁羽金粉蕨(O.plumosum Ching)聚为一支;而金粉蕨(O.siliculosum(Desvaux) C.Christensen)和蚀盖金粉蕨(O.tenuifrons Ching)则聚为另一支,可为该属的属下分组提供分子系统学证据;(2)野雉尾金粉蕨与栗柄金粉蕨在系统树中并没有聚在一起,而是被其它类群分割开来,不支持将后者作为野雉尾金粉蕨的变种,建议将栗柄金粉蕨提升为种的等级;(3)系统树上木坪金粉蕨与湖北金粉蕨的样本聚在一个细支上,支持《中国植物志》将湖北金粉蕨作为木坪金粉蕨变种的分类处理;(4)西藏金粉蕨与野雉尾金粉蕨聚在一起,并得到较高的支持,说明两者的关系近缘。  相似文献   
59.
阐述了认知结构、情感结构、意志结构和行为结构在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微生物学学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这种体系的发展基础和建立理念,着重强调其在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和所反映出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用智给予学生知识,全面提高认知基础;用情关怀学生成长,平稳搭建情感桥梁;用爱启迪学生心灵,迅速增强意志动力;用心培养学生能力,充分施展行为表现。在这种"知情意行"结构的渗透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提升,使微生物学教学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0.
窦薇  彭超  郑俊克  顾学范 《遗传》2007,29(1):37-40
为了研究粘多糖贮积症II型(MPS Ⅱ)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采用PCR扩增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基因突变热点区(外显子2、3、5、7、8和9)、DNA测序分析和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的方法, 对2个粘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进行了遗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 2个家系患者的IDS 基因分别出现IVS 6-1g→a和c.1587~1588 ins T 2个新突变。前者属于单碱基替换, 位于内含子6的3′端剪接位点, 导致跨外显子剪接; 后者属于插入突变, 插入点位于外显子9的cDNA 1,587和1,588碱基之间, 是迄今为止报道的人类IDS基因插入突变中最接近肽链末端的突变, 导致移码突变和转录提前终止。经限制性酶切分析, 证实2个家系中的患者母亲是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符合该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另外,在对随机抽取的50名正常人及另外6名不相关的粘多糖病人的测序分析中, 未检测到这2个突变, 说明不是多态性。对于筛查所得的2个新突变是否是患者的致病原因, 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