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2篇 |
免费 | 288篇 |
国内免费 | 1476篇 |
专业分类
42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46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254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214篇 |
2009年 | 259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252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pET15b-HepⅠ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上游合有6×His标签的HepⅠ基因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His-HepⅠ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菌,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可溶部分用GSTrap FF和HisTrap HP柱两步亲和纯化,所得产物经SDS-PAGE检测,在66 kDa和43 kDa处显示特异条带,分别与GST-His-HepⅠ和His-HepⅠ融合蛋白预期分子量相符;最终His-HepⅠ融合蛋白的比酶活为86.45 IU/mg,纯度高达99%,与仅一步亲和纯化得到的GST-His-HepⅠ融合蛋白相比,进一步提高了纯化后重组肝素酶的纯度。本研究为制备高纯度的HepⅠ提供了一种方法,对制备高安全性的LMwH和解析HepⅠ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2.
143.
目的测定板蓝根颗粒抗流感病毒的药效作用。方法 A/California/7/2009(CA7)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14d,观察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计算小鼠存活率、存活天数以及延长生命率。感染的小鼠第5天每组小鼠处死一半,取肺组织,观察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结果板蓝根可明显延长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天数并提高存活率,病理结果显示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板蓝根颗粒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4.
目的:从异常核型人胚胎干细胞系中分离两种不同X染色体失活(XCI)状态的细胞,建立亚系,并进行对其XCI状态特征和多能性标记进行鉴定。方法:G显带鉴定人胚胎干细胞系ch HESC-3早晚期代数细胞的核型,H3K27me3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早晚期ch HESC-3表观遗传差异,RT-PCR检测早晚期ch HESC-3中XIST基因的表达。利用单细胞克隆的培养分选亚系,H3K27me3、RNA polymeraseⅡ以及DAPI三种标记的共染后每种表观标记各选两株进行RT-PCR,检测两种亚系中XIST基因的表达。并对这四株细胞进行干细胞标记鉴定。结果:G显带结果证明早期ch HESC-3为正常核型,晚期代数核型为异常核型,牵涉到8条染色体的复杂结构变异。H3K27me3免疫荧光染色证明异常核型ch HESC-3中有部分细胞出现了H3K27me3凝集点,而正常核型细胞中未发现。正常核型细胞(ch HESC-3N)没有XIST基因表达,异常核型细胞(ch HESC-3C)中有表达。在RNA polymeraseⅡ着色缺口中发现H3K27me3凝集点的细胞亚株XIST基因表达阳性,polymeraseⅡ着色缺口中未发现H3K27me3凝集点的细胞亚株XIST基因表达阴性,XIST阳性和阴性细胞各选两株进行多能性标记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结论:成功从异常核型人胚胎干细胞系中分离两种不同XCI状态的细胞并建立亚系,两种表观类型的亚系均保持多能性标记并能在长期培养中保持各自特性。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3848米未干预组(B组)、3848米谷氨酰胺干预组(C组)、4767米未干预组(D组)和4767米谷氨酰胺干预组(E组),每组10只,急进海拔3848米和4767米造成大鼠急性缺氧模型,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的变化。结果高海拔缺氧组大鼠小肠黏膜变薄、肠黏膜水肿、绒毛短缩,肠道菌群失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海拔升高,菌群失衡更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细菌易位率也有差异。经谷氨酰胺干预后,肠道的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率与高海拔缺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可导致小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肠黏膜屏障破坏,且随着海拔升高而上述改变更明显。谷氨酰胺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6.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病毒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沉着情况,初步研究其与AIDS多系统病变的联系。方法对8只不同时间感染SIV的恒河猴及1只未感染SIV的猴进行尸检以获取多系统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IgG、C3、SIV p27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gG、C3、p27在多个猴、多种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相同模式的荧光表达,证明存在IC的沉着;其中脑血管周(8/8),心肌间微血管(6/8)、和淋巴结副皮质(6/8)及生发中心(5/8)是阳性率最高的部位,肾小球及肾间质、肠黏膜固有层也有较多IC的沉着,且在感染中、晚期IC出现的比例更高。结论SIV感染后出现广泛的SIV-IC沉积,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IC可能是SIV导致AIDS多系统病变的主要形式。针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AIDS并发多系统器官病变的机制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7.
目的研究成年雄性人源化小鼠个体出现疝气症状的原因和对人源化小鼠的影响。方法利用显微注射法构建人造血干细胞人源化小鼠,对疝气表型特征、小鼠行为、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2月龄雄性人源化小鼠出现直接性疝气症状,腹股沟区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减少可能是疝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疝气小鼠同时伴有耐力和运动协调性下降,但疝气对小鼠的繁殖系统无显著影响。结论雄性人造血干细胞人源化小鼠具有显著的疝气症状,其发生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8.
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4个演替序列(15、30、60、160年)的群落为对象,分析了演替进程中优势种群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广东琼楠(Beilschmiedia fordii)分别是4个演替序列群落的优势种群,这些优势种群的作用明显,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每个序列中较大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之间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也较高。较小重要值的物种具有较宽生态位的现象暗示了该物种有可能成为下一演替序列的优势物种,较小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现象是生境破碎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整个演替序列中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共同呈现了逐渐下降并在最后阶段稍有上升的曲线特征,说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竞争以及环境资源的变化导致各物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态位分化,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逐渐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149.
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覆盖对侵蚀红壤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素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子。采用时空代换法,以红壤侵蚀区未治理、恢复12年和30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林下芒萁覆盖地与裸地表层土壤之间氮同位素、不同形态氮组分含量以及不同组分氮含量所占比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所有马尾松林中,芒萁覆盖增加了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δ~(15)N值则比林下裸地显著降低了33. 8%—83.1%(P0.05)。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林下芒萁覆盖地表层土壤δ~(15)N值显著下降,而林下裸露地δ~(15)N值没有显著变化(P0.05)。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林的芒萁覆盖地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林下裸地(P 0.05),而硝态氮含量则显著低于林下裸地(P0.05)。随恢复年限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硝态氮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形态氮占全氮比例表现为:微生物生物量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相关分析表明土壤δ~(15)N值与硝态氮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氮组分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与林下裸地相比,芒萁覆盖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表层土壤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含量,降低硝态氮的淋溶损失风险,促进土壤氮保持和积累,从而有利于退化红壤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0.
为了检验已记录的4个溞属种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透明溞D. hyalina、蚤状溞D. pulex和大型溞D. magna)的系统分类, 用试剂盒法分别提取4种溞类的基因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 通过PCR扩增了4种溞属种类的16S rD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 并与来自GenBank中每个种类相似度较高的同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16S rDNA和COⅠ基因, 4个溞属种类的平均种间相似度分别为85.56%和80.67%, 碱基中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基于COⅠ基因, 巢湖隆线溞与来自GenBank上的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 AB549199))相似度为99%, 分歧度为0.4%0.9%。就16S rDNA和COⅠ基因而言, 巢湖透明溞更接近于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基于16S rDNA和COⅠ基因构建的NJ树和贝叶斯树, 两者的主要分枝基本一致。结果暗示, 巢湖隆线溞与拟同形溞为一个种, 透明溞应属于盔形溞。由于缺乏核基因的研究, 有关巢湖溞属的分类地位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