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8篇 |
免费 | 582篇 |
国内免费 | 1114篇 |
专业分类
40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46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172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71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以3种不同的百合为原料,用水浸提法提取百合中游离氨基酸,对提取条件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宜提取条件(即:以7.5%乙酸为提取液,料液比1:35,70℃提取3 h).同时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3种百合的水提取液样品,共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结果表明,百合中的游离氨基酸以精氨酸为主体,占总游离...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对与脑循环功能相关的12个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得出能够反映脑循环总体功能的一个综合指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获得12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130例正常者对照的流行病学资料,年龄在20岁至70岁。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到四种综合指标计算模型,并将这四种模型在临床上通过ROC曲线进行初步检验评价。结果在对原始计算数据250例人群的检验中,四个综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901、0.942、0.911。在临床上对另外的年龄为20岁至70岁的775例人群的检验中,四个综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0.940、0.969和0.945;在对年龄为50岁至60岁的144例人群的检验中,四个综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62、0.935和0.847。讨论对12个参数进行主成分回归后选取前三个主成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的评价模型作为反应脑循环总体功能的综合指标具有较佳的评价能力与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
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标记的重组布氏杆菌S2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法区分免疫接种和自然感染是限制布氏杆菌疫苗应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基因同源重组技术,用氯霉素抗性基因(Cmr)替代布氏杆菌弱毒S2株的WbkC基因,筛选获得重组布氏杆菌rS2-WbkC株。试验发现,重组菌rS2-WbkC由原先的光滑型转变成粗糙型。rS2-WbkC在TSA培养基上传25代后仍能稳定表达氯霉素抗性蛋白。小鼠动物试验模型表明,rS2-WbkC与S2有相似的保护性,但rS2比S2具有更高的安全性。rS2-WbkC免疫小鼠后,其抗血清可通过平板凝集试验与S2免疫的血清相区分。本研究为布氏杆菌标记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95.
96.
半导体矿物介导非光合微生物利用光电子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界中微生物按其能量代谢途径主要分为两种:光能营养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微生物.化能营养微生物作为非光能营养微生物长期被排除在以日光为能量来源的能量利用途径之外.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能量利用途径,即非光能营养微生物通过半导体矿物光催化作用来利用太阳能进行生长.实验室模拟体系中,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天然半导体矿物在模拟日光激发下产生的光电子促进了化能自养与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生长与光子能量和光子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不同波长光辐照下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与矿物的光吸收谱相吻合.这一能量利用途径的光能-生物能转化效率为0.13‰-1.90‰.在含有天然半导体矿物与天然微生物的红壤体系中,进一步发现半导体矿物光催化能够明显改变环境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已有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发现并极有可能长期在地球上存在的微生物能量利用途径,即通过自然界中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作用产生的光电子能够促进非光能营养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97.
98.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5时,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随着土壤pH升高,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亦即有机盐的作用,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去羧化作用机理基于间接证据,没有得到严格验证,超量碱机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超量碱只能转移,不能制造,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将是改良土壤酸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通量观测,对2009—2010年生长季芦苇湿地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感热通量(Hs)和潜热通量(LE)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芦苇湿地NEE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个CO2吸收高峰,分别出现在11:00和16:00左右,其特点是在午间出现了碳交换通量的降低。CO2吸收的日最大值在两个生长季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分别出现在2009年7月(-0.30 mg CO2m-2s-1)和2010年6月(-0.37 mg CO2m-2s-1)。CO2排放的日最大值两个生长季均出现在9月,分别为0.19和0.25 mg CO2m-2s-1。Hs和LE的日动态均为单峰型,极值都出现在中午前后,生长季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以潜热为主,且在日尺度上,热通量和NEE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季节尺度上,芦苇湿地生长季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2009年生长季生态系统白天固定354.63 g CO2/m2,同时期夜间释放159.24 g CO2/m2,净CO2吸收量为-195.39 g CO2/m2。2009年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为-651.13 g CO2/m2,生态系统呼吸(Re)为455.74 g CO2/m2,系统表现为碳汇。路径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显著影响NEE的日动态(R2=0.46—0.84),而NEE的季节动态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降水和PAR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00.
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戊型肝炎病毒(HEV)中和表位定位于开放读码框架2(ORF2)编码蛋白的第578和第607氨基酸(aa)之间的区域。将对应此区域的基因片段通过一段柔性的甘氨酸铰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3′端相连,构建成HBV/HEV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在毕赤酵母细胞内的表达产物物为分子量约29kDa的融合蛋白,具有组装成嵌合病毒样颗粒(VLP)的能力。此嵌合VLP具有与HBsAgVLP相似的特性且保留了天然HBV/HEV双重抗原性。对此嵌合VLP特性的初步研究提示其可能具有HBV/HEV双价重组疫苗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