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7篇 |
免费 | 332篇 |
国内免费 | 1621篇 |
专业分类
48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67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51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175篇 |
2014年 | 226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303篇 |
2011年 | 315篇 |
2010年 | 252篇 |
2009年 | 293篇 |
2008年 | 297篇 |
2007年 | 290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由高平地、微坡地、洼地边缘和洼地4种微地貌单元组成.洼地发育均腐土,洼地边缘、微坡地和高平地发育碱积盐成土.高平地土壤的碱土碱化层出现在15~30 cm,碱化度(ESP)60%.微坡地土壤表层的ESP最大可达75%.洼地边缘的ESP分布在10~30 cm土层,最大为30%~40%.洼地的土壤几乎没有碱化层.研究区不同微地貌部位发育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微坡地土壤饱和含水率最大仅为25%,而洼地土壤0~10 cm饱和含水率高达45%.不同微地貌单元的冻融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微坡地和洼地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57和136cm.冻结期,洼地土壤表层含水率由冻结前的20%增加到50%.微坡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在4个微地貌单元中最明显;冻融前后微坡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幅达80%.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昆虫的数学形态特征在目级昆虫分类阶元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行性、可靠性和重要性,以及3个目的亲缘关系远近.根据昆虫图像,对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的28种昆虫提取形状参数、叶状性、球状性等7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粗糙集理论与方法的论证和运算,并与赵汗青等人统计分析的结果加以比较.在作为目级阶元分类时,各项特征的重要性依次为:(似圆度、偏心率)>(亮斑数、球状性、圆形性)>(叶状性、形状参数).从数学形态特征角度讲,3个目的亲缘关系远近大小依次为:半翅目与鞘翅目>鳞翅目与鞘翅目>半翅目与鳞翅目.粗糙集理论在昆虫依据数学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方面与统计分析方法相比有更为理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酸枣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对自然干旱梯度生境的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烟台、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四个地区自然干旱梯度条件下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对酸枣根系的次生木质部导管及不同径级根系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烟台到吐鲁番,酸枣根次生木质部中导管数量逐渐增多,管径依次增大。酸枣细根(d≤2 mm)长度远远大于其它径级根系的长度。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垂直方向上,细根出现在较深的土层,水平方向上,酸枣根幅扩大到560 cm,在末端或者接近末端的地方出现较多的细根分支。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5 mmd10 mm的根系长度在总根长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其可能为干旱生境中植株根系获取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部位。不同生境中酸枣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是其长期生存于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994.
植物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和植被呼吸估算的重要参数.采用T型热电偶监测树皮和木材特性各异的2个阔叶树种(白桦和水曲柳)不同深度、高度和方位的树干温度(Ts),探索Ts日变化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Ts月平均日变化格局与空气温度呈相似的正弦曲线,但Ts变化滞后于空气温度,时滞从树皮表面处的0 h增加到6 cm深度处的4 h.随测定深度的增加和高度的降低,Ts日变化的峰值和日较差均逐渐减小.Ts周向差异不大,休眠季节白天南向、西向Ts日峰值略高.两树种树皮和木材的热学特性(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的差异,会通过影响树干表面与外界的热交换和树干内部热扩散而造成Ts径向变化的种间差异.白桦树皮较高的反射率削弱了太阳辐射对Ts的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可以很好地估测Ts日动态(R2>0.85),影响程度依次为空气温度>水汽压>净辐射>风速.估算生物量热储和树干表面CO2通量时应考虑Ts径向、纵向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95.
南极利文期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极利文斯顿岛赫德半岛中的迈尔斯陡崖组主要是浅变质的石英长石杂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等组成的复理石,厚度可能超过3000m,形成于浊积扇的上扇和下扇部分,时代可能为晚三叠世。在复理石相岩石中发育一套深水的遗迹化石,共有15个遗迹属、16人遗变种,其中有10个可以鉴定到遗迹种,两个比较种,4个只鉴定到遗迹属,未鉴定到遗迹种,1建立1个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除新遗迹属种外,其余14个遗迹属,15个遗迹种都曾经在深海复理石相浊积岩内发现过,其中Belorhaphe,Glockerichnus,Lophoctenium,Rhabdo-glyphus,Paleodictyon,Suborenzinia,Spirophycus,Strobilorhaphe,Tuberculicnus,Cochlichnus等,属于浊流前产生在复理石相泥岩内的高度分异的雕画迹(Graphoglyptida),它们产于泥岩却保存为上覆砂岩底面的铸型凸起。别外,Fucusopsis和Neonereites却产生在砂岩内代表浊流后形成的沉积后遗迹组合,文内还描述3种浊流常见的无机构造,并上上述遗迹化石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96.
松茸毒蛾Dasychire axutha Collenette是广东马尾松的另一重要害虫。1980年7月,我们在阳江林场东岸分场的马尾松林中,发现松茸毒蛾幼虫暴发性流行罹病死亡,流行面积达2000余亩。患病死亡之幼虫,有一部分为核多角体病毒所致(苏星等,1983);但在死亡幼虫中有相当一部分虫体萎缩,尾部多粘留一粒灰白色粪便,多掉落在树头周围,这种萎缩型的松茸毒蛾虫尸,经解剖观察,体壁完好、坚韧,中肠呈现乳白色;用中肠作涂片并以苦味酸——氨基黑染色,置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含有大量的染成深蓝色的多角体,经室内感染试验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此病原物为质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病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现将其形态、室内外感染试验及超低容量试验等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7.
998.
重庆市蝴蝶多样性环境健康指示作用和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庆市生态功能区蝴蝶多样性参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系相似性分析;选取22个蝴蝶多样性参数和5项主要环境因子指标,进行回归和主成分分析,进而探讨监测指标、监测种类和类群的选取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分析结果表明:当进行区域级的监测时,在22个指标中,种、科、属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可以忽略;5项环境指标中,人口压力(X22)因子重于面积比例(X18)、人口密度(X19)、林地比例(X20)、土地载有量(X21)等4项因子。选出物种数(X1),蝴蝶属(X2)、科级(X3)单元的多少,种类优势度(X9),各数量等级的物种数贡献率(X10—X13),人口压力(X22)及4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等10个因子,作为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环境健康状况的10个评价指标;和24个蝴蝶监测种类,12个蝴蝶监测类群一起,探讨评价方法,共同构筑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区环境健康状况的评价表明,功能区1的环境健康评价为非常健康,5、9、10区为健康功能区;2、3、6、7、14区为亚健康功能区;不健康功能区是4、8、11、12、13区。功能区13、14是城市化区域,它们的分值在14个区中,居第十二位和第七位,不是最低的,这表明城镇化与环境质量并不完全是因果关系,即通过绿化和环境保护,城镇环境是可能得到很好改善的。期望此监测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99.
以合成气为底物生产乙醇、丁醇、己醇等生物基醇类化学品可以降低原料成本,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概述了产乙酸菌中能够利用合成气的Wood-Ljungdahl途径及该过程中产乙酸菌的能量节约机制,综述了产乙酸菌遗传操作工具的发展及代谢工程改造进展。大量研究揭示了发酵条件(如温度、pH、金属离子、有机氮源、硝酸盐等)对产乙酸菌生长及醇类产物合成具有复杂的影响。气体成分及气液传质效率也是影响合成气利用的重要因素。另外,指出了利用合成气生产生物基醇类化学品现存的瓶颈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产乙酸中的高效基因编辑方法,在模式菌株中构建合成气利用途径、优化温度、pH、反应器设计及利用廉价培养基进行发酵。 相似文献
1000.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压力评价及土壤N储量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是草原氮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揭示放牧对土壤N储量的影响,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基于单位草原面积草原载畜量和单位草原生产力,建立了放牧压力评价模型,并利用1990—2011年以县为单位统计的放牧牲畜数据和2001—2011每年合成的MODIS-NDVI_(max)影像数据评估了放牧压力的空间分布。基于2011年野外调查的95个样点和2010年调查的41个样点数据,对处于低放牧压力(LG),中放牧压力(MG)和高放牧压力(HG)的样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压力对土壤容重(BD),土壤全碳(TC)含量和土壤全氮(TN)含量具有显著影响,特别在土壤表层(0—10cm),土壤容重、TC含量和TN含量在LG,MG和HG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C含量和TN含量随放牧压力增加而降低,BD随放牧压力增加而增加;黏粒含量(CC)在3个放牧压力梯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土壤N储量表现出和TN含量相似的变化特征,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放牧压力增加而减少,在0—50cm范围内,土壤N储量在LG、MG和HG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011,P0.05;2010,P0.1)。重度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氮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放牧压力有助于降低草原氮损失和恢复植被生产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