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6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综合评价枝条覆盖对不同立地(平地、丘顶、丘间低地)平茬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生长特征和浅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区平茬花棒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4—10月对覆盖与无覆盖平茬花棒物候期、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储水量和生长指标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枝条覆盖有利于平茬花棒提前萌芽,较无覆盖提前5 d以上。(2)枝条覆盖使不同立地平茬花棒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积含水量增加20.12%以上,且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减缓;土壤储水量在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枝条覆盖较无覆盖增加27%以上。(3)枝条覆盖使平茬花棒株高、新生枝数、基径、冠幅较无覆盖增加10.91%以上,同时其生物量鲜重和干重较无覆盖分别增加4.45%—24.17%和3.78%—18.93%。尤其丘间低地平茬花棒生物量增加效果更加明显(P>0.05)。但枝条覆盖不能改变平茬花棒生物量分配格局;(4)枝条覆盖和平茬对花棒生长均具有积极作用,枝条覆盖对丘间低地平茬花棒生长促进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2.
93.
研究农作物生育期对根系呼吸(RA)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对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黄土高原雨养农田生态系统,于2009—2014年生长季,利用土壤碳通量系统测量相邻裸地土壤微生物呼吸(RH)和不施肥小麦地的土壤呼吸(RS=RA+RH),研究生育期对冬小麦RAQ10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净光合速率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为5.9、14.4、12.0和4.4 μmol·m-2·s-1,根系活力依次为51.0、100.8、84.4和31.8 μg·g-1·h-1.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RA差异显著,分别为0.26、0.67、0.91和0.56 μmol·m-2·s-1,且RA的变异特征与冬小麦各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密切相关,分别呈抛物线、指数、线性和线性关系模型.Q10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为2.61、4.88、2.26和6.93,且Q10的变异特征与冬小麦各生育期内的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和土壤水分含量有关,这一变化的根系呼吸贡献率在各生育期分别为29%、53%、46%和31%.除了环境因素外,冬小麦生育期也是影响RAQ10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据已有文献记载,香姜(姜科)(Alpinia coriandriodora D. Fang)仅分布于广西,现首次在越南发现其分布。该种在形态上与竹叶山姜(A. bambusifolia D. Fang)相近,但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唇瓣浅黄色及带红褐色条纹和花药附属体三角状而与后者有别。提供该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以及图版,亦包括在越南的分布及生态的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国立自然博物馆(VNMN)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IBSC)。  相似文献   
95.
细胞黏附在细胞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对细胞黏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有助于理解生命活动内在机制.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出现为研究溶液环境下微纳尺度生物系统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了强大工具,特别是AFM单细胞力谱(SCFS)技术可以对单细胞黏附力进行测量.但目前利用SCFS技术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贴壁细胞,对于动物悬浮细胞黏附行为进行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利用AFM单细胞力谱技术(SCFS)对淋巴瘤细胞黏附行为进行了定量测量.研究了淋巴瘤细胞与其单克隆抗体药物利妥昔(利妥昔单抗与淋巴瘤细胞表面的CD20结合后激活免疫攻击)之间的黏附力,分析了利妥昔浓度及SCFS测量参数对黏附力的影响,并对淋巴瘤细胞之间的黏附力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证明了SCFS技术探测动物悬浮细胞黏附行为的能力,加深了对淋巴瘤细胞黏附作用的认识,为单细胞尺度下生物力学探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6.
对水稻和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NPR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是依赖于SA通路的防御反应调节基因,但在辣椒和烟草等茄科作物中该蛋白的功能还鲜有报道.研究从辣椒cDNA文库中分离获得一个NPR1的类似物全长cDNA(CaNPR1),并获得了其超表达的转基因烟草T1代株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株系与其野生型植株没有明显表型差异,但却表现出较野生型植株更高的抗青枯菌侵染活性.同时,研究还发现CaNPR1的超表达还显著提高了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NPR1在不同植物间具有较强的功能保守性.  相似文献   
97.
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的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对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佛坪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分布的巴山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以及存活曲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海拔2350、2500和2700 m,巴山冷杉种群都表现为衰退型,种群个体主要聚集在中龄级,幼龄级的个体都极度缺乏.在各海拔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中,死亡量(dx)、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都为负值,反映了种群幼龄个体的缺乏程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幼龄级个体数量增加而大龄级个体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巴山冷杉种群个体存活量最多的年龄级和出现最大死亡率的年龄级都随着海拔的降低而依次后推.随着海拔的升高,巴山冷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类型过渡为聚集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98.
基于野外51个样方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并结合DCA排序,研究了秦岭金水河岸弃耕地40种草本植物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90个种对存在显著相关(p〈0.05或P〈0.01),其中负相关9对,占所有种对数的1.15%,正相关81对,占所有种对数的10.38%;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有55个种对呈显著正相关,2个种对呈显著负相关;Fisher精确检验表明28个种对呈显著正关联,5个种对呈显著负关联。根据DCA排序将40种草本植物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代表着不同的演替阶段,反映了随着环境条件变化植物群落组成发生的相应变化。对资源和环境要求类似的种对倾向于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负相关的种对多处于不同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99.
蝎尾蕉的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种蝎尾蕉科(Heliconiaceae)植物,至2002年已引种66次,共38个种类(包括种、品种和杂交种等),其中能正常开花的有31个种和品种。通过多年的栽培、繁殖试验和调查观察表明,冬季低温是限制蝎尾蕉引种成功的关键气候因子。不同的种类完成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不同,最长时间的富红蝎尾蕉(Heliconia bourgaeana Petersen)从吸芽开始萌发至开花需要13—15个月,最短时间的火红蝎尾蕉(H.densiflora Verlot cv.Fire Flash)仅需3-4个月。不同种类的个体花期差异亦非常明显,假日蝎尾蕉(H.angusta Vellozo cv.Holiday)单株花期长达6个月,在所引种的蝎尾蕉中花期最长,其余花期大多为1-3个月。大多数种类具有较高的园林或经济价值,其中黄苞蝎尾蕉(H.1atispatha Benth.cv.Orange Gyro)、金咀蝎尾蕉(H.rostrata Ruiz&Pavon)、富红蝎尾蕉、翠鸟蝎尾蕉(H.hirsuta L.f.CV.Darrell)、扇形蝎尾蕉(H.librata Griggs)、假日蝎尾蕉和狭叶蝎尾蕉(H.aurantiaca Ghiesbr.ex Lem.)可直接应用于广州地区的园林建设上或露天栽培以生产切花。  相似文献   
100.
对毛乌素沙地自然生境中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不同生长期(6月份至9月份)的气体交换参数和枝条水势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油蒿气体交换参数及枝条水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6月份至9月份油蒿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波动幅度不大,其大小与当月的土壤含水量不对应,其中8月份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大(13.16 μmol·m-2·s-1);各月份间油蒿的蒸腾速率日均值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7.93 mmol·m-2·s-1),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相对应;7月份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但枝条水势日均值最大,其余3个月水分利用效率波动幅度不大,各月间枝条水势日均值差异也不大且变化幅度较小.在6月份和7月份,油蒿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6月份的峰值出现在8:00和14:00,7月份的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谷值都出现在12:00;在8月份和9月份则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2:00.在6月份和7月份,油蒿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在8月份和9月份则呈单峰型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在这4个月中,油蒿枝条水势的日变化与大气水势的日变化一致,均在12:00达到最低;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有着较好的规律性,均为早上最高,然后降低,但总体上变化幅度平缓,表明生长在毛乌素沙地自然生境中的油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