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8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1575篇 |
专业分类
46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145篇 |
2018年 | 97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35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211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286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231篇 |
2009年 | 287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78篇 |
2006年 | 271篇 |
2005年 | 208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38篇 |
2002年 | 112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蛋白激酶的诱导形成与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秀"葡萄(Vitis vinifera L.cv.Jingxiu)幼苗为试材,研究了高温胁迫激活的蛋白激酶的类型和活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10~60min明显地激活了一个分子量约为52 kD的蛋白激酶,该蛋白激酶能将凝胶中所嵌入的髓鞘碱性蛋白(MBP)磷酸化,在放射自显影中表现出很高的放射活性,而对凝胶中的组蛋白-Ⅲ(histone-Ⅲ)则没有这样的作用.在溶液反应体系中该蛋白激酶对MBP也表现出很高的磷酸化活性,而对histone-Ⅲ却无作用.Ca2 对其活性变化无显著影响.酪氨酸特异性蛋白磷酸酶(YOP)对该激酶的活性有显著的钝化作用.结果表明该52 kD蛋白激酶是MAPK家族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82.
基于18S rDNA序列的蝽次目(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8SrDNA分子约1 912 bp的序列对蝽次目21个科53个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运用MP法、ML法和NJ法分析后的结果表明:蝽次目的单系性得到很高的支持;扁蝽总科成为毛点类的姐妹群;毛点类基本确定为两大分支:一支包含蝽总科和红蝽总科;另一支主要由长蝽总科、缘蝽总科和南蝽总科组成;长蝽总科和缘蝽总科都是多系;长蝽总科中,跷蝽科和皮蝽科的关系最近,构成姐妹群,位于整个毛点类的基部;与长蝽总科中另外两个科长蝽科和地长蝽科的关系很远。说明利用18SrDNA分子对研究蝽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是适合的,能够重建蝽次目;扁蝽总科和蝽总科单系性的结果与形态学的研究以及Li et al (2005)的研究一致;但较Li et al(2005)的研究更进一步把红蝽总科从广义的缘蝽总科中分出来;并建议皮蝽科作为一个独立的总科更合适。 相似文献
83.
Adipophilin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脂质负荷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Adipophilin是细胞内脂质聚集和与脂质聚集有关疾病的标志物,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为了探讨adipophilin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通过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新西兰白兔12周,复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同时测定血脂的变化和动脉壁胆固醇,使用HE染色、苏丹Ⅳ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和动物肝脏中adipophilin的表达.结果发现,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动脉壁胆固醇明显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增加到(40.06±7.29)%,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adipophilin表达呈阳性;而adipophilin在肝脏中的表达无论是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组或对照组均为阴性.使用80 mg/L OxLDL与小鼠腹膜巨噬细胞共孵育,复制脂质负荷细胞,然后把构建的1 mmol/L adipophilin反义寡核苷酸与该细胞共孵育.结果发现,使用油红O染色观察的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生化测定细胞内胆固醇酯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说明adipophilin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的关系,控制adipophilin的表达能够减少巨噬细胞细胞内胆固醇酯的聚集. 相似文献
84.
85.
为了探讨绿木霉与褐环乳牛肝菌的互作机理,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二者生长重叠部分进行体外观察,发现二者生长无相互影响,在营养生长方面几乎不存在竞争关系。为进一步揭示绿木霉与褐环乳牛肝菌的互作机制,采用体外诱导和生物化学等方法,向褐环乳牛肝菌发酵液中加入灭活绿木霉菌丝诱导物,每天对发酵液中的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漆酶和中性蛋白酶等酶活性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绿木霉诱导褐环乳牛肝菌产漆酶能力最强;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和漆酶活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在诱导培养第6天,这两种酶活性升至最高,分别达到25.2U/mL和1 580U/mL;灭活绿木霉菌丝对褐环乳牛肝菌几丁质酶的诱导具有“瞬时性”,在诱导培养第2天即检测到较高的几丁质酶活性;中性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且能增大褐环乳牛肝菌中性蛋白酶的固有产量,形成“叠加效果”。综上所述,绿木霉对褐环乳牛肝菌几乎不存在营养竞争关系,但其灭活菌丝体对褐环乳牛肝菌发酵液的多种酶活性存在诱导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6.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作为一种常用的DNA聚合酶,因其独特的特点:能引发链置换反应、高保真、耐高温等,而成为一种重要的DNA多重置换扩增酶。目的:为减少成本,设计一种高产,方便且扩增活性高的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表达体系;探究该酶应用于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的扩增条件。方法:采用p TWIN1质粒作为载体克隆表达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应用几丁质亲和层析柱纯化该酶,使用该酶对人类基因组DNA进行不同温度下扩增,探究其最适反应温度,并据此对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由此得到的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能运用于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的扩增,扩增效率可达200倍,并能应用于a CGH芯片。结论:扩增得到保真性高,覆盖基因组范围大的DNA扩增产物。该应用与a CGH结合,使得对少量的癌症石蜡包埋组织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并进行其基因拷贝数变异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该害虫在湖南省5个主要蔬菜种植区的抗药性水平,并探讨该害虫对茚虫威的抗性与解毒代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斜纹夜蛾有效防控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14-2016年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3龄幼虫在死亡率40%~70%的选择压下用茚虫威进行汰选,比较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和抗茚虫威种群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结果】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26.9~220.2倍的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68.3~890.8倍的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21.0~267.2倍的抗性,对相对较新型杀虫剂(甲维盐、阿维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产生了5.2~53.4倍的抗性。经茚虫威汰选后第14代[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26.43]斜纹夜蛾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酶活性分别上升2.86, 1.01和1.83倍。【结论】斜纹夜蛾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斜纹夜蛾幼虫羧酸酯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增强可能是斜纹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采用改良Knop's营养液液体培养基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龙津蕨(Mesopteris tonkinensis)的孢子,每天光照12 h,黑暗12 h,光照强度为2 500 lx。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为龙津蕨系统学的研究提供配子体发育方面的详实资料。结果表明:成熟孢子深褐色,不透明,两侧对称,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圆角三角形,具单裂缝,孢子周壁具密集的脊状褶皱。播种后15 d左右萌发,形成2~5个细胞长的丝状体。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具单细胞假根,不含叶绿体,基部膨大。20 d左右发育成片状体,30 d左右形成幼原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原叶体心脏形对称,56 d左右形成成熟原叶体,原叶体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幼原叶体仅左右两翼顶端细胞产生乳突毛状体,成熟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少量乳突毛状体,毛状体由单细胞构成。68 d左右精子器开始出现,精子器近圆球形,由基细胞、环细胞、盖细胞构成。75 d左右颈卵器出现,成熟颈卵器颈部由3层细胞构成。其侧面观柱状,顶面观为铜面状。颈卵器垂直于原叶体表或向原叶体基部倾斜。另外,根据已知的金星蕨科其他属的配子体发育特征,发现龙津蕨配子体发育的这些特征与他们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龙津蕨系统学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0.
麦长管蚜对E-β-法尼烯的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对E-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矿物油溶液反应的最低阈值浓度,为EβF的田间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观察麦长管蚜3龄若蚜对不同浓度EβF的逃逸行为和"Y"型管嗅觉行为反应。每天定时分5次(9:00,11:30,14:00,16:30和19:00)滴加10μL EβF于滤纸上,滤纸用牙签固定于麦苗盆中心,持续处理5 d。每盆麦苗处理前接1龄若蚜15头。记录成蚜翅型及2周后蚜虫总数量。【结果】随着EβF浓度升高,麦长管蚜3龄若蚜3 min内逃离数显著增加,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驱避效果明显增强。EβF浓度为200 ng/μL和≥600 ng/μL使蚜虫逃离数显著增加(P0.05)。"Y"型管选择行为测试结果表明,EβF≥600 ng/μL对3龄若蚜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1)。与对照相比,EβF≥600 ng/μL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有翅蚜比例(P0.01);EβF≥400 ng/μL极显著抑制蚜虫种群个体数量增长(P0.01),但与600 ng/μL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600 ng/μL EβF矿物油溶液为麦长管蚜驱避剂的最低阈值浓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