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目的探讨临床适用的菌群培养方法,用于检测分析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优势菌群,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采集32例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在不同气体环境中用非选择性、半定量方法做细菌培养,比较培养结果,分析患者阴道优势菌群。结果在厌氧环境中培养时菌落数量最多,检出的优势菌共15种,每份标本的优势细菌种类多数为2种(20/32),少数为3种(3/32);而在微需氧及需氧环境中检出的主要菌分别为8种及5种。结论非选择性半定量、厌氧培养的方法可有效、简便地了解BV阴道优势菌群的构成,可用于临床对BV菌群的检测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12.
植物群落的冗余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党承林 《生态学报》1998,18(6):665-672
应用冗余理论探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机理。植物群落的冗余是由植物体的器官冗余、种群内遗传结构冗余、物种冗余和层次冗余组成的。植物群落的抵抗力主要来自物种冗余和种群内遗传结构冗余,而恢复力来自层次冗余和器官冗余。植物群落的冗余结构决定了其稳定性是抵抗的,或是恢复的,或即是抵抗的又是恢复的。研究表明,冗余理论比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更能合理地解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植物群落冗余按其组成万分的性质可分为两种:数量冗  相似文献   
213.
目的:筛选出产碱性木聚糖酶酶活力高的菌株。方法:从碱性环境中采集样品,以自制木聚糖为惟一利碳源,采用刚果红透明圈法于摇瓶发酵法相结合筛选出18株产木聚糖酶酶活较高的菌株,其中1株酶活最高可达335.14 IU/ml。结果:通过培养特性及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对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的结果表明:其作用最适温度60℃,最适pH8.0,在pH9.0条件下仍具有80%酶活力。结论:属于耐碱性木聚糖酶,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4.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碳循环分室模型,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各分室的碳贮量和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46.071 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130.366 t·hm-2、凋落物层12.626 t·hm-2,土壤有机碳储存量低于我国森林土壤碳贮量平均值,高于处在我国最低水平的暖性针叶林和热带林,与本区锐齿栎林相比也明显偏低.林地植物年凋落进入土壤的碳量为5939 t·hm-2,其中地上枯枝落叶占56.9%、地下死细根占43.1%; 凋落物层分解后每年以腐殖酸形式输入矿质土壤中的碳量为2.034 t·hm-2.油松林土壤(含植物根系)年呼吸释放碳量14.012 t·hm-2,其中凋落物层、矿质土壤层、死根系和活根系分别占林地总呼吸量的15.7%、14.5%、11.7%和58.1%.  相似文献   
215.
希拉穆仁草原近自然恢复状态下植被-土壤响应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围封区域草原近自然状态下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土壤颗粒物理特性的研究,探讨草地群落与土壤颗粒物理特性在自然风蚀条件下的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全覆盖时以羊草、赖草为优势种,当草地盖度下降为40%以下时以指示草地退化的冷蒿为优势种;且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呈降低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草地植被覆盖度对地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盖度的降低,其地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降低趋势,地表土壤颗粒粗化明显;(3)在近自然状态下,草地植被覆盖较低时,地表0—1 cm土壤颗粒粗粒化现象尤为显著,粒度累计差异达到1 mm,垂直结构上表现为由3—5 cm、1—3 cm土层至0—1 cm土层,土壤颗粒粗粒化程度加重,粗颗粒粒度累积差异分别出现在0.1、0.25、1 mm;(4)在近自然状态下,随着草地植被盖度增加,表层土壤受植物遮蔽,得到有效保护,土壤颗粒逐渐细化,容重也缓慢下降。在近自然状态下,草地及土壤环境发生有层次且多样性的变化,草地植被的斑块状变化使得希拉穆仁围封区草原在近原始状态下出现自然风蚀现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16.
植物自然更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李小双  彭明春  党承林 《生态学杂志》2007,26(12):2081-2088
植物自然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它对种群的增殖、扩散、延续和群落稳定及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植被动态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多数研究主要从更新过程中的某一或几个阶段入手,分析各生态因子对更新的影响,或从林窗、火烧、动物等干扰对自然更新影响的角度揭示植被自然更新的机制。本文从植物自然更新方式、干扰对更新的影响及群落的更新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17.
松口蘑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松口蘑深层发酵工艺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初步确定松口蘑适宜的培养基组成 :玉米粉 30g,葡萄糖 1 0g ,豆饼粉 1 0g ,玉米浆 1 0g ,KH2 PO41g ,定容至 1L。适宜发酵条件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摇瓶转速为 1 60r/min ,最适pH为 5 0 ,最适接种量为 1 0 % ,装液量 1 2 0mL/ 5 0 0mL摇瓶培养 1 0d ,菌体生物量达 1 2 94g/L。  相似文献   
218.
甘肃胡麻地方种质资源品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利  党占海  李毅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2):2453-2457
对甘肃省116份胡麻地方品种的重要品质指标———粗脂肪、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和碘值进行测定,并根据这些品质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供试品种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为37.48%,变异系数3.8%;硬脂酸、油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32%和29.05%,变异系数分别为19.5%和11.6%;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9%、48.76%、10.95%,变异系数分别为8.4%、8%、8%;平均碘价175.60,变异系数2.7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6个品种聚为7大类,其中:b亚组群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而亚麻酸含量最低;d亚组群品种亚麻酸含量最高;e亚组群粗脂肪含量和碘价最高,油酸含量最低;f亚组群硬脂酸含量最低;g亚组群棕榈酸含量最高,碘价最低。  相似文献   
219.
武岳  党娜  史迪  刘文俊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8):2561-2573
[背景]随着乳酸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同环境乳酸菌群落结构的分析和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不同环境、不同来源分离、保藏乳酸菌对于优良菌种的筛选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阐明内蒙古原始森林桦树皮中乳酸菌的组成,并获得丰富的野生型乳酸菌资源,为优良菌株的筛选和工业化应用提供核心菌株,从原始森林桦树...  相似文献   
220.
Hemiptera is the largest order in Paraneoptera and the fifth largest in Insecta. Disputes about hemipteran phylogeny have concerned the monophyly of Auchenorrhyncha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borders Fulgoromorpha, Cicadomorpha, Coleorrhyncha and Heteroptera. In a phylogenomic study of Hemiptera, we add two new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Peloridiidae (Coleorrhyncha) to those reported in GenBank, to complete the taxon sampling of all suborders. We used two types of data – amino acid sequences and nucleotides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between protein coding genes, tRNAs and rRNAs – to infer the phylogeny of Hemiptera. In total 27 taxa of Paraneoptera were sampled, 24 of them being hemipterans. Bayesian inference, maximum likelihood and maximum parsimony analyses were employed. The relationship of Cicadomorpha + Heteroptera is always stable in the results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between data types and phylogenetic methods, but our results challenge the monophyly of ‘Homoptera’ and Auchenorrhyncha. In evaluating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gene, the phylograms generated by single genes CO1, ND1, ND2, ND4 and ND5, respectively, closely matched the tree yielded by the combined datasets. In light of the taxon‐sampling sensitivity of tree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genomes, the results need to be tested with further data from nuclear ge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