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8篇 |
免费 | 316篇 |
国内免费 | 1357篇 |
专业分类
39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35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46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35篇 |
2014年 | 204篇 |
2013年 | 173篇 |
2012年 | 223篇 |
2011年 | 261篇 |
2010年 | 178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222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187篇 |
2005年 | 165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赤眼蜂在田间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淹没式释放是赤眼蜂田间应用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释放方式下成虫羽化后在田间的存活时间是影响其防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松毛虫赤眼蜂雌成虫为材料,将赤眼蜂引入固定在桃树上的透气的塑料管中,研究了田间不同地面植被(紫花苜蓿和自然生杂草)和不同试验日期(5月31日、6月5日、7月17日、7月24日、8月24日和8月30日)温度、湿度、食物和叶片等因子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面植被和不同试验日期松毛虫赤眼蜂成虫的存活时间差异显著,成虫的存活时间紫花苜蓿区明显长于自然生杂草区;5月31日和6月5日试验日期的成虫存活时间最长,7月17日和7月24日试验日期成虫的存活时间最短。成虫的存活时间与温度和湿度都呈显著负相关,但温度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后补充营养可以显著延长成虫的存活时间;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桃叶的存在使成虫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认为,在田间环境下温度和食物是影响赤眼蜂成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2.
123.
金丝小枣多糖ZP3c的分离纯化及其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DEAE-SepharoseCL-6B、SepharoseCL-6B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得到一个均一的金丝小枣多糖组分(ZP3c).ZP3c的中性单糖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2.13:19.3.经红外光谱测定,ZP3c的酯化度为41.85%. 相似文献
124.
选择中国北方落叶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的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酸雨酸度(重度、中度、轻度和对照)和3个降雨量(自然雨量和增、减雨量30%),以期阐明酸雨对蒙古栎幼苗形态生长、生物量和根系伤流量的影响,探讨中国北方日趋严重的酸雨是否会影响蒙古栎幼苗的生长,为酸雨区森林恢复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在本实验的酸雨酸度下,酸雨降雨量的增加对蒙古栎幼苗各生理生态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酸雨酸度对蒙古栎幼苗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但酸度增加降低了幼苗的根系伤流量;3)增雨的重度酸雨处理促进了蒙古栎幼苗形态生长和生物量累积;4)两因素对蒙古栎幼苗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说明蒙古栎对酸雨具有一定的抗性,可考虑选择为酸雨区植被构建的物种. 相似文献
125.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5时,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随着土壤pH升高,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亦即有机盐的作用,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去羧化作用机理基于间接证据,没有得到严格验证,超量碱机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超量碱只能转移,不能制造,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将是改良土壤酸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6.
小鼠胚胎体外发育培养基中氨基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可以消耗或生成某些氨基酸的含量,可以了解胚胎的发育潜能。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KSOMaa培养基中17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了解昆明小白鼠(Mus musculus)植入前胚胎体外培养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旨在寻找一种能有效支持昆明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培养基氨基酸组成,优化小鼠胚胎体外培养体系。将180枚原核胚分为9组,体外培养至囊胚,分别于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取样做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这些氨基酸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培养基中含量变化可分为5种类型:①在2细胞期增加但在4细胞期、8~16细胞期减少,囊胚期又增加的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②在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均下降(谷氨酸、甲硫氨酸、精氨酸、组氨酸);③在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均增加(丝氨酸、赖氨酸、丙氨酸);④2细胞期含量减少而在其他时期持续增加(天冬氨酸、脯氨酸、色氨酸);⑤囊胚期减少,其他时期都有增加(异亮氨酸)。 相似文献
127.
本文综述了植物大环寡肽(cycbtides)的研究进展,列举出迄今已报道的40多个植物大环寡肽,着重介绍了这类活性物质的生源、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8.
摘要: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海蚕抗菌肽 Perinerin 进行分泌性表达,并进行活性检测。首先通过 SOE 法(Gene splicing by over lap extension)设计三对互补引物来合成完整的Perinerin 的基因,将该基因片断插入到含有AOX1启动子和α分泌信号肽序列载体pPICZαA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 pPICZαA-PEN ,转化Pichia pastoris GS115 宿主菌,利用甲醇来诱导外源基因在阳性菌株中的表达,表达产物经 Tricine-SDS-PAGE 电泳验证。生物学活性检测证实重组蛋白对部分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对绿脓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9.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群落动态和演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位于桂西南的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以样地中2011年第一次植被调查数据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 cm的枯立木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析其不同径级(小径级,1 cm≤DBH5 cm;中径级,5 cm≤DBH15 cm;大径级,15 cm≤DBH)的空间分布格局、枯立木多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生境关联性等。结果表明:枯立木所有个体和小径级分别在0~4 m和0~5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其它尺度为随机分布;中径级和大径级在0~30 m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大径级与凹凸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干旱度指数和样方内所有植株个体数为显著正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样方内最大胸径和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3种生境类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著;中径级与山坡呈正关联性、与山脊呈负关联性、与山谷无显著关联性;大径级与山谷呈正关联性、与山坡无显著关联性、与山脊呈负关联性。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枯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随机分布,仅小径级在小尺度内聚集分布,而较大径级在样地中表现出一定的生境关联性;树木死亡过程可能是小尺度内密度制约、大尺度内生境过滤和个体自然衰老等生态学过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0.
鱼类生物群落对太子河流域土地利用、河岸带栖息地质量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是多空间尺度环境因子作用的结果。探讨不同尺度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识别影响水生生物群落完整性的尺度问题,是有效开展水生生物保护的基础。基于2009年对太子河流域15个样点的鱼类、河岸带栖息地质量评价,结合遥感影像解译的太子河流域土地利用情况(包括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研究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与两种尺度土地利用、栖息地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子河上游地区河岸栖息地质量较好,下游地区由于农业用地、城镇用地比例的增加河岸栖息地质量明显下降。F-IBI与自然用地比例呈正相关,与农业、城镇用地比例呈负相关。农业用地对F-IBI的影响体现在流域尺度,而城镇用地在两种尺度上都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于农业用地,城镇用地相同比例的增加会导致F-IBI更快的下降。底质、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是显著影响F-IBI的栖息地质量评价参数。3项参数均随农业和城镇用地比例增加而降低,农业用地主要在流域尺度上对3项参数产生影响,城镇用地主要影响底质和水质状况2项参数,而在两种尺度上的影响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